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Charles 高长宽 微信ID | G18818233178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职业发展之见》,跟本文作者高长宽的观点很相似。下面的带图有文的原文,是高长宽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总结出来的关于职业发展的看法,建议很精彩。给那些对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感到迷茫的朋友。感谢高长宽的精彩分享。也欢迎更多的同学投稿,分享你们对工作和生活的看法。
另外有朋友提醒我微信文章里的60张职业核心能力壁纸不够清晰,为了补救,我把60张壁纸打包放到了百度云上,点击本文末尾阅读原文,高清壁纸直接下载,抱歉之前的考虑不周。
楔
最近,一位朋友的弟弟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明年6月大学毕业,大三快结束了,他需要在工作和继续深造之间做出选择。
我问他:你毕业后想继续读书还是工作?
他坚定地表示,上班学一些理论是没用的,浪费时间,还不如到社会的大学里学点有用的东西,为自己将来的走上工作之路增添更多砝码。
话虽这么说,他心里有一个大大的想法,但是具体要做什么,他还不知道,虽然这个专业的名字听起来很冠冕堂皇——工商管理,顾名思义,毕业之后,就是成为工商领域的管理人才,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
但其实他在校期间并没有任何专业实习(工商管理很难找到匹配的企业实习),只学了一些理论知识,觉得自己什么都会做,但实际上没有经验。他让我帮忙分析一下,由于我是运营部的,我看着他思考了好久,突然想到把它当成一个“产品”来运营,就用我工作中常见的四种运营思维方法分析了下来。
运营中常见的四种思维方式
1.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意味着从一个点出发,向多个方向扩展思考,最终产生很多个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一个解决方案。
过去的经历会直接影响我们当下的选择,试图避开这种影响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运用发散思维,先列出过去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件或经历,然后将情况收敛、总结,并由此推断出现在可以做什么、什么是合适的。
之前在某个性访谈杂志上看到一篇访谈报道,讲的是一位从业十余年、在教育界颇有名气的中学教师的职业故事。这位老师在即将大学毕业时,对自己毕业后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感到十分迷茫,于是便询问了老师、同学,甚至还做了不少职业测试,结果都指向教师、培训师之类的工作。但那时的她,向往丰富多彩的工作环境,认为自己是一个自由奔放、活泼好动的人,决心要摆脱这些“枯燥无味”的工作。
毕业后,她做过销售、柜台,还自学过设计、做过电商美工,在外企工作过一段时间,做过采购。三年换了六份工作,无一例外,她都很满意。但好景不长……最后,家人看不下去了,动用关系给她找了一份中学语文老师的工作。这次她似乎认命了,不再抗拒这个选择,决定专心做一名好老师。没想到,这一干就是7年,2年时间,她从站在讲台上战战兢兢的“菜鸟”老师,变成了能言善辩、深受学生喜爱的“美女老师”。……她天生就是当老师的料!
“其实我后来也分析过自己为什么能成为一名好老师:小时候我特别爱看书,文史类的;中学时期我特别喜欢跟别人分享自己看到的新鲜事、新闻。轶事:我乐此不疲地谈论这些事情。大学期间,我的说话能力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想起我。我又恰好是一名好老师……我想这跟我后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有很大关系。”她这样解释自己当老师的成功。
确实,过去的经历会对现在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让我们看看已故的乔是怎么说的:
“你无法向前看,只能回顾过去。所以你必须相信,这些点点滴滴在未来会以某种方式串联起来。你必须相信一些东西——你的直觉或其他东西,命运、生活、因果报应或其他任何东西。这种方法从未让我失望,并改变了我的生活。”
基于此,我让同学的弟弟把他从小到大的经历列了一个清单,主要是过去和现在经常做的一些他认为很重要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爱好、成就、理想等。我整理之后是这样的:
我把他的所有事件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童年、中学和大学。这几个时期可以统称为“青少年期”。这个时期经历的人和事对一个人的一生,当然还有职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我根据事物的属性进一步细化,得到下图所示的“禀赋”图:
上图是我根据我同学弟弟在青春期经历的事情进行归类后得到的禀赋结构。这些他喜欢的、经常经历的、记忆深刻的事件塑造了他今天的面貌。在文章中,我粗略地总结了他拥有的三种天赋/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和业务能力。这些天赋/能力对应着不同的岗位(类别):
最后他从这些清单里选择了商业拓展,认为这是自己比较喜欢的,也符合自己之前的经历,当然未来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还要看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懈的努力。
2.逆向思维与过程思维

逆向思维是一种把因果颠倒过来的思维方式,通过原因可以推出结果,反之,通过结果也可以推出原因或步骤。
过程思维就是把整个事件过程分解成若干个步骤,再将每个步骤逐一分解,以有序、稳健的方式推进整个事件的发展。
之所以把这两类思维放在一起,是因为在用逆向思维从目标/结果推导出需要实现的初步步骤之后,需要将这些步骤一步步细化为可执行的流程环节,并找到每个环节的关键因素,更重要的是让这些环节的实施变得可执行、可量化。
用逆向思维规划职业生涯,需要先有一个明确的大目标,然后把它分解,从未来到现在,逆向推导。这与发散思维正好相反。这条路径成为一个可执行的过程,里面包含了很多更详细的环节。
比如你想10年后财务独立,这个终极目标不是现阶段打工就能实现的,创业当老板更有可能实现。所以10年后的目标应该是成为CEO。要找到这个级别的人,前期是准备。如果倒着来,要当CEO需要从主任升上去,主任需要从经理升上去,经理需要从主管升上去……同时,每个层级的能力和视野也是不一样的。如下图所示,你要一步步实现“升职加薪,当总经理,当CEO,娶到漂亮有钱的女婿,走上人生巅峰,想想都有点刺激”的终极梦想。或者你得脚踏实地,一步步打怪职场路线图百度云,升级变强!
