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 探寻凤台县的历史变迁:从清代新县到民国时期的发展

类别:凤台资讯 时间:2024-07-19 浏览:
凤台后因年久失修,民国十年前后即已夷为平地。还有,就是抗战胜利后才建筑的县立中学了。再讲讲旧日的郊区面貌。民国成立前后,出了东门,只是一片旷野,蔓草丛榛中,而点缀着几片菜园.再东便是濒临淮河,芦荻萧疏的老滩洼。北伐军兴后,在这里才出现了疏疏落落的几家

凤台县是清朝雍正十一年由两江总督尹继慎提议设立的一个新县。

后来同治四年迁至下蔡镇,从此再没搬过。当时的城区比较小而简陋,有数里的城墙和护城河,只有一座有城垛的土堡。后来由于年久失修,于民国十年左右夷为平地。城内左右各设一门,另设西小门。街道只有两条:大街南北贯通,小街东西贯通。都是用石子铺成的,平坦;但太短太窄。大街只有两里长,不足六米宽;小街只有一里长,不足五米宽。公巷中先有消防巷从小西门直通大街,后来又增设了朝阳街(其实是巷子)从北大街向东延伸。 街道两旁,茅草房成排凤台,砖墙瓦脊寥落,唯有位于市中心的李鸿章当铺,高墙飞檐,宽屋深院,建筑风格独特,卓尔不群。街上店铺林立,日用百货供应充足,但由于商贩大多资本不多(有两三千元的就算是大生意),高档商品常常供不应求。大大小小的店铺,装潢设备简陋,陈旧,有玻璃窗、煤气灯的,已足够自豪。

市政建设在腐朽的旧社会很少受到重视,丰台成立的几十年间,只整修过一次街道,开辟了菜市场一条街(马道旧址),建了一所女子小学,扩建和整修了县政府和商会,此外还有县立中学,都是抗战胜利后才建的。其他重要的通讯部门,包括邮政局、电报局(以前是这样划分的),在民国初年还荒废着,只有一家小店办理邮政业务,民国四五年才成立邮局。卫生机构在抗战前还是空白,只有一所民办医院(博济医院),实际上只是诊所。抗战胜利前后,县卫生院成立,但只有一名医生(兼主任),几张床位,只是县政府的一小部分。

凤台_凤台租房_凤台小学

至于服务业,民国10年以前,只有位于河南岸的澡堂一间,名为“龙源”,后来陆续增设了“清莲亭”、“三义池”。

当时没有群众娱乐的设备,有时逢年过节,就在城隍庙院内一个破旧的戏楼里演戏。后来商人在小西门外开设戏楼,专门演京剧。这时已接近抗战时期。市区一些工业品的供销,靠几家个体经营的竹木、铜铁店铺维持。大西门外火神庙左侧有一座炉房,生产农用铁器,算是有规模的作坊了。

凤台小学_凤台租房_凤台

先说旧郊区的面貌。民国成立前后,出东门,只是一片荒野,杂草丛生,几处菜园星罗棋布。再往东,就是老探洼,紧邻淮河,长满稀疏的芦苇。北伐后,这里出现了几处零散的民居。大西门外,有一条半里长的街道,两边店铺不多,多为住宅。一所点石衙门改建为市区第二小学。街南还有三官楼、财神楼两处封建迷信产物。还有两条小巷——马家巷和财神巷。小西门外,民国十年前,房屋稀少凤台,只能看见几亩麦田和几处菜园。 往前走几十步,过一条马道(清代武士练马的地方)就到了城隍庙。南门外还有一条很短的街道,大部分都是住宅,只有街道尽头。市区有国民党县委和第一小学两个办事处。从大西门往南走向东拐,或出南门往西拐。区内有居民称为“南河沿”的大广场,历来是杂技、评书的地方。北门外有几家小饭馆。往北不远就到了北坝,可以说是城乡的结合部。两边是东西城河。北门西边有一片宽阔的空地,是反动时期的刑场。 从北门往东走,经过奶奶庙、三皇庙,就到了县立小学的所在地。它的前身是关岳庙,再之前是僧王庙。这所学校的后面,原本是一处公立桑园,后来是省立丰台师范学校附小的旧址。从这里穿过一条大马路,就到了文庙。清末刚办学时,县立高中就设在这里。此后,虽然学校名称、组织有所变动,但始终是校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县衙被日寇炸毁,才迁址。

抗战时期,就连如此偏僻简陋的县城,也难逃敌人的魔爪,城内十间房屋有七间被烧毁,城市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幸好不久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党的领导下,城市建设大发展,没过多久,宏伟的大楼、宽阔的道路、高大的工厂、繁华的商场相继拔地而起,与往日真是天壤之别。

相关推荐
客服服务热线
13485538018
工作时间:09:00-19: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 2012-2023 凤台人才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鄂ICP备2025090247号-24

地址:安徽省凤台县经济开发区 EMAIL:qlwl@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