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刊杂志
《银杏园》创刊于2005年,每月一期,每期5000份,至今已印制100期、50万份报纸。校报秉承“面向前沿、面向教师、面向学生、面向校园”的编辑理念,致力于传承校园文化、助力校园文明建设。校报设有编辑部和记者部,记者部现有学生记者10名,负责校园新闻的采编工作;编辑部现有师生文字编辑6名,美术编辑2名,负责内容策划和版面设计工作。
校报共设四个版面:第一版刊登校内外新闻;第二版“教与学相融”刊登教师教育教学文章,主要栏目有“教研论坛”、“师德讲坛”、“教师学习”、“班主任论坛”等;第三版“成长空间”刊登反映学生校园生活的作品,主要栏目有“印象”、“校园论坛”、“心灵小站”、“生活笔记”、“校友在线”、“班级在线”等;第四版“青春·舞台”刊登学生文艺作品,主要栏目有“科幻世界”、“星光大师”、“行万里路”、“文史世界”、“诗歌天空”、“音像馆”等。校报奉行“古朴典雅”的版面风格。 除头版大字号及个别栏目为红色外,其余均为黑白色调,风格清新。
校报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窗口,被评为“全国优秀校报”,其中《校园讲坛》、《咏梅姐信箱》栏目分别被评为“安徽省十佳校报专栏”和“安徽省优秀校报专栏”。□总编辑吕德春
凤台县第一中学报社银杏园
总裁致辞
见证成长
校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具有引导舆论、展示宣传、育德育才等重要意义。在电子阅读时代,校报不仅要跟上现代传播技术步伐,更要成为纸质媒体尊严的见证者、师生精神家园的守护者、健康阅读写作风潮的引领者。
《银杏园》校报自创刊以来,就确立了品与美并重的价值追求。在形式上,《银杏园》凸显了古朴典雅的风格;在内容上,《银杏园》崇尚真挚感人的文风。《银杏园》秉承“面向前沿、面向教师、面向学生、面向校园”的编辑理念,力求展现教育前沿的动态动态,紧跟日常校园的鲜活生活,力求在小舞台、小世界里展现大格局、大氛围,深受师生欢迎。
银杏园,只是校报园里的一棵幼苗,在苍劲茂盛的千年银杏树下,茁壮成长。□ 凤台县第一中学校长杜文胜
文学之心化蝶
□ 段龙飞2班(5)
我穿过历史的迷雾,遇见花海,点缀着盛唐的绚烂诗篇,柔情似水;我跨越时光的山河,观天上的星辰,闪烁着宋代清雅的抒情诗篇,清新而静谧;我跨越时空的沙漠,遇见万亩胡杨,萦绕着元朝的孤傲曲调,荡气回肠。中华诗歌自古而来,给人一路欢笑与忧伤,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画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

回想盛唐时期,百花齐放,唯有他一人,独领万花风头。一人一酒一亭,月下独酌,独酌的人是谁?是醉仙李白,他狂放洒脱,豪迈豪迈,他“挥剑斩浮云”,携剑起舞,舞姿震四方。“笑天一色出,岂为野草人。”他冷眼看所谓的权贵,从不鄙夷与小人为伍。他是剑客,他是酒仙,他是狂人,他是盛唐诗坛的里程碑,他竟然占据了盛唐诗坛的半壁江山凤台一中银杏树,他是风流不羁的李白。
回想宋代,漫天繁星,无数闪烁的星辰勾勒出星夜的美。或许,爱情的誓言并非永恒的证明,但秦观的“情若长长久久,何须朝夕相伴”却赚得了无数才子佳人的泪水。就连勇敢的战士读到这,也不禁心生柔情和伤感。然而,茫茫星海,再也没有两颗一模一样的星辰。曾经的“苦渡难渡,惊鸥鹭群”被“两溪小舟,只怕载不下多少愁”所取代。世事无常,李易安少女时的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早已被岁月侵蚀殆尽。当年那个不平凡的女子,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独自在孤独和忧伤中度过余生。
回想元朝,只见万亩白杨,荒凉的大漠,铸就了一颗孤独而又傲骨的灵魂。张养浩从来都是孤独的,他身居高位,却心系百姓,这就注定了他是一个孤家寡人。“国兴,民苦;国亡,民苦。”他不畏强势,指出朝代兴衰都一样,无论朝代兴衰,人民苦难的残酷现实。“胜,皆化为土;败,皆化为土。”他深深感叹,历朝历代的人物,无论权势如何,最终都在历史的沧桑中化为一捧黄土。他不同于常人,别人“敢怒不敢言”,他却敢怒敢言,怎能不孤独?
