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12 月
第 30 卷,第 6 期
皖西学院学报
皖西学院学报
2014年12月
第30卷第6期
安徽花鼓灯历史渊源、艺术特征及传承探析
孙大军、杨传忠、李世军
(淮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淮南 232038)
摘要:花鼓灯艺术主要流行于安徽省淮河中游地区,作为地方民间艺术,其艺术渊源基于奇异的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传说。
安徽花鼓灯艺术的起源,是淮河流域人民独特的文化的完整集合。
它艺术地再现了江淮人民对自然、社会、神灵的敬畏与理解,体现了舞蹈的粗犷奔放、锣鼓的欢快热烈。
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要建立安徽花鼓灯艺术三位一体的保护格局,二要
确立安徽花鼓灯艺术的重点保护项目和传承人,三是加大对安徽花鼓灯艺术的研究和传播力度凤台花鼓灯岳颖,只有这样,才能在多方位、共生的环境下弘扬安徽花鼓灯。
在当代文化景观中展现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花鼓灯;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I23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35 (2014) 06-0129-04
花鼓灯是我国汉族地方民间艺术形式。
淮河中游两岸最受欢迎的地方是凤台、颍上和怀远,形成了一个
有三大流派,风格各异。农闲时节或节日,当地人民
人群中还会自发组织起来,一起玩花鼓灯,十分热闹。
在哪里
[1](第281-282页)
安徽花艺作为一门古老的地方民间艺术,
鼓灯艺术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舞蹈、欢快热烈的锣鼓、抒情优美的灯歌、有趣的
2006年,安徽花鼓灯被列为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从地域文化的角度
探秘安徽花鼓灯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及保护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安徽花鼓灯历史渊源考察
探索任何当地民间艺术的起源都是一件
思考自身的本源,也是艺术研究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在人类社会早期,艺术总是以奇异的神话和传说为基础。
安徽花鼓灯艺术的起源也是
也不例外。尽管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理解,但它们都指向
一个充满神话、传说和民间传说的丰富空间。
一是古说,据史书记载,淮南自古为乐舞之乡。
乡。古代历史上记载的“南音”就发源于此。
这里很流行周南和太昭南。
根据花鼓灯歌舞的形式,推测花鼓灯起源于远古时期。
认为从《诗经》“击石拍石”的诗句中可以发现,早在石器时代
在乐器时代,我们的祖先用石头作为乐器,伴奏歌舞。
淮河边的山东坡上原有两块石头……每块石头长三米多,敲起来像锣一样响。
鼓。名为锣鼓石,似为一证。
[2](页82)
。
二是夏代说,相传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而形成的。
相传,古时在涂山国(今安徽怀远),大禹
他在这里会见了诸侯,并娶了涂山之女女娇为妻。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自己的家乡。
最后他感动了众神,成功控制了洪水。
水恩建禹王庙,每年农历大禹诞辰
三月二十八日,八方民众齐聚涂山,敲锣打鼓,热闹非凡。
跳舞、打花鼓灯、唱歌跳舞来表达纪念,直到
今天
[3]
第三种说法是,在唐代,和筠首次出现是在唐中宗时期。
根据观众需求,话题随机提出,演员可以根据场合、对象选择话题,
歌词都是根据不同的环境,即兴创作和演唱的。
唯一还保留这一特色的汉族民间歌舞是安
还有一个传说
薛刚反唐的时候,
他们以玩花鼓灯为幌子,偷偷到各地招募士兵。
马氏等人习武,聚众结社,准备谋反,后来花鼓灯逐渐流行起来。
逐渐流传下来
[4]
此外,诗人庚辛在《春赋》中也写道:“月入
有“唱扇献花,节鼓奏乐”的记载。
第四个是宋代理论,宋代文学艺术十分繁荣。
《和声》以观众的建议、即兴创作和舞蹈为灵感凤台花鼓灯岳颖,符合当下的花
“走街”“田间游行”“门灯”等鼓灯表演形式令人赞叹不已。
收讫日期: 2014-10-09
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13YJC880132);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SK2012A118)。
作者简介:孙大军,男,安徽霍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
艺术。
130
皖西学院学报第30卷
根据二者的相似性,人们推断,鹤生大致就是现在花鼓灯的起源。
由凤台县组织编著的《周来古今三绝-凤台花鼓》一书
《灯册》记载,凤台花鼓灯可能起源于宋代。理由如下:
(1)清代李兆洛所撰《凤台县志》记载:“花鼓灯史,
它历史悠久,宋代即盛行于凤台、怀远一带。
(2)1960年的凤台县
笔者编撰的《凤台新志》是在大量口口相传的资料基础上整理而成的。
首次确定:“花鼓灯又叫红灯笼、故事灯,历史悠久,自宋代已有。
花鼓灯自明朝初年已有,主要流行于凤台、怀远、颍上一带。
这是一种优秀的民间舞蹈。”宋代就有民间舞团出现。
此后,“狗栏”、“娃子”的出现,促进了民间艺术的本土化。
