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读者:本文适合所有热爱阅读和思考的人士,以及养育孩子的父母。节选自吴军博士《硅谷来信》。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什么是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能够戏剧性地达到预期结果的现象。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通过实验发现。一般来说,这种效应主要是因为教师对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抱有不同的行为期望什么是职场布朗运动,并区别对待,从而保持其原有的行为模式。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它的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七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挑选了三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试”。随后,罗森塔尔用赞同的口吻把一份“最有前途的学生”名单递给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嘱咐他们保密什么是职场布朗运动,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说了一个“权威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挑选的。八个月后,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对18个班的学生重新进行测试,奇迹发生了:名单上的学生成绩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活泼开朗、自信、好奇心强,更愿意与人打交道。
作用原理:
实验者认为,由于实验者的提示,老师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的期望,而且通过态度、表情、体谅以及更多的提问、引导、表扬等行为,有意无意地向这些学生传达了隐含的期望。学生给予老师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激起了老师更大的教育积极性,保持了原有的期望,并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爱。如此循环往复,使这些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和社会行为都向老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
有人总结说,罗森塔尔效应是按照“愿景—期望—行动—诱导—接受—外化”的机制产生的。
愿景是前提,没有愿景什么都做不了;期望是大方向,期望是具体方向,期望者和被期望者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行动是双方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和接受都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期望者要让被期望者感受到被期望者的关爱,被期望者也要真心接受被期望的帮助,最终达到期望的结果。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您的教鞭下有瓦特,您的冷眼里有牛顿,您的嘲讽里有爱迪生。”
在一个群体中,每个学生可能都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但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以育人为本,换个角度看问题,多给学生一些期待,肯定主流,维护后进生的自尊。一次积极的鼓励,可能让学生受益终身。家长也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把握好“善意谎言”的度。其实,网络上各种“彩虹屁”,也是罗森塔尔效应的一种实践。
关于罗森塔尔效应,即鼓励对孩子一定有好处吗?吴俊博士在《硅谷来信》中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今天很多人在谈及教育时,会片面地强调条件差、资源不足等因素。但真正决定一个人在求知的道路上能走多远的,还是能否从人类深邃的知识体系中获得快乐。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即使资源到位、环境很好,身边的人不断鼓励、称赞,你也无法在学习和求知的道路上走远。”
吴俊医生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摘:罗森塔尔效应:鼓励孩子真的能让他们表现得更好吗?
这封信会谈谈我对罗森塔尔效应的看法,然后结合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做法谈谈我们应该践行什么样的教育。主要有四点:
首先,表扬孩子、肯定下属的工作,对他们的进步是有益的。如果能表扬能责骂,还是以表扬为主;如果能表扬能批评,还是以表扬为主。但要明白,一味的表扬并不能产生长期的正反馈,对方的进步轨迹还是受限于他的能力。而且,一开始越是拼命冲,越是能快点到达上限,这是很多人忽视的。
