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僧、孙悟空走遍山河后可以成佛,而猪八戒、沙僧却不能呢?
这正是吴承恩在《西游记》的幽默中隐藏的积极思想。
那就是:佛到底是什么?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以下两条信息:
(1)李叔同(弘一大师)在《佛法要义》中写道:
“佛教以大菩提心为本,菩提心就是利益众生的心。”
也就是说:佛是一个有利益众生之心的人。
李叔同在《鸿胪原问》中写下了自己的愿望:“我所修的功德,全部布施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众生所造的无数恶业,全部由我一身承受。”
简单来说就是:我愿意把自己所修炼的善果,全部奉献给世间;我愿意承担世间所种下的一切恶果。
(2)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中有一段话:
“藏传佛教中最具慈悲心的,对人类精神最崇高的贡献,就是对菩萨理想的理解和反复实践。菩萨是承担一切众生苦难的人,他不仅为自己,也为帮助他人而踏上解脱之旅。获得解脱后,他不会融入绝对世界或逃避轮回世界的苦难,而是选择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人间,用他的智慧和慈悲服务世界。”
你有没有发现,只有对众生怀有慈悲心,并付诸行动的人,才配成佛?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唐僧、悟空、八戒、沙僧在这方面有哪些不同?
你们还记得这一次吗?当师父和弟子们路过比丘国的时候,发现国王下令每家每户把孩子关在门前的鹅笼里,吃掉这些孩子的心肝,就能长生不老!
其实这件事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显得很残忍,但是毕竟和你没什么关系对吧!
西行路那么长,我们已经受了那么多苦,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别给自己找麻烦了!
但看看书中是怎么说的:
“……只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孩子的心肝,熬成汤药喝下,便有千年不死之效……”老者吓得筋骨酥麻,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突然哭喊道:“愚蠢的皇帝,愚蠢的皇帝!你因为贪图享乐美色,害得自己病了,怎么能害了那么多孩子的性命!好惨啊,好惨啊!真是心疼死我了!”
八戒走近道:“师父,您怎么起来了?在自家抬别人的棺材才哭的!别担心!……他伤害的是自己人,关你什么事!快去拿点衣服睡觉,别为古人操心。”三藏流着泪说:“徒弟,你真是个没同情心的人!我出家要积功德行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别人。这个暴君怎么这么愚蠢!我从来没见过吃人心肝来延年益寿的。这都是不义之举,我怎能不伤心!”

沙僧道:“师父别伤心,等明日一早换了通行证,再跟本王当面说,若本王不答应,就看看他是个什么样的岳父,说不定那岳父是个想吃人心肝的魔头,所以才设下这个法子,谁知道呢?”
孙悟空道:“悟净说的有道理。师父你现在就去睡吧。明天我跟你去朝廷看看大王的父亲好不好。他若是人,恐怕是走上了邪路,不识正道,只以为采药才是正道。我会告诉他先天要诀,让他走上正路。他若是妖,我就把他捉来,给大王看,教他节制欲望,好好养生,绝不让他伤害那些小孩子的性命。”三藏一听,躬身对孙悟空说:“徒儿,这个理论很妙,很妙!……”
你有注意到四个人对这件事的不同反应吗?
唐僧心里真是难过极了,心痛极了;
八戒就是典型的“管好自己的事”,别人的事,与我无关。
沙僧暧昧,边走边逼;
悟空的态度很明确:“我绝对不会让他危害那些小孩子的性命!”
