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2日,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发生一起家庭惨案,户主朱根一家四口惨遭杀害,遇难者除了朱根夫妇,还有他的两个年幼的儿子,最小的儿子才一岁。
办案民警在现场勘察时,在屋内的桌子上发现了朱根父亲朱静思留下的遗书。
朱静思在遗书中承认自己是杀害儿子一家四口的凶手,称自己的行为是“为民除害”,并在遗书最后写下了“杀人犯不一定是坏人”九个大字。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朱静思举起刀子,杀害自己儿子的家人?
朱静思,1962年出生,家住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驻马店镇马店村。 朱静思有两个儿子。
大哥叫朱东,二哥就是家族惨案的受害者朱根,这起血案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家庭分离。
原本朱静思一家四口住在马店村南街的一所老房子里,后来朱静思为了让大儿子朱东结婚,便在马店村北街给大儿子买了一套新房子。
2008年,朱根与相恋多年的女友结婚,婚后二人仍与朱静思夫妇居住在南街。
2010年初,朱静思看到两个儿子过得幸福,老两口便决定按照农村的老传统分割家产,并商讨今后养老的问题。
朱静思和妻子尹金花商量了一下,把两个儿子叫过来,决定按照现在的住所来分割家产。
朱东住在北街的新房,朱根住在南街的老房子,夫妻俩住习惯了老房子,也想在老房子里养老,所以赡养问题就交给小儿子和儿媳,大儿子只要主动每个月给一定的赡养费就可以了。

由于两栋房子都临街,面积也差不多,加上两人也已经住习惯了,所以对于朱静思夫妇的决定,两个儿子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但在朱静思心里,他的分割方案其实是偏向于小儿子的,因为马店村南街的老房子行情好,人流量大,而北街的房子虽然新,但是周边的配套设施并不齐全。
朱静思之所以宠爱朱根,是因为朱根出生时,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朱静思属于超生户,为了避免被村委会发现,朱根一出生,朱静思就把朱根送到了岳父母家,直到朱根6岁才接回来。
因为这件事情,朱静思夫妇心里一直觉得欠朱根一些东西,于是就把地段更好的老房子送给了朱根,自己和他一起住。虽然表面上是给朱根提供养老保障,但实际上,朱静思夫妇当时还不到50岁,主要还是想帮朱根照顾孩子,时不时补贴一下生活。
但当时年仅23岁的朱根并不理解朱静思夫妇的用意,他认为父母不过是怕搬家麻烦,所以选择了最方便的分配方式。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分离却为悲剧埋下了伏笔。
分居之后,朱静思和妻子过着平淡的生活,他没事就打零工,尹金华则在家照顾孙子,日子过得还算温馨。
但仅过了一年,随着马店村北街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朱东住的新房价格突然开始上涨,朱根觉得自己被占了便宜,经常向朱静思夫妇诉苦,说父母在分家产的时候偏袒了朱东。
朱静思知道,朱根从小因为缺少父母的爱,性格敏感、暴躁,心里很愧疚,不愿意解释,白天出去工作,晚上回家也不说话,和儿子、儿媳根本就没有交流。

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北街的房价却如火箭般暴涨,不到一年的时间,比起他们一家分家的时候凤台灭门惨案,房价已经上涨了一倍有余。
朱根知道这件事情后,勃然大怒,多次责怪朱静思这件事情。时间久了,朱静思也有些不耐烦了,分家的事情大家都同意了,他又没指望房价会涨,这怎么能说他有偏见呢?
有一次,父子俩在外面,又听到村民们在谈论北街的房价,朱根再次指责朱静思在村民面前有偏见。
朱静思被搞得十分尴尬,这个老实的农民脸色通红,脖子僵硬,还嘴了几句,朱根勃然大怒,一巴掌打在了朱静思的脸上。
朱静思没想到儿子敢打自己凤台灭门惨案,疯了一样的向朱根冲去,两人扭打在一起,周围的村民赶紧过来帮忙,终于将两人分开。
最后还是村干部出面,把朱静思、朱根、朱东三人叫到村委会调解,最终朱东一次性赔偿朱根6万元,以后不再追究对方责任。
回家后,朱根越想越生气,他觉得北大街的房子至少升值了三四十万,自己却只拿到了六万的补偿款,但既然已经接受了调解,他也只能忍气吞声。
从此,朱根在家里处处找朱静思的茬,父子俩多次吵架。朱根的妻子陈静不但不劝说丈夫,甚至还火上浇油,经常从旁指责,用各种方式嫌弃朱静思夫妇。
于是尹金华就和朱静思商量,能不能搬到老房子里去,不被那个男孩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