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学生初入职场时存在诸多心理困惑,影响其职业角色的顺利转换。本文拟从大学生入职后的行为心理特点及表现出发,分析造成困惑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以期帮助大学生入职后快速走出困惑期,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大学生刚走出求职迷茫期,步入职场,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导致其出现角色失衡,陷入又一次迷茫期。角色失衡不仅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严重时甚至会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解决初入职场的大学生角色失衡问题,帮助其尽快走出迷茫期,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过程,提高其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认同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新生的行为和心理特征
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踏上新的工作岗位,面对环境的变化,需要适应自己的人际网络、工作心态和生活环境,这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面对陌生的环境,自然会产生迷茫、浮躁的感觉,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据调查,大学生在职场的3-6个月试用期是跳槽最频繁的时期,这一阶段被称为职业浮躁期。在适应过程中,大学生表现出的行为心理特征主要有:
1. 工作中
(1)学生心态。刚毕业的大学生习惯还把自己看成学生,定位不准确,角色不明确。他们要么过度自信,习惯否定同事、领导的意见,认为工作内容太简单,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比公司目前使用的先进得多。要么非常自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感到无从下手,以自己现有的能力、经验和知识没有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进而彻底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2)心态疏离。应届大学毕业生往往不愿意深入一线了解实际情况,自以为受过高等教育,认为自己就业不足;对深层次岗位技能要求高,但技能不够,只善于纸上谈兵;大事不能干,小事不愿干;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往往领导分配多少,就干多少;积极性很大,但找不到正确的道路。
(3)完美主义心态。刚就业的大学生往往理想主义色彩浓厚,把自己的工作想象得非常完美。当发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理想相差太大时,就失去了工作的动力。另外,由于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社会需求不完全一致,很多大学生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或价值观不相符。结果,很多大学生感叹自己的才华无处施展,失去了进取精神。或者急功近利,不愿意在工作中慢慢积累经验。
(4)围城心态。大学生在与同学交流时,总认为别人的工作比自己的好,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由于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应届本科就业人员喜欢将自己与本校研究生进行比较。考研的想尽快工作挣钱,有工作的则希望能够读研。这是一种围城心态。
(5)放纵。习惯了四年自由生活的大学生往往缺乏很强的纪律性,进入社会后,他们就像被放出来的圈养动物,对日常作息和工作时间严重缺乏规划,导致一些大学生进入职场后没有工作纪律,经常出现迟到、早退的情况。

2. 生活
生活中,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常常会感到情绪低落和压抑。现代社会人员流动性大,大学毕业生通常独自在外打拼,难免会感到孤独。因此,他们习惯性地将自己工作后的人际关系与学校里的同学进行比较,导致对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感到不满。另一方面,新员工的工资待遇一般比老员工差很多,生活成本也比老员工高很多职场心态转变,导致当今社会出现很多“月光族”,有的甚至需要父母的“资助”。这也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使他们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无法养活自己。甚至有人感叹“白读了大学”。
2. 大学新生行为心理特征分析
综合以上情况,我们认为,造成各类适应不良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步入职场后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不能顺利完成角色转换,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过度依赖学生角色。在工作、生活,还是人际交往中,他们会把现在的处境与学生时代做比较,期望领导或工作中的同事能像老师一样宽容自己。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很随意,以自我为中心,不太在意别人的感受。然而现实往往让他们处处碰壁,这让他们更加怀念在校时光,从而对学生角色产生依恋。与此相矛盾的是,企业需要员工做服从领导决策、遵守规章制度、按程序办事的社会人。
3.如何引导大学新生完成角色转变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刚步入职场的大学生,应通过调整心态、做好职业规划、锻炼意志力等方式,加快从学生向员工的转变。同时,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将培养过程与社会需求对接,使高校毕业生真正满足社会组织的需求。企业作为人才使用和再培训的社会组织,应以包容的心态对待新入职大学生,通过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培训渠道、加强心理疏导、指导新员工制定职业发展规划等方式,帮助新员工,谋求企业与员工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人层面