诗歌是传统文化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像一瓶千年陈酿的醇酒,蕴含着醉人的芳香;又像一曲美妙的自然之音,拂去世间的喧嚣。中国早已被烙上了诗歌之国的印记。过去总是美好的,但回首当下,美好早已消失,不禁陷入沉思。
当今社会,“低头族”和“手机迷”越来越多,年轻人讨论最多的是网络游戏和娱乐,而不是平淡、铿锵、跌宕起伏。世间谁能赏识诗歌?古代文人雅士的才华早已荡然无存,留在心中的诗歌也不过是考试的工具而已。这怎能不让人悲哀?有的甚至被现代人曲解为“新编”,沦为庸俗的广告词。诗歌本该是雅的主人,而不是庸俗的仆人。很多人早已悲观,以至于感叹“中国诗歌,拿什么拯救你?”但我依然坚信凤台一中银杏树,还有许多有识之士在捍卫文化底线,守护诗歌的纯真家园。但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只有我们共同行动,中国才能真正成为诗歌之国。
朦胧中,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闯入我的梦境。我当时像庄子一样迷茫:蝴蝶?我?但当经历了无数个四季轮回,蓦然回首,才发现飞舞的,是一页页无声的诗篇。人生如夏花,绚烂绽放。
论民族振兴
□ 高三1班孔帅
仁义礼智信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根本,根是我们做事的开始。人无根,就如树无根,一阵微风细雨,就会倒在地上,折断身躯,折断影子。而根扎在土里的人,即使烈日炎炎,大雨倾盆,也能屹立不倒,越受打击越美丽,成为万树之冠。
今江河清海太平,岁月安好,地广人众,不逊于禹、汤,而我辈人从来没穿过寒衣、吃过素斋。这岂不是祖先的事业吗?前人的道理,要从心而得,用精神而发,我们也应该继往开来,完成祖先的事业。那么,怎样才能完成祖先的事业呢?《礼》说:“事通则知,知达则意诚,意诚则心正,心正则身正,身正则身正,身正则家齐,家齐则国齐,国齐则天下太平。”不是吗?虽然说是这样,但其形式是不能实现的。 常常有人有八斗之才,却不知道自己该有的风采,这是为什么呢?仁不达其根,其根不固。
仁是什么?以己之道,观己之心,顺己之心,不违背本心。国之本,仁也;人之本,亦仁也。不以仁治,则不能兴国;不以仁修身,则不能养德。孔子说:“仁者欲立己,则立人;欲成己,则成人。若能打个比方,可以说仁者是道。”以仁为本,以心为灵,则神形俱全,则可成大事。古人也说:“仁远乎?吾欲仁,则仁自至。”
仁为本,义为体。没有仁,就不能辨是非,没有义,就会为乱贼。孔子说为仁而死,孟子说为义而死。有区别吗?有不屈的气节,恪守祖道,从容地行走在世间,就要有义之道。

可是我们这代人,喜欢仁爱,不喜欢学习,这是愚昧的弊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少之又少。我又不是生来就有知识,怎么能和他们相比呢?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要能学有所得。古人说:“弟子在家要孝顺;在外要恭敬长辈;要谨慎守信;要爱众生而亲近仁爱;有闲暇,要学文学。”古人没有欺骗我。
仁义礼智信,为人之本。我们仁义都是为自己做的吗?不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从未间断,这是必然的。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华夷,鄙夷夷,吾爱一视同仁。”所以,我以几十个民族之名,能站在天下之巅。若乱,岂可如此?
