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这个名称由来已久,但其地理位置和管辖范围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山西因位于太行山西麓而得名。
春秋时期,山西大部分地区属于晋国;战国初期,战乱不断,晋国后来分为韩、赵、魏三国,史称“三晋”。
元朝时期,山西河东道正式设立,标志着山西名称的开始,这是山西的第一次名称。
山西省始建于明代,后改为山西行省署;清代改为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距今已有近1000年的历史。
太原
太原也是一个很古老的名字。太原就是大平原(古代“大”和“太”可以互换)。“太”在古代是大的意思,包括《诗经》、《尚书》、《左传》等经典中的“伐纣而达大原”、“拓汾、陶,堵大湖,安大原”等“大原”的说法。
战国后期,太原成为行政单位名称,泛指今太原市一带。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始置太原郡”,治于晋阳(今晋源镇东北古城营一带)。晋阳曾是太原郡的郡府,后来又成为太原郡的府邸,故古城营仍保留着许多旧太原的痕迹。从此晋阳又被称为太原,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直至隋唐五代。
就这样,太原这个地名一直延续至今。
大同
《世说新语》卷八十一载:大同郡“因大同河而得名”。大同河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唐中首江城西,即黄河北岸。沙陀部朱叶赤信(李国昌)曾任大同郡守。后来沙陀部内迁,在今地建立大同军,大同之名由此而来。
大同素有“天下大同”之称,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中心城市,有“三朝之都、两朝之重镇”之称。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战略要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东连上谷,南接冰衡,西临黄河,北临大漠,是京师之边,中原之保障。”辖四区七县。历史上,大同为北魏都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大同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朔州
“朔”作为地名,是指陆地的北端、国家的边境、两国交界的地方。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边塞牧蒙恬在此筑城,取名马邑,设立马邑县,属雁门郡管辖。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置马邑(今朔城区)、钟陵(今平鲁区)、巨阳(今郢县)、隐关(今朔城区东南)、王陶(今山阴县)、莱县(朔城区南)、楼烦(今朔城区西南)、山坞(今右玉县),仍属雁门郡管辖。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雁门郡迁都隐关县。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百姓逃亡,郡县多被废。
北齐天宝六年,在马邑西南47公里处筑新城,置朔州。八年,移置马邑故城凤台名字的由来,即今朔州市。此后,历经千百年,朔州的名称和位置已相对固定。
新洲
古信州,古称“修荣”,简称“信”,简称“辛”,有“晋北锁钥”之称,是山西省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北与大同、朔州、呼和浩特市接壤,南与太原、吕梁、阳泉市接壤,西隔黄河与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相望,东依太行山,与河北石家庄、保定市接壤。
隋开皇十八年(598),废县设州,初称信州,“以信口而得名”。
1970年,新县专区改称新县地区,以新县为地区治所。1971年,兴县、岚县划归陆良专区,新县地区下辖14个县。1983年,新县专区改称新州专区,新县改称新州市,以新州地区治所为地区治所。1993年,原平县改称原平市。新州地区辖代县、繁峙、五台、定襄、静乐、岢岚、保德、五寨、河曲、偏关、神池、宁武12个县,辖新州、原平。
2000年,国务院批准撤销新州地区和县级新州市,设立地级新州市。市政府驻在新设立的鑫抚区。新州市设立鑫抚区凤台名字的由来,以原县级新州市的行政区域为鑫抚区的行政区域。区政府驻光明东街。
晋中