(1)积极调整心态。在工作中,大学生要准确定位自己,调整好自我期望,珍惜工作机会。要懂得一个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绝大部分知识都要通过工作实践不断学习。要因材施教,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好自己擅长的事。在工作中要放下架子,虚心学习,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要力争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把重复的事情创造性地做。
(2)做好职业规划。大学生步入职场后,不能只是凭着热情盲目地工作,要做好职业规划,找准职业定位,树立职业目标,提高职业竞争力。我们建议大学生运用管理学中的TOWS理论进行自我分析,做好职业规划:一是威胁。大学生面临的威胁包括就业压力大、人才需求饱和、专业知识落后于实际工作、个人经济状况不佳等。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步入职场后,要与社会上各个年龄、各个学校的人才竞争,竞争对手很多。二是机遇。要积极收集各种信息,如国家政策、行业信息、企业发展规划、企业培训学习机会等。三是劣势。通过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专业背景、行业知识、工作技能等,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例如:经验不足,专业知识很可能过时,不适用于企业,团队协作意识差,工作执行力弱等。四是优势。 在分析自己的弱点的同时,要多肯定自己的优势,以增强自信心。比如,大学生普遍的优势是学习能力强,对新知识、新理论的理解吸收快,工作热情高,精力充沛。通过以上分析,应届大学生要发现自己的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职场心态转变,对适应环境变化,顺利完成角色转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3)培养坚强的意志力。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说,他的成功,源于不看不起自己的性格。纵观所有成功人士,无一不是拥有超强意志力的人。对于大学生来说,步入职场后,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要坦然面对,不胆怯,通过不断的工作实践,提高业务能力。同时,要有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的态度,时刻鼓励自己向优秀的同事学习,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本职工作。

2. 组织层面
(1)学校层面。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除了帮助学生对接求职者、促进学生就业外,还应注重指导大学生就业后如何调整心态、转换角色,与企业保持良好的信息交流渠道,跟踪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就业情况,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方式等,满足社会需求。
(2)企业层面
第一,重视面试环节的心理提示。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总是非常重视面试环节,投入更多的情感、精力等。面试经历对个人正式入职后的成长和对公司的态度有比较大而深远的影响。有经验的人力资源部门经理应该利用这个机会,让高校毕业生在面试过程中更多地了解公司和未来将要面对的工作,通过沟通给予他们一些心理提示,让他们及时找准自己的定位,肯定自己的优势,帮助他们确立工作后努力的方向,让他们潜意识中对公司建立起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对他们在工作过程中顺利进行角色转换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创新培训模式。企业应重视新员工的培训工作,创新培训方式和模式,使企业和个人的目标保持一致。因此,在培训过程中,不能机械地推行企业的文化和规章制度,要强调企业和员工的需求一致,并给予适当的物质激励,使新员工尽快树立主人翁意识,融入企业。第三,拓宽培训渠道。大学生入职后的持续培训也很重要。组织可以为新员工配备导师,通过“教、帮、导”的方式,帮助新员工适应工作需要,还可以通过内部培训、委托培训、外包给行业协会等多种方式,让员工了解公司、了解行业、开阔视野、增长技能,减轻新员工的工作压力,增强自信心。 此外,企业还可以考虑采用最新的管理培训生计划、“人才加速储备库”计划等先进的培训方式。
四是加强心理疏导。有专业人士认为,加强心理疏导是缓解员工负面情绪、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新员工入职之初最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企业应建立关注员工心理健康的长效机制。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立专门部门或委托专业机构对新员工进行心理疏导。这样可以让员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工作效率和效果就能得到保证。
第五,引导新员工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在制定职业规划时,应引导新员工了解公司的发展战略,充分领悟组织愿景,同时明确个人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发展个人潜能,克服职业发展障碍,避开人生陷阱,不断修正前进的方向,将个人发展需求与组织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确定切合实际的员工职业目标,最终实现职业成功。
参考:
[1]杨延东,米翠.SWOT技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2]庞晓玲.企业新员工培训模式及实施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