(注:原图文字较小,可点击图片放大)
当然上面的路径其实很粗糙,你还是需要自己决定在哪个行业发展,具体要做什么事情,可能不需要经过一些环节,比如有些创业公司直接以专员的身份开始,可能一两年就能成为经理-总监级别(相信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除了按照职业级别来规划职业路径外,你还可以按照时间来规划你的职业发展路径,如下表所示:
(注:原图文字较小,可点击图片放大)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们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每个阶段可以找出自己需要提升或加强的模块,然后进行深挖、细化、罗列,最好能提出可量化的可执行条款(比如在社交媒体上交到几个好朋友、承办几个项目等),或者以里程碑事件作为一个阶段的结束和下一个阶段的开始(比如升职、加薪等)。
说到制定计划和目标,不得不提到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的SMART原则,即S=Specific(具体)、M=Measurable(可衡量)、A=Attainable(可实现)、R=Relevant(相关)、T=Time-based(基于时间)。
清晰度就是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职业目标。这涉及到定义要实现的目标,此时你需要设定一个明确的标准。比如,你需要在下半年完成10篇工作总结的撰写;到年底,自己运营的公众号粉丝数达到1000个。
可测量性进一步阐释了明确性,它表明目标要具体、可感知、可量化,比如上面提到的两个例子——10个工作总结和1000个粉丝。
可达成性:目标必须切合实际,且在现有资源或能力下可达成。目标的设定不应不切实际或无法达成,也不应是现有资源下的九牛一毛,而应与当下情况相关。例如,如果你想在 2 年内实现财务自由,并从事运营工作,仅凭自己的努力很难实现这一目标,只会打击你的信心。
相关性是指在制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做与目标相关的事情或任务,而不是把时间花在那些明显与目标无关的事情上(除了吃饭、睡觉、休闲活动等)。要想学好运,可以读心理学、统计学方面的书,这些书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我们的运筹能力。然而,读生物学方面的书所带来的好处显然不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除非你从事与此相关的工作,
有时限性是指我们的目标有时间限制,整个目标或者其中较小的目标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能使用“很快”、“将来”或“几个月后”等模糊的时间用语。目标不应该基于概念去规划,而应该具体到哪一天或者在哪个细分时间段内完成(分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逆向思维把最终目标分解成很多小目标,然后用过程思维把这些阶段性目标梳理出来,将这些小目标进一步细化,再用目标管理的SMART规则来制定目标,这样职业规划就可以变得可执行。
3.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是一种系统层次的思维方式,指一个人面对一项工作任务或问题时,能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找到关键环节,抓住本质,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制定行动计划,采取适当措施,高效开展工作,取得高绩效。
用结构化思维去规划职业发展的方向,确定未来几年在哪个领域做什么事情,找到职业生涯中的关键变量,比较这些关键变量,根据自己过去的经历/经验,当前根据自己的实力以及未来的理想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我们在职业生涯中难免会经历跳槽、转行,有时候从同行业的一家公司跳槽到另一家公司,有时候从另一个行业跳槽到另一个行业的同一职位,有时候直接跳槽到不同行业的不同职位……总体来说,职业发展要考虑的两个关键因素可以归结为行业和职业。当然,企业之间也会有流动,具体见下图中的职业矩阵:
从上图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一般沿着两条路径发展,其间会有以下几种发展方向:
1、在原有行业和岗位上不断寻求发展——职业丰富化。这种职业发展路径非常清晰,适合传统行业、国企等。例如,对于工程师这个岗位,职业发展路径如下:
工程师 I → 工程师 II → 工程师 III → 工程师 IV → 工程师 V → 高级工程师

2. 不断寻求在同一行业内不同岗位上的发展——专业化。例如,如果某人在网页设计部门实习,那么他/她可能在不同的公司拥有两份职业。发展路径:
(1)技术—产品路线:
网页设计 → 高级网页设计师 → UI → UE → 产品策划 → 产品经理 → 产品总监
(2)技术—运营路线:
网页设计 → 高级网页设计师 → SEO → SEM → 运营主管 → 运营经理 → 运营总监