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榆次区行政督察署,为省级政府派出机构。从此,晋中成为一个统一的行政区域,称为榆次区。1950年8月,改名为山西省人民政府榆次区行政督察署。
1955年2月,改称山西省榆次专员公署;1958年11月,改称晋中专员公署,俗称晋中特区;1968年9月,成立晋中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5月,改称晋中地区行政公署,仍为山西省人民政府派出机关。
1999年9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中地区,设立晋中市(地级市),其所属榆次市改为榆次区。2000年10月,晋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吕梁
吕梁地名的由来,主要因为吕梁山脉纵贯整个地区,南北绵延。吕字为象形字,古时写作“潞”,其上下两部分象征着从一根传到另一根的脊梁,中间的小笔画象征着脊梁之间的连接。吕梁这里的“梁”被视为挡水的岩石。
据万历《汾州府志》载:“吕梁山,又名骨脊山……左有泰山,右有华山,背有常山,怀有嵩山,前有衡山,此山穹顶居中,为天地骨脊……”
吕梁山脉雄伟地伫立于群山之中,南北绵延八百里,构成了金西高原的脊梁。金西高原呈穹窿状,整个地势以东北向西南为中心,中间一线凸起,两边逐渐减低。吕梁山脉就位于这条中轴线上,犹如脊梁,故名吕梁。
2003年10月23日,国务院批准吕梁撤县设市,同时,离石由县级市改为市辖区,辖一区、二市、十县。
阳泉
阳泉市是山西省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东部,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2012年建成区面积达105平方公里,三区整合后市区人口78万。
昔日阳泉市内有五眼泉眼,常年喷涌,滋润一带,故名阳泉,后演变为阳泉。阳泉市历史悠久,地处“三晋”要冲,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清光绪本《平定州志》记载:阳泉,在州西十五里,有五泉,皆从平原涌出。原名阳泉,后误称阳云。阳泉村最迟在北宋时设立,随着村民人口逐渐增多,村落便成为“大阳泉”、“小阳泉”两个村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太铁路通至小阳泉村,设车站,名为“阳泉车站”,并逐渐形成了以车站为中心的工商业、军事重镇“阳泉镇”。随着交通的发展,一批矿山、冶炼企业相继建立,使阳泉车站成为山西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随后以阳泉站为中心,商贾云集,逐渐成为晋东地区、连接晋冀两省的商品集散地。1947年5月2日,阳泉解放,正式设立阳泉市。阳泉名称的形成,与独特的“阳泉”自然现象及其自然环境有关。它最初是一个村名,后用作火车站名、镇名,1947年5月成为市名。
1947年5月,阳泉市正式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人民城市,辖三区两县。
长治
长治市古为上党、鲁州一带,商代为厉国,属冀州。春秋时为鲁子应文国,后并入晋国。战国时属韩国。周宣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48年),韩先置上党郡,后归赵国。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是其中之一。
长治,位于太行山顶,地势最高,与天同向,故又称上党。战国时,汉初设上党郡,南北朝时改潞州。明嘉靖八年(1529年)改称潞安府。当时上党战乱不断,匪患频发,故设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由此得名。现辖二区一市十县。
金城

关于晋城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了解它的名字由来?晋城在历史上有过很多名字,比如高都、建州、泽州、丹川、凤台等等。历史上,晋城一直是现在整个市区和泽州县的辖区名称,也就是县名。直到1985年,晋城成为国家市县管理试点,升格为地级市。此后,严格意义上来说,晋城才成为我们常说的南五县的统称,而原来的晋城县泽泽则被划分为市区和泽州县。
金城之名始见于唐武德三年,其得名源于战国时期魏、韩、赵三国分晋,将晋王迁此祭祀,故得名金城。
1983年,撤晋城县设立晋城市(县级)。1985年,撤销晋东南地区,晋城市升格为地级市,辖1区、1市、4县。
临汾
北魏时期,在今临汾市筑“白马城”,移平阳县于此。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杨坚嫌“平阳”与“平阳”谐音,便改平阳县为临汾县,取“汾水边”之意。