如果说唐僧有佛心却无能为力,那么悟空就有佛心,而且坚定有力。看看他马上做了什么:
大圣出了门,吹了声口哨,腾空而起,手舞足蹈,念诵咒语,高呼“清净法界”,召集城隍、土地公、社稷、真官、五大节度使、四大贵官、六丁六甲、护教众,纷纷来到空中,向他行礼,道:“大圣,大晚上的召我们来职场唐僧 悟空 八戒 沙僧,有何急事?” 行者道:“我今日路过僧国,那国的国王心术不正,信奉邪灵,想取小孩的心肝为药,希望以此获得长生不老。我师父不忍,又想救人灭妖,所以老孙特意请你用神通帮我把这城里邻居鹅笼里的小孩,带出城外到城外的山谷,或者森林深处。把他们关上一两天,给他们些水果吃,让他们不至于饿死。暗中保护他们,别让他们吓得哭喊。等我除恶扬善职场唐僧 悟空 八戒 沙僧,治理好国家,劝君行义,在我离开之前,请你把他们送回来给我。”众神听从命令,立刻用神通镇压云雾。 整座城池阴风阵阵,雾气弥漫……当晚三点,诸神便将鹅笼收起来,藏匿到各个地方。
看看悟空的嘱咐有多细致,“给他果子吃,别让他饿着;暗中保护他,别让他受惊哭。”如果他不是真心关心他,怎么会给出这么周到的嘱咐呢!
当他回来时:
三藏问:“救我孩子的事,怎么跟你说?”孙悟空答道:“都救出来了,起来再还。”长老连声谢过,就去睡觉了。(第七十八回)
西天取经步步为营,唐僧无数次被悟空所救。可他可曾见过他一次又一次感谢悟空救他于危难之中呢?
这“连连感谢”的背后,是唐僧深知自身能力的局限性,更感谢悟空用果断、务实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笃信的佛教理想——利生利乐。
还记得那一集吗?第93集,天竺国的公主被月兔精和狸猫换了。唐僧他们一行人在城外投宿的寺庙里,听到一位老和尚讲起此事:
老僧道:“去年这天,我正在赏月,忽听一阵风吹来,还有一阵凄怨的声音。我就下床来到祇园精舍,见到一位美丽的姑娘。我问她:‘你是谁的女儿?你为何来此?’姑娘说:‘我是印度国王的公主,正在月下赏花,被风吹到这里。’ 我把她锁在一间空屋子里,弄得像牢房一样,门上只有一个小洞,只容一只碗从里面穿过。那天她正在给僧人讲经说法,她是个妖魔鬼怪,我把她绑了起来。但我僧家仁慈慈悲,我是个有大德之人,不愿害她性命,每天给她两顿简单的茶饭,她就靠这些维持生活。那姑娘也聪明,明白我的用意。她怕被僧人玷污,就装作怪人,睡在尿里,躺在粪便里。白天胡言乱语,神情恍惚;夜深人静,想念父母,哭个不停。我几次进城化缘,打听公主的情况,都没有什么动静。于是把她牢牢地锁起来,不让她出来。幸好老师已经来到了国度,希望到了国度,你能施展你的法力,辨别真假,一来救度善人,二来显神通。”三藏和行者听了,都记在心里。(第九十三回)
这件事只不过是一个来历不明的陌生女人罢了,说白了,跟他们师徒没什么关系,所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但看作者的这句话:“三藏与行者闻言,皆记在心。”
“记住它”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它和发生在你身上一样重要。
接着又发生了孙悟空在天竺国降服月兔精、迎回公主回宫的善举。
整本书中,悟空在看到不公正时帮助别人的例子还有很多。
其实一开始悟空的善良佛心就不是很清楚,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很明确的心,是唐僧近乎迂腐的对善良的坚持才让他豁然开朗。我们看下面这段对话,很有意思:
(第八十回,鼠妖化作女人,把自己绑在树上,向唐僧求救)好心的妖,不动绳子,借着顺风,往唐僧耳边吹了几句好话。你猜他在吹什么?他喊道:“师父,你不救活人命,你拜佛心不正?”……唐僧说:“他说得对,他说‘不救活人命,你拜佛心不正’?救人命胜造七层塔,你去救他,胜过拜佛取经。”
孙悟空笑道:“师父,你要心存善念,世上没有药可以医治你。你离开东方,一路来到西方,走过许多大山,遇到许多妖怪,它们常常把你带进山洞里。我拿着铁棍来救你,常常把数千只妖怪打死。今天我舍不得妖怪的性命,你要不要救他?”唐僧说:“弟子,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你去救他吧。”孙悟空说:“师父既如此,我便不堪重负。你要救他,我也不敢苦苦劝你,等一会儿你又生气了,你就可以救他了。”
这是第八十章!我们快到西方极乐世界了!正如悟空所说,“我去西天取经的路上,遇到很多妖怪,它们常常把我带进它们的洞穴。”现在,“我舍不得拿妖怪的性命冒险,所以我要去救他”?