有人认为,通过不断地鼓励和肯定一个人,就能不断激发他的潜能,进而让他得到更多的肯定,这样一个人最终就能成为精英。但欧美社会普遍采取鼓励型教育,成为精英的人毕竟是少数,这种想象中的正反馈其实根本无法形成。
不仅在中国的教育领域如此,在职场上也是如此。如果老板不断鼓励下属,花时间培训他们,他们一开始会进步很快,但迟早会遇到瓶颈。一个人能否突破瓶颈,取决于他的努力、野心和实际能力的增长。有些人不具备相应的素质,无论你如何鼓励他们,他们都不会有前进的动力。对于这样的人,即使你花时间和资源去培训他们,也无法让他们进步。相反,他们可能会变得依赖,不愿意自己克服困难。
第二点,很多中国家长强调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其实也只是罗森塔尔实验的另一种形式,只不过他们不直接告诉孩子,他们智商高,也不直接要求老师多关注他们,而是让孩子提前学点东西,让自己比同龄人多出一点优势,给自己信心,同时也让孩子从一开始就给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从而获得老师的重视。
这种方法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如果你再看一下图表,就会发现它只是将孩子拉上了红色虚线的发展轨迹。
一开始,孩子可能进步很快,似乎占了上风,但最后还是回到原来的发展轨迹;甚至因为一开始太急,后劲不足。你回想一下,你小学时班上成绩前五名的学生,到了初中还是前五名吗?到了高中甚至大学呢?很多小学成绩很好的学生,到了初中、大学就平平无奇了,就是因为他们的潜力被过早地发挥出来了。
很多家长期望一开始就建立优势,就能产生无限的正反馈,但这种想法并不符合现实。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一开始表现很好,为什么现在却表现得这么差呢?很简单,一开始表现好,并不能保证以后一直发展得很好。无限的正反馈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

那么,有没有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尖子生的人呢?当然有。就像图中的蓝线一样,如果一个人潜力很大,并且一直在稳步进步,那么即使没有哪个阶段有惊人的进步,他也能不断超越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这样的人不需要依靠罗森塔尔效应来建立虚假的自信,而是因为自己扎实的进步而时刻充满自信。
批评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我对罗森塔尔效应的第三个看法是,教育孩子时,表扬比责骂好,但表扬孩子不是让他们充满信心,而是鼓励他们继续前进;同样,表扬员工不是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而是让他们不讨厌这份工作。这样,即使进步缓慢,至少他们还在一寸一寸地前进。而一味地责骂孩子或动辄批评下属,很可能让他们放弃努力。
不管进步快慢,如果半途而废,那么进步再好,最后也难以有所成就。据我观察,有些中学生到了初三、高一,在某些方面就停止了进步。经常有学生给我留言,说自己在中学时期很讨厌某一科目。其实,当一个学生开始有这种情绪的时候,他在这一科目的进步就已经结束了。即使后来勉强学了一些知识,再去参加考试,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
当家长和老师开始因为某一门学科责骂孩子时,孩子内心早已放弃这门学科,将来考试考好的可能性已经很小。职场上也是如此,当员工开始觉得自己现在的工作很无聊,只是谋生手段,他的进步就会停止。如果老板总是否定员工的成绩,贬低甚至侮辱员工,员工就很容易产生这种情绪。这样一来,老板其实得到的是他最不想要的结果。
当然,不能骂人,不代表不能批评,这是我要说的第四点,适当的批评是必要的,但批评不是对对方个人的评价,而是对他们所做的事情的反馈。
人类的进步是靠不断的反馈实现的。没有反馈,如果你做对了,你可能不知道,也可能不会坚持;如果你做错了,你可能仍然认为自己做对了,不会改正。没有适当的反馈,一个人就像一个粒子在做不规则的布朗运动,你做得好坏全凭运气。
批评的目的有三个:给对方反馈、让对方看清事实、帮助人们克服自己不好的一面。
盲目赞美的最大问题不在于赞美本身,而是它掩盖了真相,让人活在梦中,建立不切实际的幻想。欧美很多年轻人从小就沉浸在肯定和赞美中,结果长大后发现现实世界并非如此,有被欺骗的感觉。
另外,每个人都有不好的一面,比如懒惰、动物本能、人性之恶,比如人有报复的欲望,有时候会有作恶的冲动。一个人的很多社会素质都是需要培养和训练的。所以当孩子做错事甚至作恶时,不但要批评,还要惩罚,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宽容,孩子得不到正确的反馈,成长方向就可能误入歧途。
.......
我认为,这不仅适用于大学,也适用于中学。“寓教于乐”只是一个伪命题,这种方式只能培养出平庸之辈。如果一个人到了大学阶段还追求快乐地学习,说明他其实没有学习的动力。如果学生觉得只有当老师把课讲得像娱乐节目时,自己才能听懂、听得进去,那只能说明学生缺乏理解抽象知识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关智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这样的学生的入学资格值得怀疑。这样的人即使接受大学教育,大学毕业,最多也只是比中学阶段多掌握了几项技能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