临汾地处太原、郑州、西安三省会中点,区位优势突出,交通通讯便利。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倚太岳山,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隔江相望;北起汉信岭,与晋中、吕梁为邻;南与运城接壤。临汾“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接秦蜀,北达右兵”,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1971年在此设市,2001年撤县设市,辖一区二市十四县。该市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和黄河文明的摇篮之一,有“华夏第一都”之称;该市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盛产小麦、棉花,有“棉麦之乡”和“沃土”之称;全市已形成多元化工业体系,是山西省新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自然资源丰富,是全国三大优质炼焦煤基地之一; 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拥有蒲州梆子、卫峰锣鼓等民间艺术形式,是“梅花之乡”“剪纸之乡”“锣鼓之乡”等美誉。
运城
运城是一座因盐而形成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以“盐运城”而得名,许多地名的由来都与盐有关。
春秋时期属晋。韩、赵、魏分晋后,运城属魏。秦始皇置三十六郡,运城属河东郡,始称河东。1949年设立运城专区。1954年,运城、临汾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1970年,撤销晋南地区,复设运城地区。2000年改为地级运城市,下辖1个区、2个市、10个县。
因为盐池产盐,早期的制盐工人和盐商聚集在盐池北岸,形成了陆(鲁)村。从陆村往东、往西,因盐贩卖、装卸、休息,逐渐形成了东西八里铺。再如车蟠,因盐商在运盐过程中,集中车辆维修、盘点,故得车蟠之名。运城、凤凰城等,也都是因盐而得名。其次,很多名字都与运城的历史、地理、文化、人文有关。
山西85个县名的由来
古交市:隋开皇二年置交城县,唐朝时迁都于今交城县,历代为交城、阳曲两县之地。1958年设立太原市古交工矿区。1988年设立古交市,因原为隋朝交城县首府,故名古交,后误称古交。
阳曲县:阳曲县始建于汉代,《汉书·地理志》载:“江河千里曲,以南而居。”此城位于牧马河北岸,故名。此说错误。清道光《阳曲县志》云:“阳曲在分曲南侧。”
清徐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清源县,因县境内有清源河而得名。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并入徐沟县。1952年清源县、徐沟县合并设清徐县,以两县首字命名。
楼烦县:楼烦古称楼番,是部落名。据《项羽本纪》载:“汉时有善骑射之人,名楼烦。”汉代先设楼烦县,故治所在山西宁武县,与今楼烦无干。今楼烦县原为唐代楼烦监。隆治元年(889年)置楼烦县,后废置,改置镇。1971年复置楼烦县。据《元和县志》载,楼烦县因北狄楼烦王古居而得名。
天镇县:秦设鄢陵县,西汉设阳原县,隋设玉泉县。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设天成卫、镇禄卫,取两卫首字,故名天镇卫。雍正三年(1725年)改天镇县,以卫而得名。
灵丘县:西汉时设灵丘县,赵武灵王葬于此,故解放后,丘县简称丘。
阳高县:古称白登县,清雍正三年改称阳高县,清初阳和、高山两县合并为阳高卫,后改县,以各县名首字命名。
左云县:明代大同左卫与云川右卫合并设左云川卫,清代设左云县,县以卫而名,“左云”为左云川卫的简称,因大同左卫与云川卫合并而得名。
广陵郡:位于山西省东北边缘,与河北省接壤。汉代设平舒县,后唐设广陵县,金代改广陵为广陵。
浑源县:浑源县始建于唐代,据《浑源府志》载,因当地浑源河源头而得名。
平定县:西汉置山艾县,北魏置石艾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称广阳县。宋太祖兴国四年(979年)平定河东,改县名为平定县,为平定军都。
禹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圜丘县,因有圜丘山而得名。大业二年(606年)改名禹县,因县城四周地势高,中间低,形似碗而得名。《左传·昭公二十八》载:“禹兵为禹大夫。”“禹兵”《汉书·地理志》撰为“禹兵”。汉代禹县旧址在山西阳曲县东北大孟镇,因春秋时晋国大夫禹兵而得名。
