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年,离开舅舅家后,我来到凤凰台,坐在长椅上,吹着凉风,看着三三两两散步的老人们凤台路,思绪又回到了十几年前的那个夏天。
凤凰台位于前进路与凤台路交叉口的西南角,是巨野比较老的地标建筑,以前常常吸引人们驻足欣赏,如今却成了一片荒凉之地。巨野县还没发展到这个地步,楼房都还没盖起来,大部分人都搬到城里和西边去了。这里的基础设施和娱乐设施相对较少,人们也很少来这里,所以显得冷清了许多。我坐在那里,看着街对面还没开门营业的烧烤摊,想着也许晚上这里的人会更多一些。
说到地标,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第一个应该是在城南建的,当时那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建筑,很难说清楚到底是什么。我记得我爷爷带我和妹妹去那里玩,我们凭借着我们小孩子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赋予了它自己的含义。在我的印象里,那个标志是一个有两条腿和三只手的生物,其中两只手弯曲着,一只手指向远方,但是我始终没有找到它的头。时间久了,我就再也没有去过那里,现在我甚至不知道它还在不在,可能现在很少有人还记得它了。然后就是凤凰台,这个标志的形象比较容易辨别,顾名思义,就是一只凤凰,红色的身体,张开翅膀,站在一个台子上。有人说它在仰望天空,有人说它在回头看尾巴,我更愿意认为它是在回首。 与第一个标志不同,人们在标志周围种上了花草树木和长椅,看起来有点像一个小公园,而不像第一个标志光秃秃地矗立在那里,这样更吸引人。每当夜幕降临,凤凰台便热闹起来,人们纷纷出来散步。

我上五六年级的时候,也就是2007、2008年的时候,还住在北关,离凤凰台也就几百米的距离。吃过晚饭,爸妈就带我去凤凰台坐一会儿,一是稍微锻炼一下,二是乘凉。出门就去了凤台路,那时候还叫北苑路,路上行人不多,只有几个老太太在几条巷口聊天。往前走,经过几家烧烤摊,人头攒动。夏天的晚上,正是喝啤酒、吃烧烤的时候,几乎每家店都挤满了人。关于巨野烧烤,后面美食篇再详细说。经过一个路口,人又稀稀落落的,只有几群人四处走动,路上没有超市,也没有餐厅,只有两三家小店,整条路显得很冷清。 几分钟后,我到了凤凰台,人已经不少了。那个年代广场舞还没流行起来,大人们一般坐在长凳或台子上聊天,小孩子们则在空地或草坪上玩耍。虽然人不多,但地方不大,显得还挺热闹。我们三个人找了个地方坐下,聊了起来。也是在这里,我才知道了爸爸小时候的一件事。
我父亲是两个兄弟中的老大,他和曾祖父住在农村老家,而爷爷奶奶则和舅舅住在县城的化肥厂里。每当赶集的时间到了,曾祖父就会带着父亲去集市上买个馒头或者生煎包子,这时是父亲最开心的时候。后来,父亲上了初中,就来到县城,和爷爷的一个朋友住在学校旁边的房子里,而爷爷奶奶和舅舅还住在几十里外的化肥厂里。下午放学,有时候实在想念爷爷奶奶,父亲就会骑着自行车去几十公里外的化肥厂,但是他不会去看爷爷奶奶,只是在厂里转一圈就回去了。也许是不想让爷爷奶奶担心,也许是不想让他们难堪。父亲告诉我,他去的路上,会经过一片森林。 晚上漆黑一片,旁边有很多坟墓凤台路,每次走到这个地方,他都很害怕,想要骑着马以最快的速度走下去。我父亲那时还只是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一定是有很强的信念支撑着他走完这一趟路。虽然我没有过这种经历,但是小时候我知道父母不在身边是什么感觉。那是一种很强烈的向往,但是不是很明显,会在你不注意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父母的模样,然后就会勾起一段记忆。我上二三年级的时候,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有时候一两个月才能见到父母一次。那段时间,尤其是晚上睡觉的时候,躺在床上,父母的模样就会浮现在眼前,我会想起和父母在一起的每一点点滴滴,眼泪就流下来,我不能让爷爷奶奶看到。 我只能用枕套一遍又一遍地擦眼泪,直到睡着。那时,甚至听到别人提起父母,我都会感觉心如针扎。看到父母,那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因为他们是我最亲近的人;陌生,因为我们都知道见面的时间很短,所以只是简单说说近况,连心里话都没有机会说出来。