风台花鼓灯:汉民族历史文化的遗存与传承

类别:凤台资讯 时间:2024-06-26 浏览:
安徽凤台花鼓灯的历史渊源关键词:风台花鼓灯;历史渊源凤阳县因乞讨而闻名全国,花鼓歌中唱道“十年倒有九年荒”,“身背花鼓走四方”。西周时,凤台是楚地州来邑,楚人有尚武、知音、细腰等****俗,与今天花鼓灯中盘鼓、灯歌、舞蹈的渊源深厚。

安徽凤台花鼓灯的历史渊源

摘要:安徽花鼓灯是中国汉族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凤台花鼓灯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流派,通过梳理其起源与谱系可以认识到它的文化特征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遗存,体现了汉民族的精神文化,因此一直充满活力、生生不息。

关键词:凤台花鼓灯;历史渊源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AHSK07~08D91“安徽省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

1. 地理环境

凤台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缘。淮河水系丰富,河道宽阔,常年可通航。这促使了全国各地民间艺术的相互交流和传播,南北文化的交融。北方受华夏文化影响,以农耕为主;南方受楚越文化影响。谢克林在《中国花鼓灯艺术》中说:“与我国以淮河为南北分界的地理常识相反凤台花鼓灯是安徽的吗,这一带的人民,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信仰、性格等方面,都是南北融合的,既与南方有别,又不完全类似北方。”

“因此,花鼓灯歌舞的基本风格,融古朴、雄浑、热情、奔放、含蓄、细腻、柔美于一体。”它的表演,既有北方人刚健爽朗的性格,又有吴歌楚舞的柔美韵味。

气候是地理环境的重要因素。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冬春季干旱少雨,夏秋季炎热多雨,冷暖变化剧烈,洪水早发。特殊的地形气候,导致淮河流域灾害特殊。有关资料显示:“对近530年来淮河流域灾害历史的研究,发现平均每三年发生两次大规模水旱灾害,其中全流域性洪涝灾害131次,干旱灾害7次。淮河流域旱涝周期明显,一般为11年。但百日洪涝,紧接着百日旱灾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里水旱灾害常常并存,年与年之间连续水旱灾害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时更糟糕的是,早蝗灾起,瘟疫流行,医生药品匮乏。“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就是真实的写照。频繁的灾害给以农业为主的淮河流域农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百姓没有了生计的手段,致使许多农民背井离乡凤台花鼓灯是安徽的吗,外出乞讨。明代,凤阳地区流民众多(凤台当时属凤阳府)。《明英宗实录》卷六十三记载:“流民数万,携老携幼,露宿天下”。凤阳县以乞讨闻名全国。花鼓歌唱道“十年九年饥荒”,“扛着花鼓四处走动”。 清朝中叶,据《凤台县志》记载:“凤台地广人稀,其湖沼地往往四五里之外,无人居住……趁荒或数月数年不归。”由于生活压力,人们把花鼓灯当作乞讨的手段,俗称“乞灯”,并自发组织灯队沿淮河表演,逐渐形成半职业性的花鼓灯队。每逢灾祸,人们为祈求丰收平安,常常组织祭祀用的鼓乐舞蹈,无形中发展了花鼓灯。花鼓灯能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坚定人们生活的信念,坚定人们与自然抗争的勇气,由于他们特殊的时空位置,在这样一个饱经苦难的地区,创造出了最令人振奋的民间艺术。

——花鼓灯”,正所谓“悲剧人生——喜剧呈现”。

凤台花鼓灯舞蹈视频_凤台花鼓灯抢板凳_凤台花鼓灯是安徽的吗

二、历史环境

凤台地处怀义地区,古称“周来”、“下才”。怀义人善于音乐,所创“梅”舞,西周时被纳入太庙乐曲。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南方音乐“南音”便发源于此。《诗经》中的“周南”和“台南”即是当时这里的“流行乐曲”。

西周时期,凤台为楚国郡县。楚人尚武、精于鉴赏、腰细,与现今花鼓灯中的盘鼓、灯歌、舞蹈有着密切的关系。后来,周朝乐官集体出逃,河南新蔡迁都周来,改称“下蔡”。随着乐官的涌入,蔡地的舞蹈、音乐风格逐渐壮大。

汉代,凤台属淮南国。

相关推荐
客服服务热线
13485538018
工作时间:09:00-19: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 2012-2023 凤台人才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鄂ICP备2025090247号-24

地址:安徽省凤台县经济开发区 EMAIL:qlwl@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