长子县:唐尧封其长子丹朱为唐公,故得名“长子”。西汉时设长子县。
平顺县:平顺县始建于明代,据嘉庆《一统志》载,明朝平定潞城、壶关间青羊山农民起义后,就地置县,定名为太平顺化。
襄垣县:古属赵国,赵襄子在此筑城,故名襄垣。西汉置襄垣县。
沁源县:汉代设固原县,北魏改称沁源县,因沁水源头而得名。
屯留郡:春秋时赤地之邑,名留圩。鲁宣公十六年(公元前593年)为晋国所灭,名春留。战国时称屯留。屯可能是春的误称。西汉时设屯留郡。
历城县:商代为黎国,隋开皇十八年(698年)置历城县,旧治在今县城北10里的古仙村,因是古黎国故城,故名历城县。
潞城市:潞县始建于汉,因古鲁(或鲁子)国而得名。《水经注》载:“(潞)县,原赤狄鲁子国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潞城县,因县治所在潞城东北四十里古城村而得名。1994年撤县设市。
秦县:西汉设同狄县,属上党郡。隋朝改秦州,五代复改秦州,金元时属秦州治。明洪武初撤销同狄县,并入秦州。清朝称秦州。1911年改秦县。县以郡名。
壶关县:壶关县始建于汉代,晋末废。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在羊长坂羊头山岔口处设壶关县,因地形而得名。《水经注》载:“漳水东北流于壶关县故城西,再折流至城北,为旧黎国,有黎亭。县有壶口关,故名壶关。”
武乡县:据《水经注》载,武乡县因城临无乡河而得名。金代设武乡县。
高平市:古称长平、巡视县,北魏时改称高平县,因四面环山,中间为平地而得名。1993年撤县设市。
陵川县:汉时为巡施郡地,北魏时为高平郡地,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陵川县。因县境有陵阳河而得名陵川。据《都史方域集要》载,陵川县因县境多丘陵山地而得名。
阳城县:汉代置福泽县,因福泽而得名。唐代置阳城县,县治原为福泽县阳陵驿,县名由此而来。
沁水县:西汉置段氏县,北魏置东永安县,隋朝改沁水县,因境内有沁水河流而得名。
山阴县:辽代设河阴县,因位于桑干河南岸而得名,河南岸称阴。金朝七年(1167年)因与郑州辖县同名,改称山阴县,因位于扶苏山北侧而得名。
应县:古称应州,《续应州志》载,因有龙首、雁门二山南北相望,县城位于其间而得名。1912年设县。
右玉县:唐天宝年间,在右玉城置靖边军。辽金时期为云中郡境,元朝时为大同县境。明永乐七年(1409年)属大同右卫,正统十四年(1449年)属榆林卫,称右榆林卫。清初称右玉卫,雍正三年置右玉县。县名即为右榆林卫省名,以大同右卫、榆林卫而得名。
怀仁县:辽代设怀仁县。据《怀仁县志》载,辽代时期“因阿保机与金王李克用在东城相会,故取名怀仁,意为怀念仁人”。
代县:西汉置光武县,隋开皇十八年(598),为避太子讳,改光武县为雁门县。唐代置代州,代原为古国名,明洪武三年(1373年),改代州为代县,县以州名而得名。
神池县:汉代为娄烦郡,北周为神武郡,明代为神池堡,因神池而得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神池县。据明《文昌庙志》载:“宁武在黄花岭北,山势巍峨,曲径黑道。下山,自山顶至山下,有十五里,地不平,有一水,自源而来,无迹而去,旱不涸,雨不溢,鱼藻不生,名神池。”神池之水实为地下泉水,故冬夏不涸。
五寨县:嘉靖十六年(1537年)建五寨堡,东、西、南、北、中五大牧堡均由堡所辖,故名。清雍正三年(1785年)设五寨县。
五台县:汉代设鹿邑县,北魏改鹿邑县,隋朝改五台县。据《元和县志》载,五台县因东北有五台山而得名。
原平市:西汉设原平县,北魏设石城县,隋设平口县,后改称冈县。1960年,县治迁至原平镇,改称原平县。县名因地形而得名。1993年撤地设市。

钢琴县:在五王朝中被称为linhu。根据钢琴县编年史,该城市与Piantou Pass相邻,该县以通行证命名。
叮当县:在Sui Dynasty的Kaihuang的第三年,Kelan County成立了,后来在Sui Dynasty的Daye(608)中更改为Fenyuan县。
范县(Fanshi County):北部王朝在菲恩县(Yuanping County)的Bansi村(Fanshi County)在Yuanping County的Bansi县建立了粉丝县。位于山脚下,周围是山脉,因此被称为Fanshi。”
Ningwu县:宁瓦军队在唐王朝建立,以北魏王朝的《北武士》和《宁武县》的最后一个角色命名。
Baode县:根据Baode县的记录,Baode是在唐朝的兰州,Baode是黄河河岸的一个城市,这是Shanxi和Shaanxi之间的战略点。
Dingxiang县:Dingxiang County在Han Dynasty建立,其座位在NINN NINNEMOLIA的北部,在Dingxiang County下。霍霍特(Hohhot)周围的区域被命名为Dingxiang,表明新建立的地区是稳定的。