仁义固然重要,勤俭同样重要。国以家为本,家和睦才是最宝贵的。而且,勤俭是家之根本,忠信是传宗接代的关键。勤于国,俭于家,恪尽职守、勤勉尽责才是正道。母亲曾对我说过:“女子一生,必须勤勉;女子传宗接代,必须节俭。不勤勉,四肢不勤劳,五谷不分;不节俭,口渴了打井也来不及。”回顾古代先贤们的国家和家庭,成功是因为勤俭,失败是因为奢靡。 孔子说:“富贵,人之所欲也,不以道得之,则不留;贫贱,人之所恶也,不以道得之,则不去。”劳心劳力可以兴邦,安逸安逸却必然会毁掉一个人,这是自然规律。
乱世已过,我们何不学?昔日西伯囚于猷里,演《易经》;孔子困于陈蔡,著《春秋》。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艰难,何尝不能以一己之力,建设国家?以一人之力,不能成大事;以千万人之力,岂有成不了的事?是非成败,都是我们的;国风、民族楷模,就是我们的风格。虽然我们现在可能没有星光灿烂,但将来一定会站在民族之巅。古有甘罗这样的青年人,成就大事;今有我们这样的青年人,做栋梁之材。
我们也要心正志坚,尊德持戒。我们虽然年轻,但也是国家的先行者,继承先辈的丰功伟绩,开创后世辉煌篇章。国家栋梁,要清正廉明,遵纪守法。忠诚廉洁是立身之本,不是谋名利的工具。我们要敢为人先,有能力的人要多努力,传承中华精神,建设心灵之城,好好学习,修身养性,明辨是非,廉洁奉公。这必将是中华之大幸。
我们去丽江吧
□高三10班田梦婷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城池布局井然有序,既有山城风貌,又有水乡韵味,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体现着纳西族的繁荣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
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古城核心地带,既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的商贸中心。四方街是一个约100平方米的梯形小广场,用五色石铺砌而成,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公坊,为一座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西有西河,东有中河,西河上设有活动门闸,可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刷街面。四方街的四个角延伸出四条主街:广义街、七义街、五义街、新华街,众多街巷从四条主街分支而出,犹如蜘蛛网般,四通八达,从而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沿街层层延伸的缜密开阔的格局。 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和灿烂的文化被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第一批受到全人类共同保护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丽江是吃货的天堂。纳西族一日三餐,早餐多以馒头或焖粑粑为主,午餐和晚餐则饮食较为丰富,一般会配以一两道炒菜、咸菜、汤等,尤其喜欢当地回族的牛肉汤锅和干粑粑。无论平原还是山区,蔬菜品种繁多,四季皆有。山区广泛种植薯类、萝卜、瓜类、豆类,各种地方特产制成名菜,如虫草蒸鸭、贝母鸡、天麻鸡等。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用松茸菌盖制成,塞入肉泥,蒸熟后作为祭祀、特别是祭祀祖先的特色菜肴。肉食以猪肉为主,猪肉多制成腌肉。 丽江、永宁一带的琵琶猪最为著名,可保存数年至十几年不变质。外出干活时,背着面粉粑粑或糌粑,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季喜欢移到向阳处就餐。典型有丽江火腿粑粑、麻布、雪莲拼盘、丽春铜火锅、丽江烤粑粑等。
去丽江,漫步在古城的青石板路,虽然周围喧闹嘈杂,但听到脚踩在青石上发出的敲击声,心里还是会觉得很宁静。去丽江,只想一辈子生活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更像古时候的生活方式。去丽江,哪怕再辛苦,哪怕没有灯红酒绿的繁华,只要能每天有石板路、青石桥、碧水相伴,感受微风拂面,杨柳枝在眼前飞舞,就无怨无悔。
所以,趁你还年轻,去丽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