父母会为我做一顿饭,但无论多么美味,我都觉得索然无味。那碗菜,那一张桌子,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父母的脸上满是沧桑却满是笑容。我想哭却不敢哭,眼泪都堵在喉咙里,难以咽下饭菜。晚上,父母会抱着我一起睡觉,但这本该是最温暖的地方,却连枕头被子都那么陌生。 我会假装睡着,然后在父母睡着后偷偷睁开眼睛,就是为了多看他们一眼。我也能理解父亲当时的感受。我觉得我乐观坚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遗传自父亲。环境逼迫我比别人更早独立。这也是我一直坚持的一个观点:一个人心灵的成长,其实跟年龄没有特别紧密的关系,只有经历过事情,才会成长。
后来我上了中学,学习压力大,吃完饭就成了写作业的时间,和父母的聊天几乎都是和学习有关,谈心的时间少了。后来我们搬到了城西,离凤凰台很远,再也没有去过那里。父亲老了,虽然我觉得父亲应该还在风华正茂的时候,但他确实已经50岁了,头发和胡子都白了。人们都说父亲是孩子心中的一座山,但现在这座山经过风雨,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雄伟了,他现在需要我的帮助去支撑。我能明显感觉到父亲的力气没有以前那么大了,他开始疲惫了。我一直觉得父亲什么都能做,但现在有些事情需要我的帮助。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开始理解父亲了。 人们都说父子之间没有特别融洽的关系,这话没错,因为毕竟是两代人,所处的环境和影响不一样,所以会培养出不一样的价值观。但当你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遇到的挫折越来越多的时候,你会发现,爸爸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历经磨难之后的经验,是奋斗之后总结出来的最正确的路。我们处在当今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总以为自己眼界比父母开阔很多,我们所经历的父母都没有经历过,所以看不起父母的忠告。却不知道,我们所经历的和我们所认知的,父母都经历过、见过,他们看得比我们多得多。我们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从一个小县城走到大城市,却不知道父母从农村走到县城的路更加艰辛,而且,父母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我们还在这个大城市里漂泊。 父母走过的路并不比我们走的容易,他们见过的人和事比我们见过的要复杂得多,积累的经验也应该是他们给予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今天,我再次坐在凤凰台的长椅上,试图寻找往日的感觉,但楼房空空荡荡,不再是昔日的凤凰台。或许在很多年轻人的心里,这个地方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住宅区、大型商业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楼林立,马路林立,人们能够静下心来的地方越来越少。年轻人聚集在餐厅、酒吧、KTV,从来不来这样的地方,哪怕只是想聊天,也要去奶茶店或者甜品店。大家似乎都忘记了聚会的本意。感情的提升,不是一起喝两杯酒、唱一首歌就能实现的,需要彼此沟通、交谈,把心里话告诉对方。那么,在那些喧闹的地方,真的能说出心里话吗?现在越来越多的老人也住进了高楼大厦。 连下楼都很少,更别说找个地方和三五好友聊聊天了。很庆幸凤凰台在城市发展中被保留了下来。城市需要这样一处安静的地方,让疲惫的人休息,让想交朋友的人有个安静的地方。在如此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需要一个地方来洗涤心灵,平复躁动的情绪。城市在发展,我们不能一直向前走。偶尔停下来感受这份宁静,听听这座城市的故事,既是为了修身养性,也是为了更好的开始。
天色渐黑,我得回家了。我站起身来,眼前是明亮的灯光,身后是一片寂静的松林。两者看似格格不入,却又如此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