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职业生涯规划师”?盘点历史上最善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人物》,列举了姜尚、孔子、诸葛亮等善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历史人物。写完之后,我有些后悔,因为觉得自己一下子列举的人物太多了,对每个人物的分析都比较肤浅。
因此,从《最会职业规划的历史人物》第二季开始,向阳职场会在每篇文章中重点介绍一到两位历史人物,让大家有更深刻的印象。本系列文章的目的是从古人身上学习职业规划的精髓,并运用到今天的职场和职业领域,活出自己的人生。
今天我们要回顾的一位善于职业规划的历史人物是:范蠡。
范蠡是谁?
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了。但是如果襄阳君提起西施……哈哈,确实如此。相传西施曾陪范蠡泛舟五湖,流传出一段爱情故事。在很多人眼里,他们是一个美人,一个英雄。当然,这大概是后世文人骚客的美化,真实的历史已无从考证。
这不是本文的重点,重点是范蠡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年轻的时候,你或许崇拜伍子胥,畏惧白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了解范蠡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喜欢他——他是当之无愧的人生赢家:升官加薪、位高权重、有钱有势、娶到漂亮富婆……这些现代人无法企及的人生目标,范蠡在2000多年前就全部实现了。回望古今,他或许是唯一一个在政治、商业、爱情上都收获颇丰的伟人。
那么,范蠡是如何成为人生赢家的呢?
说到底,他也是一位善于职业规划的古人,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相信对你的职业发展会有一定的启发:
知道如何分析性格类型
春秋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率领五千士兵逃到会稽山。范蠡在走投无路之时,投奔了勾践,向越王说出了“越兴吴亡”的论断,并提出了“侍奉吴王,缓缓扭转局势”的策略,并推荐好友文种加入越国,辅佐勾践。
勾践出任大夫后,想让范蠡治理国家,但范蠡非常理性地分析了自己与文种的性格特点,说:“论军事,钟不如李;论平天下、亲民,李不如钟。”
我猜范蠡一定是穿越了,偷偷学了MBTI性格测试,才准确看出文忠医生是ENTJ。从治国安民的角度来说,文忠更适合当指挥官和调度员。如果是今天,范蠡一定会成为CCDM中文职业规划师。
范蠡不仅懂得分析文种的性格特点,而且懂得因材施教,他宁愿随勾践去吴国做人质,也不让文种留下来治理国家,表现出了卓越的职业规划精神。
懂得为皇帝规划事业
经过三年的奴役,勾践回到越国,努力报仇雪恨,著名的“枕戈待旦”就发生在这一时期。范蠡也在这一时期为勾践制定了一系列优秀的帝王生涯规划。
在内政方面,他与文种“劝农桑,积蓄粮秣,不扰民事,不违天意”。他先以经济为主,后亲民,安定社会,民所好,则赐之,民所恶,则除之。他协调内部关系,亲近群臣,仁慈百姓……这一系列举措,使越国迅速繁荣起来。
军事方面,范蠡重建都城,但四分五裂,甚至没有修筑面向吴国的城墙,这让夫差很是困惑。他还重视练兵,提高士气和战斗力。
为了进一步迷惑夫差,范蠡迎合他的愿望,派人向夫差进献美女,以打消他的顾虑,消磨他的意志。
懂得及时换工作
公元前473年,越国经过20年的忍让,终于兵强粮足,终于一战击败吴国,报了前仇。但就在勾践打下江山之时,范蠡却选择离开越国。可以说,范蠡用职业规划的智慧,功成身退。
第一,他很善于分析人物性格,他知道越王勾践是一个阴险狡诈、能与人同患难、不能与人同乐的人。
此外,他懂得审时度势。在职业规划方面,他懂得分析职业机会体系,分析自己当前所处的宏观环境和组织环境,充分考虑现实环境的局限性。范蠡知道,在勾践这种性格的帝王身边“享乐”,必然充满局限性:
一方面,国家有功的臣子、长老通常受到民众拥护,声望比皇帝大,难免会招致嫉妒,而皇帝如果不是李世民这样的英明统治者,通常不会有好下场。
另一方面,功臣、长老必须身居高位,有自己的军队,有自己的领地,这样会引起皇帝的怀疑,必须尽快除掉,比如韩信,最后就没有好下场。
范蠡明白自己现在事业发展的瓶颈,也知道光鲜的权力背后隐藏着重重危机,自己的政治生涯已经走到了尽头,再不赶紧离开,只怕连命都要毁了。
