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古代打官司:东莞县衙与东莞八景的历史遗迹

类别:凤台资讯 时间:2024-06-27 浏览:
那么,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大伙又知道曾经的东莞县衙在哪里么?今天的历史学堂,小编就带大伙认识莞城的城内古迹!【康熙】《东莞县志》中县衙平面图北宋徽宗政和间建于莞城内之西道家山上。政和四年(1114)东莞知县杨听说东莞有上清观,但寻不到,认为“名虽存

“魏(伸)吴(再伸)”……在衙役们有节奏的火水棍敲击声中,县令一声“上庭”,一场古老的“官司”开始了。在1985年撤县设市之前,东莞在1200多年的历史中,只是一个岭南地区的农业小县。那么,在这段悠长的历史中,你知道昔日的东莞县衙在哪里吗?又有哪几处被誉为“东莞八景”呢?

今天的历史课,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宛城的古迹吧!(上)

上课之前,万成老师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老师,杨宝林老师。

杨宝林,东莞西门人,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原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1957年起,先后在广宁县第四中学、东莞县常平中学、东莞中学任教。1982年在华南农业大学任教凤台是哪里的,兼任《中国农史研究》杂志编辑。1989年当选为东莞市政协常委,后任东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他在文学、历史、农史、考证学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编撰的《词林志正》一书被誉为“词林绝世之作”。

2004年,因数十年致力于(东莞)文史研究,作出突出贡献,被东莞市政府授予首届东莞文艺白玉兰奖“东莞文化特殊贡献奖”。2008年至今,担任莞城图书馆名誉馆长,并在馆内设立个人工作室(自力斋),主编《东莞历史著作丛书》。2014年11月,“杨宝林工作室”入选首批东莞市文化名人工作室。

旧梦的踪迹:杨宝林谈东莞消失的物件(第九讲)(节选)

-县办公室-

东莞县唐代二年以前,名宝安,因辖区内有宝山,山中有银矿,故名宝安。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置县,县治设在城子岗(今深圳南头东门外)。426年后,唐代二年(757年),县治迁至道涌,属仁丰,改县名为东莞。明代陆翔《东莞县志》卷一(残篇)云:因在广州之东,产莞草,故名。仁丰,今犹存,只是一座小山,下有癸水(今已不存在)。当时的风水师云:“癸水围东城,永无战乱。” 这就是东莞老祖所说的“东莞无大乱”。这个县治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直至上个世纪末,一共一千二百四十多年,始终不变。“无战乱”、“东莞无大乱”的说法,如今已不复存在。东莞县衙建于1097年,咸丰四年(1854年),三合会成员何闾在石龙起兵响应太平天国,随后攻占东莞城凤台是哪里的,焚毁衙门。次年,知县华廷节率部配合东莞士绅何仁山、陈明贵等民兵,将何闾部驱出东莞。次年五月,衙门重建。

【康熙】东莞县志县衙图

碑文:《重建东莞县衙记》

凤台是什么意思_凤台是淮南的吗_凤台是哪里的

-上清寺-

上清观是东莞最大的道教宫观,始建于北宋徽宗政和年间的东莞西道观山上。政和四年(1114年),东莞知府杨氏听说东莞有上清观,寻觅不着,心想“名虽在,基已没了”,便于当年在凤凰岗上修建(后因有道观上清观,崔紫霞从罗浮山来此居住,东莞遂得名道家山)。半年建成,大殿内塑三清像。政和六年(1116年),他率县官前来祭拜(见崇祯《东莞县志》卷八杨氏《上清观殿后壁记》)。 七十二年后的淳熙二年(1178年),王中行(东莞圆沙坊王氏始祖)重建,但未及任期结束而落成。绍熙二年(1191年),县尉蔡廷发继续修缮。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有一位叫崔禹(紫霞)的道士从罗浮来到上清观居住,筑坛祭神,后在观中去世,留下了鞋子。后人在观中修建了仙履亭。明洪熙元年(1425年)重修,之后经常修葺。至解放时,上清观尚存,道士长期居住于此。文革期间被拆毁。

崔昱在东莞影响很大,他与东莞城东门外上师岗李如璧交好,曾赠其“各司其职”三字,李家世代沿袭。上清寺附近的街巷,皆以“紫霞里”、“紫霞坊”(又名茶友巷)等为名。1936年,东莞人张其干从上海回东莞,在上清寺内修建苏老别院(张其干与其父张端、师傅陈明贵均曾为罗浮苏老寺方丈)。在紫霞坊上清寺附近开辟侧门,立牌坊一座,题“苏老别院”三字。

明·陈家严《上清寺诗》:

上清阁倚天,风吹松门,白日不锁。

涨潮的潮水把岸边染成了白色,不远处的罗浮峰与绿色的帘幕擦肩而过。

星神古画犹在,能闻仙履声的亭阁犹在。

紫霞当日去哪了?咱们去问问山神当年的事儿。

诗的前六句,便可以让今天的读者想象出明代上清寺的景象。

上清寺

—雁塔—

大雁塔位于道家山上,始建于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年),塔上刻有当地进士之名。崇祯十年(1637年),当地居民郭九鼎重建。文革期间被毁。

大雁塔

大雁塔

-凤凰大厦-

凤凰台在道观山顶。嘉靖《广东通志》卷十九《地理志》(七)记载:“昔有凤凰飞来,聚于此,故名凤凰岗。”崇祯《东莞县志》卷三记载:“曾有凤凰聚于此,故名凤凰岗。”这些都只是传说。民国时期我小时候常来此游玩,看见一个高约1米的大台子,用红粉石为墙,台上没有遮盖,杂草丛生。估计凤凰台从来没遮盖过。康熙《东莞县志》《县城图》中的凤凰台,同样没有遮盖。《东莞张氏如见堂谱》中的凤凰台,也是一座台子。尽管如此,东莞不少人都以凤凰台为荣。 “凤台秋清”为东莞八景之一,附近街巷多以其命名,如“凤来里”、“凤台街”(现均在西城文化广场内)。

明初,凤凰台已荒凉,凤台诗社首批诗人之一夏侯公时曾言:

数百年来青凤凰曾来过此处,如今山脚下却只剩下一片荒芜的平台。

梧桐叶落竹老,年年春雨长绿苔。

可见,凤凰台在明初已是一片荒台。

“凤台秋晴”为东莞八景之一,引诗二首:

陈静古诗:

凉风吹过古榕树,台阶上的落叶在寒风中沙沙作响。

那座直入云霄的古塔并没有被云层锁住,巍然屹立,犹如一根支撑宇宙的孤柱。

凤凰已离楼,秋日寂寥,碧草依旧青翠。

玉笛悠悠吹出声来,十二栏空明月光。

李继言诗歌:

高楼依旧巍峨在晴空,丹凤西飞却风吹。

白菜径沾满晚露,新酒压入槽中,泛起红光。

高规手摘星,旧业铭记心间。

我独自一人倚栏远眺鹏岭,望向虎门东边遥远的海天一色。

文字及资料提供:杨宝林

文字编辑/C

相关推荐
客服服务热线
13485538018
工作时间:09:00-19: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 2012-2023 凤台人才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鄂ICP备2025090247号-24

地址:安徽省凤台县经济开发区 EMAIL:qlwl@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