唐僧虽然知道这个人很可能是个妖怪,但他还是坚持着这个信念:“救不了活人,我何必心存侥幸拜佛取经呢?”你可以说他愚昧,你可以说他迂腐,但这不就是佛陀的自刎授虎之心吗?即使被骗了千百遍,他还是心怀慈悲,还是想着“利益众生”,甚至觉得救这个人(哪怕是妖怪)比取经还要重要!
如果这样的人都不能成佛,什么样的人能成佛?
再看悟空,那四个字“我让你救我”好壮烈啊!这四个字,既表现了他对自身能力的自信(我什么妖怪都不怕),又表现了他对师父佛心的认可、敬重和支持。
我们想,如果在去往西方的路上,我们能被动地被抓、被杀,对众生的苦难视而不见,那当然会省去很多麻烦,但是,我们到了西方,真的能成佛吗?
如果说唐僧最珍贵的是他无比坚定的佛心和善良,那么悟空最珍贵的则是他从心底逐渐认同了这颗佛心,并以强大的执行力付诸实践。
但八戒和沙僧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
那么我们来看看西天最终对这四个人的成绩的评价:
如来说道:“圣僧,你前世是我的第二个弟子,名叫金蟾子。因为你不听我的教诲,轻视我的大教诲,所以我贬了你的真灵,让你在东方投胎。现在你欣然皈依,遵从我的教诲,取真经,立下大功德,已经升上大位,结下真果,你就是栴檀功德佛。孙悟空,因为你在天宫大闹,所以我用我深厚的法力,把你镇压在五行山下。幸好天灾已经解除,你又归依佛门了。我庆幸你隐恶扬善,一路炼妖降妖立功,功德圆满,你已经完成了整个始末,已经升上大位,结下真果,你就是斗战胜佛。祝无能,你原本是银河系的水神道。天鹏元帅,你因蟠桃宴上饮酒过度戏弄仙子,被贬下界投胎为动物,幸好你记起人身,在浮灵山云盏洞犯下罪孽,你高高兴兴回到大宗,加入我沙门,一路守护圣僧,却仍倔强好色,因你挑担做得不错,被提升为坛使者之位。……沙无净,你本是幕府将军,一是因蟠桃宴上打碎琉璃盏,被贬下界,堕入流沙河,伤人吃人,犯下罪孽,幸好你皈依我宗,诚心敬重迦池,守护圣僧。 你这次上山牵马的功德无量,晋升金身罗汉位了。”
看看孙悟空的判词上是这么写的:“欣然接受你隐恶扬善,在降妖伏魔途中立下大功,自始至终都取得了最好的成绩,又升了更高的位,你就是斗战胜佛!”这不是如来佛的判词,而是作者吴承恩对体现自己理想人格的孙悟空最大的褒扬!
相比较而言,八戒只是“挑担有功”,沙僧则是“护持圣僧、上山牵马有功”,他们的境界还没达到佛的境界,所以不能强行册封为佛吧?
写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求经之旅,很多时候,我们把求经当成了唯一的目的,然后开始巧妙地选择捷径,巧妙地忽略一些我们认为与目的无关的东西,开始“管好自己的事”,只想自保。但最终,当我们到达旅程的终点时,却发现:
真正能让我们成功的正是那些被我们忽视的人和事。
比如真心地关心别人、真心地给予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