可以看出此人前期以网页设计技能作为切入点,但随着工作的深入,不断寻找与自己兴趣和岗位相关的切入点职场路线图百度云,掌握了策划、运营、引擎搜索和产品等技能,最终达到管理岗位,成为一名独立的高级经理。
3、在不同行业、同一岗位寻求持续发展——技能专精。这种职业发展路径在当下互联网行业广泛存在,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创业公司寿命短导致人员流动率高、行业经验可移植性强、互联网时代要求从业者具备较高的复合技能。比如,人称“雕爷”的孟醒,做过讲师、作家,先后创办了“雪盼烤串”、“阿芙精油”、“雕爷牛腩”、“狸窝”等9个品牌,横跨教育、餐饮、美妆等行业,对品牌运营的熟悉,让他能够顺利开展这些业务,当然,这一类型的代表人物就是“三班倒”发起人、运营界大佬黄有灿,他选择学习多种不同类型的产品运营逻辑,接手不同行业的不同运营项目。
4、在不同行业、岗位谋求不断发展——职业转型。这条职业发展路径风险极大,一般人不要轻信尝试。不过俗话说“高风险,高回报”,如果转型成功,那么收入也是“刚”!比如年轻人喜欢的网络剧《万万没想到》就是由一个自称“教手易小星”的奇葩导演执导的。“教手”2006年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大学毕业后,他按部就班,从事了一份与专业相匹配的工作——进入一家路桥公司担任监理工程师。然而,他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台摄像机后,他开始自导自演游戏。过程被录下来,配上解说,发到网上,意外地引起了关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2011年,与土豆网的范军、白忠春共同创立影视公司万合天翼;
2015年12月,首部电影《万万没想到:西游记》在全国上映;
2016年3月8日,2015年度中国网络名人榜第六名。
就在这时,乔总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
勇敢地追随你的内心和直觉,它们知道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5、在同一行业、同一家公司谋求持续发展——职业人才(同一岗位)与职业经理人(不同岗位)。其实这两条职业发展路径,都属于前面提到的职业充实型。前者是后者的特例,二者都在同一家公司完成职业成长,区别在于前者一直专注同一岗位,最终目标是成为某一技能/细分领域的大师级管理人才,而后者则在同一家公司的不同岗位间轮换,以熟悉公司内部的方方面面,培养整体视野。最终目标是成为CEO(首席执行官),统领整个公司的运营。
说句实话,如今这个时代,忠诚的、一直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的员工太少了,要么到了一定瓶颈就自己走人自己干,要么公司没有那么长的寿命,总之这种情况太少了!
最后的想法
中国古人说“内圣外王”,意思是作为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才能达到高尚的人生境界;“外王”就是从事政治实践等社会事务,内心强大了,才能在外建立不朽的功业。其实在事业发展上,就是“内功”和“外功”。
“内部生涯”是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兴趣、天赋、能力、动机等与生俱来而不易察觉的特征,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也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状态,是一个永久不间断的过程;而“外部生涯”则是指一个人的职位、社会角色、薪资等外部环境,它受内部生涯的影响,也深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极不稳定。
当我们刚刚开始职业生涯时,选择职业时,我们往往会关注薪资待遇、工作是否轻松、是否体面等职业发展,却较少关注技能和人品是否能够成长、是否有足够的可支配收入、是否能够维持生计。然而这些外在因素是很容易改变的,如果你的内在技能不足以匹配相应的外在职业,这种能力和志向的不匹配就会造成……因此,当你刚开始职业生涯时,不要太在意薪资待遇、舒适度等眼前利益,而要放眼长远,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自己的价值增值的最大化。
正如杨澜所说:
你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增长。
同时,无论我们做出怎样的选择,就像上面提到的老师一样,你身上的一些东西会永远刻在你的身体和记忆中,成为我们生命中难以改变的一部分。最终引领你走向终极目标的,正是这些永远不会改变的东西!
(超过)
扩散传播 | 老王第二堂课《职场胜任力方程式》上线啦
点击“”查看课程内容
提醒:由于喜马拉雅平台规则限制,零售版课程与套餐版课程被系统视为两个独立课程,因此如果您已购买零售版课程,再购买套餐版课程,则零售版购买的课程无法退款。因平台规则限制,敬请谅解。
进入喜马拉雅APP,搜索能力方程式小组或者西剑光课,就可以找到该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