知名职业规划师洪向阳先生指出:当公司的发展目标与个人发展目标不一致,或个人发展空间受到环境、组织影响时,选择到组织外发展——跳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回望如今很多企业的中高层领导,人到中年,已经积累了相当的人脉和威望,给员工分配工作,自己则轻松悠闲,却拿着高薪。达到这样的地位,看似风光无限,其实正处于古代开国元勋们的微妙处境中,若不能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行业一旦出现风波,公司遭遇危机,这些人就会首当其冲被裁员。
道理都是一样的:一方面老板怕这样的人身居高位,拉帮结派,对公司的管理不利;同时,与其拿着高薪无所事事,倒不如聘请新人,节省成本。
在向阳职场进行职业咨询的客户中,很多都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中层领导,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他们感到无助和无法接受,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其实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审时度势”和“适时转型”的道理。
范蠡不仅及时改造了自己,还劝好友文种赶紧做决定。到了齐国,范蠡给文种写信说:“飞鸟尽了,好弓箭就收起来;狡兔死了,猎狗就烹熟。越王是长颈鸟嘴的人,可以与你同甘共苦,却不能与你同乐,你为什么不赶紧走呢?”意思是:飞鸟尽了,好弓箭就收起来;狡兔死了职场 兔死狗烹职场 兔死狗烹,猎狗就烹熟。越王是阴险狡诈之人,你可以与他同甘共苦,却不能与他同乐,你为什么不赶紧走呢?
文种也知道情况,但不如范蠡那么清楚。他收到信后,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称病不上朝。最后还是逃脱不了被处死的命运。“鸟尽弓藏”、“兔死狗熟”等成语由此而来,后世许多名臣都以此为戒。
懂得如何找到终身事业并应对职场危机
我们的职业生涯总是会遭遇各种大起大落,中年危机、严重内循环、裁员失业……如今又面临延迟退休,职场人该如何应对?我们来看看范李是如何转型发展的:
范蠡放弃功名利禄,散尽家产,毅然离开越国,来到齐国,这是他的第一次转型和发展。
在齐国,他隐姓埋名,努力工作,很快就积累了数千万资产。范蠡为人宽厚慷慨,救济家乡。他的智慧得到了齐国人的赞赏,齐王便将他请到都城临淄,任命他为相国。
三年后,范蠡明智自保,第二次蜕变,把相国印章还给齐王,将财产分给朋友同乡,自己则身着便装,移居宋国陶邑(今荷泽定陶区南)。
在地处“天下中心”、最适合经商的宋国,范蠡借用季然的经商之道,几年间就通过经商成为富翁,后自称陶朱公。
他通过经商发了大财,赔光了所有,然后又迅速赚了一大笔钱。范蠡大概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有如此才华和胆识的商人。这让向阳君想起一句成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职场人以为“财富”就是手里的钱,殊不知真正的财富是自己掌握的、别人无法替代的技能,是看不见的才华和技能。
当你找准自己擅长和热爱的天赋和技能,把它当成事业,甚至集中精力,做到极致优势时,无论外界遭遇多少风风雨雨,你都能屹立不倒,重振雄风。而这份“自己擅长和热爱的天赋和技能”就是你一生的事业。范蠡巧妙地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事业——经商。
您还记得终身职业所需的三个主要要素吗?
第一,必须是你的兴趣、特长;
第二,它要有较长的寿命,至少一百年之内就会被人们需要;
第三,必须创造价值。
虽然商人在古代地位很低下(如“舍本追末”这个成语的“本”指农业,“末”指商业),但商业必然会创造价值,同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范蠡本人就很善于经商,将经商作为终身职业,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范蠡靠着这毕生的事业,获得了功名和幸福,成为乱世中最大的赢家。这也是为什么后世的文人都用“吴亡之后,西施归范蠡,共渡五湖”来形容他,表达了世人对他的敬仰和美好祝愿。
从范蠡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可贵的职业生涯规划精神和品质,古人虽已离我们而去,但职业生涯规划的精髓却超越时空,常用于当下,为今天的职场人士提供借鉴和启发。
最后,赠与大家一首诗共勉:
福君皇直通退保寿险
通过商业发财并传播财富
普通人都有好下场,留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