Hequ县:根据“ Dushi Fangyu Ji Yao”的说法,Hequ County在Jin王朝中成立。
凯兰县(Kelan County):凯兰镇(Kelan Town)在苏王朝期间成立。
Xiyang县:根据“ Yuanhe County的记录”,Xiyang City也被称为“ Xiyang City”。清朝的第一年(1796年)在1912年重新建立。1914年,它更名为Xiyang县,因为它与江西省的Leping County共享了相同的名字。
Lingshi县:Lingshi County在Sui Dynasty的Kaihuang十年(公元590年)成立。
齐县:在春季和秋季,齐恩(Jin dynasty)的高级官员是Qi的高级官员。
Zuquan County:在1911年革命后,它被称为Liaozhou,并在1942年的日本入侵中更名为Liao County。
Shouyang县:根据“ Shouyang County Chronicles·序言”,Shouyang县以Shoushui河的名字命名,因为该河的北部被称为Yang,Shouyang County在Jin王朝中成立。
Jiexiu City:Jie Mountain以Jie Mountain的名字命名。
Taigu县:在Qin和Han王朝中被称为Yangyi,并在Sui王朝中更名为Taigu县,因为该县的西南部有Taigu(因此,Taigu现在是Taanbai Valley,现在是Qi县的一部分)。
Heshun县:根据“ Yuanhe County Records”的说法,Liangyu County在北齐王朝中成立了Heshun县。
PINGYAO县:在北部北部的北部被称为“ Pingtao”,Pingtao被更名为Pingyao County,以避开Taiwu Tuoba Tao Emperor的名字(Tao和Tao是同质的)。
尤什县(Yushe County):汉朝(Han dynasty)的尼西县(Nieshi County),金王朝的韦宗县(Wuxiang County)和伊什县(Yushe County)在苏胡(Sui)王朝(596)的凯胡(Kaihuang)的16年(596年)。是Yuwang皇帝的后裔,他们的国家是Yuzhou。
Wenshui County:它是西部王朝的Daling县,在Sui Dynasty的Kaihuang 10年(公元590年)被Wang Mang更名为Daning County,因为该县的Wenshui县更名。
中东县:在汉朝的Zhongyang镇时,它是Zhongyang县的。县以“镇中心芬河的南部”的名字命名。
Xing County:在Jin王朝中,它被称为Tang Dynasty的Hehe County。
芬阳市:王县在西汉(Wang)的名字中建立了Zitheng县的名字。 Ang军队是从Fen河南侧的位置衍生而成的。
林县:Wutu县在北部王朝成立,在苏岛的第一年被改名为Sui Dynasty(981)。也称为Linchuan River),位于县城的东部。
Fangshan县:在北齐王朝的Wenxuan统治期间,Liangquan County建立了LiShi县的领土,政府的席位位于现任Nancun村庄Fangshan县的“ Yuanhe County Records”之所以被命名,是因为这座城市在Fangshan山下。
小城市:在三个王国时期,北部的王朝建立了中国县,该县在唐王朝中成立了Yong'an县。 ,当地人以他的虔诚而闻名。
利林县(Liulin County):1971年,利林县(Liulin County)在莉希(Lishi)和中东县的西部地区成立,县席位位于利林(Liulin)镇,因此名称。
Lan County: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established Kelan County and Lanzhou. In the middle of the Kaihuang period of the Sui Dynasty, it was merged into Jingle County. In the eighth year of Daye (612), Lancheng County was established.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Hongwu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it was renamed Lan County. According to the Yuanhe County Records, Lancheng County was named after Kelan Mountain.
