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文明灿烂——
河南省省长张凤台如此称赞河南
“豫”是河南省的简称,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凤台,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农业重镇。河南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我国历史上,河南省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许多朝代都在这里建都,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1920年张凤泰接任河南省省长时,时局动荡,省长之位犹如摆设。张凤泰先生深感天下衰落,人民疾苦,抒发了自己的感受,随后写了一篇《劝学百家》文章,以唤醒人们的智慧。
现在,我们从官粮国税博物馆收藏的文献中,解读巡抚张凤台是如何称赞河南的。文章原文为:河南自古为礼仪之邦,春秋时期叛乱频发,尼山为弘扬圣道之地,有弟子三千,圣人七十二人,七成出自河南,阙里遗迹记载颇丰。汉唐以来,名士大夫名士皆载入史册;赵宋继位,建都汴梁,理学辈出,人才辈出。故河洛源流传,后世发扬;承孔孟之道,开天辟地,道德文章照耀古今。 历代侍奉神明的帝王和儒生均出自河南,历史上称之为文明的第一个辉煌时代,同辈皆知闻。建国以来,天下落败,诗书风雅失,学风变迁,但家乡地方圣贤、地方士人的遗风,却渗透进人心和风俗,至今未消散!

凤台是迂腐之人,已过时了。这次回河南,本希望与同乡相聚,英俊青年,稳重人才,恢复儒学,可惜师生饿殍遍野,毫无建树。静夜省察心,羞愧难当。近来学术风气愈发浓烈,让人议论纷纷。从起源来看,不过是一两个人趁势挑起事端,火上浇油而已。难道青年男女也要效仿吗?……
正文采用传统石印工艺印刷,从右至左、从上至下阅读,文笔文采、白话文,字句精练,易读、易记、易懂。正文采用小圆点标注。文章分为两个层次,劝导全省学生。前半部分详述了河南深厚的文化历史文明,后半部分则着重劝导学生明辨是非,继承圣贤遗志,艰苦奋斗,在乱世中重建国家。正文开篇就说河南自古是礼仪之邦,但春秋时期,乱世纷争,礼乐尽毁,幸有孔子以圣贤之道,领导天下。 其中孔子弟子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圣人只有七十二人,其中七八成出自河南。文物古迹处处,名士大夫不失于史册。理学辈出,人才辈出。道德文章光辉千古。河南被誉为历史上第一个灿烂的文明。后半部分是忧国忧民、忧文化、忧风俗。作者感叹建国以来,天下大乱,诗书风流,学风大变,然而家乡地方圣贤、学者的遗风却渗透在人心、风土人情之中,至今不忘!

张凤泰,字明齐,河南安阳崇义村人。清咸丰七年(1851年)生,光绪十一年(1885年)进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调东北,升长春府知府。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四月到长白塔店(今长白镇),任长白行署(府名)政务委员,历任参议院议员、河南巡抚。 张凤泰初掌权时,面临“外患”、“内忧”、“财政困难”、“粮荒”、“产业衰落”等困难,他立即接见老人和民众,开导民众,集思广益。他在河南任职时发现“各司长、各省知府,全都当了巡抚……权力丧失,只好坐虚位”。由于张凤泰“多事不顾,不与人争权夺势,所以三次换了节度使,还能稳坐巡抚之位”。张凤泰自嘲道:“河南只有一百零八个县,带荐信的人一个接一个地来了。我若要长期留他任,只怕全国两千多县全由我一人控制,还是僧多粥少。” 有的县甚至同时设县令,有督抚,有督抚,有司马、司马,所以有“一国三官”的现象。张凤泰为官清正,勤于政事,《十策边策》必亲自执行,政绩显著,名声显赫。乡亲们联合为他建了“贤政碑”和“追思碑”,并勤勉地刻石,永远纪念他。1925年7月,张凤泰在安阳逝世,享年69岁。
20世纪20年代,高中地理教科书第四册出版,第二课以“河南省”为篇,讲解河南省的基本情况。文中记载,河南在山西以南,简称“河南”。北岭山脉之脉折东南至伏牛,再东南至“大别”,为汉、淮分水岭。伊、洛两河汇入黄河;汝、颍、嘉、潞四河汇入淮河;白河流入鄂、汉,渭河在山东注入大运河。人民多为农民,气候温暖淳朴,物产丰富,有棉、麻、麦、豆等,桐树也多。河北盛产煤、铁。……河南省地势南北走向,贯通东西。 地势西高东低,由平原与盆地、山地、丘陵、水面组成;横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河南省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区,三大文明奠定了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基础,在河洛间凝结成成熟的文明,形成了以王都为中心的辐射式统治格局。历史上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皇帝在河南建都。河南省地下文化遗存量居全国第一,地上文化遗存量居全国第二,是全国文化遗存最多的省份。河南历史上的代表文化是“中原文化”。
河南称“豫”,“豫”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其形为一人牵象,意为大象。古代河南森林茂密,野象众多。《吕氏春秋》记载:“商人以象虐东夷。”甲骨文中的“豫”字,即“一人牵象”的意思。在后来的演变中凤台,“豫”字逐渐成为河南省的简称。“豫”字取安逸、舒适之意,表达了河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此外,“豫”字还有备战、奋进之意,体现了河南人民勤劳进取的精神。“豫”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记录了河南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也记录了河南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 “禹”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作出了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