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岁危机:如何成功渡过职场门槛,这篇文章给你答案

类别:职场八卦 时间:2024-07-22 浏览:
正是因为这种直观的感受,让网络上有关“35岁危机”的话题讨论从未间断过。今天这篇文章,送给所有正在经历以及即将经历35岁危机的职场人,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有些人还总觉得自己经验很足,不需要学习,就能搞定很多事情。在过去,我看到过很多30多岁的朋友,经

大部分企业在招聘中层以下岗位时,都会有“35岁及以下”的要求,这让人感觉35岁以上的人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突然失去了价值。正是因为这种直观感受,“35岁危机”的话题在网络上一直没有停止过被讨论。

有人说,35岁仿佛成了一道门槛,成功跨过门槛的人,可以放松心情,从容应对;而未能成功跨过门槛的人,则时刻处于焦虑之中,不知道未来在何方。

那些成功跨过门槛的人,都是怎么做到的?有什么共同的经历吗?

今天这篇文章,献给所有正在经历或者即将经历职场35岁危机的你,希望能够给你一些启发。享受以下内容:

临近年底,一些公司宣布裁员,其中也包括我朋友所在的公司。

他原本负责线下业务,但因为公司老板要全面转型线上业务,在引进一些外部人才的同时,也裁掉了一些老员工。

我朋友虽然暂时没有受到影响,但是心里还是很不踏实,很害怕。

毕竟35岁成年人有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还有房贷、车贷,还有未来孩子的教育费。

在资历贬值的今天,我的朋友对自己在公司的地位很没有信心,也觉得自己进步不大,无法与刚到公司不久的“生力军”相比。

过去,我们在谈论这个话题时,习惯于将原因归咎于“公司对老员工的歧视”或“环境对老员工的影响”。

但这次,我想跟大家分析一下,除了“失业危机”的表象之外,导致老员工不受欢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01认为学习浪费时间的人,直到被打脸才知道其中的痛苦

我们对学习的冷漠是一切危机的根源。

看到这个观点,你可能会觉得这是无稽之谈,毕竟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一直学习到大学毕业。

但问题是,大学毕业后,许多人就停止了学习。

一位前辈曾经跟我分享,她从事培训二十多年,从北到南,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南方的老板花钱买知识,北方的老板花钱买形式”。

因为南方的创业公司老板大多比较谦虚,有上进心,对职业发展有很强的好奇心,愿意尝试新鲜事物,愿意安定下来学习。

所以他们来参加培训的时候,更像是​​学生来到老师面前询问知识,非常认真。

至于北方的老板,不能说他们不好,但是学习的积极性就差多了,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成功经验,太过自满必然会拖累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他们参加培训更像是老板来视察,看看手机,睡个午觉,付点钱买点心理安慰,就这么简单。

作为一个北方人,我同意这个观点。

毕竟,对学习的漠视,不但被老板所忽视,也被下面的管理者和员工所忽视。

举个简单的例子,每当公司组织学习培训时,很多员工总是找借口不去,说要见客户、要签订单。

在他们眼里,学习已经成为浪费时间的事。

我劝了他们800次,终于把他们劝了去,可他们到了那里,讲师还在台上讲课,他们却在下面聊天、玩手机。

公司不重视培训,指望员工回家学习?这更是痴人说梦。

为了掩盖“缺乏知识”的真相,有些人仍然坚持所谓的“熟能生巧”,但我们每天做的事情大多数都是重复性的任务。

反复练习某件事能取得什么成果?

职场35岁危机_国外35岁职场危机_职场危机感是什么意思

有些人仍然认为自己有足够的经验,不需要学习就能处理很多事情。但正如德鲁克所说:“如果知识经不起质疑和发展,它就会很快消失。”

此外,外部环境变化如此之快,今天有效的经验明天可能就不再有效。

如果你有一堆无用的经验却仍然认为自己很伟大,你在欺骗谁呢?