Jiaokou County:Jiaokou County于1971年通过将中东和Lingshi县分开,以前Jiaokou Commune的名字命名。
Jioocheng County:汉朝的王县的西部边界属于北魏王朝的Shouyang县,北Qi王朝在这里建立了Kaihuang的16年。
Shilou County:在北部北部的Tujing County中,它在北部王朝中被重命名为Tujun County。
霍玛市:江郡在汉朝西部建立,在汉朝东部建立了一个巡逻队。
芬克斯县(Fenxi County):在汉朝(Han)的西部县(Yong'an county)建立在汉恩县(Yongan)县的Zhui县。 Yicheng的Fen River的西岸。
JI县:在Sui Dynasty的Kaihuang的第18年,Jichang County在Tang Dynate中成立了Jixiang County。以城市的绿山命名。
Huozhou City:在Zhou王朝的早期,根据Jiageng的Yitongzhi的说法,它以该县东部的Huoshan山的名字命名。
阿兹县(Anze County:Anze County):1914年被命名为Anze县。根据《中国共和国的Yueyang County Chronicles》的“修订后”,该县最初在当前的古县席位上统治,并以Anjiling和Zequan之间的位置命名。
丹宁县:丹宁县是在北部北部皇帝皇帝统治期间的鲍丁(561)的第一年成立的,其名称意味着好运与和平。
福山县(Fushan County):在北部北部,北部的吉港县(Geecheng County)被建立在北QI王朝的第二年(619)。
GU县:GU县成立于1971年,以Anze和Fushan县分开。
XI县:根据Taiping Huanyuji,Puzi County在Sui Dynasty的Xichuan County中成立了Xizhou。
徐芬县:夏格林和芬格在1954年成立了一个县。夏安格林以芬格的杜克大学的名字命名。
Yicheng County:Yicheng是汉朝东部的江宫。
Yonghe县:Yonghe县根据Yuanhe县和县的记录在Sui王朝中成立。
夏宁县:在北韦王朝(474年)的Yanxing县成立,并在吉Qing的Yitongzhi中重命名为唐的Xiangning县。 Lüxiangand Changning。”
Quwo县:根据“阅读和修订的Quwo County Chronicles”,它在北部王朝的土地上建立,以古代Quwo的名字命名。
香港县:杨县是在汉代县建立的,在东部的魏朝建立了香港县。县根据“ Shanxi一般历史”:“该县以北五英里,有一个叫做Hongya的古老洞穴,该县以洞穴的名字命名。”
pu县:在古代,它被称为Puzi State,因为Pu Yizi在唐朝皇帝的统治期间生活在这里。
Wenxi县:根据“ Han Shu Geography”的说法,当汉朝的皇帝在这里旅行时,他听说了南约尔的伟大胜利,并很高兴,因此他建立了Wenxi County。
Xinxiang County:林佛县在汉朝成立。
Yuanqu县:在交战时期,它是Wei州的首都,在汉朝中被建立为Yuan County。该县是黄河的九个弯道之一,因此被称为Yuanqu。
Hejin City:根据“ Dushi Fangyu Jiyao”的说法,Qin dynasty建立了北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