直到发生危机之后,许多人被解雇,表现又被新来的人超越,他们才意识到学习和提升能力的重要性。

他们知道打脸疼,知道流进嘴里的鼻涕要抖掉,这已经成为老员工的真实写照。

02未来的文盲不是那些不会读写的人

但那些还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

过去,我看到很多30多岁的朋友遭遇职业危机。

有些人遇到了阻碍,但最终还是找到了方法克服它们,最终情况越来越好;有些人则被阻碍彻底堵住,眼前的只有死路,再也回不来了。

事实上,战胜危机的人,并不比我们强大多少;被危机打倒的人,并不比我们糟糕多少。

差别只在于你是否能够唤醒自己的学习欲望,认识到知识的价值。

德鲁克曾经写过一本书叫《知识社会》,书中提到:“在知识社会中,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将成为社会的主流”。

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更像是一个“全球知识社会”。

比如,我们每天接收的海量信息,这些信息在传播的同时,也带动了国内外知识资源的互动传输;

比如,国内外科技创新进步,将引发大量新型人才的需求。

正如以色列记者埃亚尔总结的那样:

如今,使用中国制造、采用美国专利技术的手机的印尼工人的生计依赖​​于美国网站的供求。

一位德国公民居住在柏林,但他的生活中心却在另一个大陆:他的事业、朋友和爱好都不在同一个城市。

我们今天所从事的工作、所面临的业务方向、以及所接触的众多客户也将受到全球化的影响。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就业竞争。

以前我们如果努力工作,业绩好,在公司里就能考上一个管理职位,只要能讨好老板,跟老板熟悉了,就能舒舒服服地干几年。

但现在从公司面试开始,我们就要面对来自985、211毕业生以及名校海归的竞争。

就算我们考上了管理职位,拿了高薪,老板也有很多选择,如果干得好,还能暂时保住位置,如果干得不好,一分钟之内就会被别人取代。

所以我们面临的已经不再是要不要学习的问题,而是要靠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用知识来跟上时代的步伐。

正如心理学家赫伯特·热尔盖(Herbert Gergué)所说:“未来的文盲不是那些不能读书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

对于所有的普通人来说,学习知识是我们随时改变命运、克服危机的有效方法。

这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原因。

03如何解决知识缺乏,成为终身学习者?

说到学习,有一个词大家可能都听过,那就是“终身学习者”。

终身学习,并不是说我们要终生学习,每天学习就够了,而是要把自己看作是一种资产,把学习看作是扩大资产规模的工具。

正如那国毅在《德鲁克的百年历程》中所说:“知识型员工不是一项成本,而是一项资产,而资产是需要不断升值的。”

这就好比巴菲特所提倡的价值投资,长期持有一个好公司的股票,后续的投资收益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大。

学习也有这个价值,它本身的属性是好的,学习的作用大家都知道。

但我们需要承认,学习的过程确实很累很无趣,如果只是把学习当成一种机械重复的行为,没有人能够长期坚持下去。

如果我们想成为“终身学习者”,就要改变原有的观念,不要总认为学习知识是一种负担,而应把它看作是对自己未来的一项投资。

其次,对于具体的学习方向,我们可以参考德鲁克提出的两个问题:

1)您目前的薪酬是如何获得的?

2)你应该怎么做才配得上现在的薪水?

第一个问题让我们评估一下我们现在的状况,我们现在的薪酬如何?这可能取决于我们的专业能力,运气或者其他人为因素。

如果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获得报酬,并且未来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那就是我们学习的方向。

如果我们的薪酬不是按照我们的专业能力来衡量的,那么我们此时的学习方向应该是在公司发现我们“不适合该职位”之前,尽快弥补我们能力上的不足。

或者在其他方向,尝试做出新的贡献。

而且,那国毅在《德鲁克的百年》一书中也告诫我们:“知识工作者一旦明确了自己的任务职场35岁危机,就应该制定具体的计划,并为之负责。”

在发布之前,该计划应该包括:

“我应该把精力集中在什么事情上?”

“我能期望我负责的工作取得什么成果?”

“截止日期是什么时候?”

在幕后,学习应该包括:

“我需要学习哪些知识才能跟上这个职业的发展?”

“我的同事需要对我的专业领域了解多少?而我对他们了解多少?”

“我学到的知识能对公司和同事有哪些帮助?”

总而言之职场35岁危机,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工作是为了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人若甘做一条虫,就不应该抱怨被人践踏。”

如果你经历过危机之后心里感到不甘,如果你在工作渐渐变得平庸之后心里感到不服气,如果你面对被人鄙视、被人压垮的现实感到难以接受,那么,就不要放弃学习的路。

只要你愿意,知识随时都会帮助我们克服困难。

相关推荐
客服服务热线
13485538018
工作时间:09:00-19: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 2012-2023 凤台人才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鄂ICP备2025090247号-24

地址:安徽省凤台县经济开发区 EMAIL:qlwl@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