民间艺人的表演和专业化,使得花鼓灯更加具有技术性和表演性。

性别的特征以及艺术家的“职业化”,也体现了唐宋之际的过渡时期。
历史文化基因为花鼓灯舞营造了浓厚的生态基质。
[5]
。
第五种说法是,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爱花鼓灯。
建中都在其家乡凤阳置凤阳郡(今安徽省凤阳县),治四方。
县、五河县、灵璧县、凤台县、怀远县等,这些地方到处都是
“说起凤阳,说起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
第一首《凤阳花鼓》就成为广为流传的民歌,足见花鼓
灯笼至少从明朝永乐年间就开始流行。
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自幼喜爱玩灯。
后来,他又从家乡招募玩灯艺的人进军部队,教士兵玩灯。
久而久之,皇帝也就喜欢上了花鼓灯。
有首歌曾经唱道:“大家都说玩灯不好,我玩灯
第一张桌子上,朱洪武手捧黄色龙伞,文武百官击锣。
王后包着头,子孙们都来看热闹。
[6]
。
第六种说是成书于清代。据清同治年间《浏阳县志》载: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村落里热闹的舞蹈声中夹杂着锣鼓声……黄昏时分,门廊上歌舞声不断,
“花鼓灯。”
[5]
清道光年间,出现“舞灯”,类似现在的花鼓灯。
《大花场》说明当时花鼓灯已形成一定的表演形式。
音乐舞蹈词汇也十分丰富,许多流行
著名的艺人和灯会团体受到群众的欢迎,花鼓灯艺术也开始兴盛起来。
《凤阳县志》亦载:“夜间门上悬灯,街上悬松。
《怀远县志》载:“院中鼓乐喧天,
这一天,即元宵节,城乡男女老少都外出欢庆,谓之“走白病”。
《颍上县志》载:“夜间,门上悬灯,谓之号灯。
上述清代旧县志,有一个共同点:
元宵节民间盛行,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
玩花鼓灯,已成为一种风俗。
他在观看花鼓灯表演后,写下了一首名为《舞者词》的诗:“一双红袖舞动
柔若花鼓,乱若云烟,我毫无技巧地将身体抱在肩上手掌上
有什么区别呢?”清朝中叶以前,花鼓灯历史上已有口口相传的历史。
可以关注该信息。
花鼓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夏朝,
唐代说、宋代说、明代说、清代说,前两种是基于神话传说。
后四种说法主要有零星的史料和确凿的文献证据支持。
安徽花鼓灯艺术的起源确实是一个问题,由于资料严重匮乏。
非常复杂的问题
[7]
但尽管存在争议,花鼓灯艺术活动仍然
世世代代流行于淮河中游广大农村。
这是流域先民们根据对劳动生活的认识创造出来的。
逐渐形成了凤台、怀远、颍上等地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以三地为中心的安徽花鼓灯艺术主要有三大流派。
农村里的农民,每逢喜庆的日子,手握丝扇,身穿丝衣。
乐队在花鼓、灯笼、锣鼓的喧闹声中,载歌载舞,讲述着万千人的故事。
这些年,淮河儿女对自然更加了解,对生命更加热爱。
2. 安徽花鼓灯艺术特征调查
花鼓灯是安徽省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广的灯会
其中,最具影响力、最丰富多彩的地方民间艺术之一是淮河文化。
它是地方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气息和古朴独特的
艺术形式包括舞蹈、灯歌、锣鼓表演和幕后戏剧。
由多种元素构成的花鼓灯艺术,生动记录了淮河人民的丰富生活。
肢体语言和古朴深邃的情感,充分蕴藏着怀
流域人民独特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民俗艺术
艺术再现了江淮人民对自然、社会、神的敬畏与理解。
诠释,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给人带来强烈的艺术
享受。
一是安徽花鼓灯舞蹈奔放、奔放。
舞蹈风格较其他舞蹈类型更加热情、奔放。
更加生动,更加自然,更加幽默,这也是
体现了淮河沿岸人民粗犷、纯朴、开朗、乐观的性格。
性格特征体现在节奏、速度、韵律、
在形体造型上,动作要求极高,节奏强烈,复杂多变,表情丰富
寓意细腻准确,生动形象,能刻画、
通过极快的舞蹈动作表达人物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农民熟悉的劳动活动被高度浓缩、艺术化地再现。
故事情节能够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获得艺术
城市的共鸣,充满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8](第2页)
这也
这是安徽花鼓灯舞蹈区别于其他舞蹈的最大特点。
鼓灯专家高谦给出了更为准确的概括:“鼓灯主体的右后侧,
移动时要扭动身体,脚步要有力,眼神要传达精神;快如风,然后突然停下。
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一举一动、一举一动都随着节奏,锣鼓也跟着脚步响起。”
[9](第 74 页)
安徽花鼓灯被许多舞蹈专家认为是
至今还没有任何一种民间舞蹈可以与之媲美。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安徽花鼓灯可以代表汉文化。
民间舞蹈在人类民间舞蹈史上的艺术成就
第6期 孙大军等:安徽花鼓灯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及传承探析
131
技术高度。
第二是安徽花鼓灯欢快、热烈的锣鼓声。
花鼓灯是灯舞的灵魂。表演花鼓灯的乐器有花鼓、大鼓、
锣、钹、小狗锣。花鼓灯锣鼓队至少应有7至11名
乐队由10人组成,主要乐器有花鼓、大锣、大钹,还有小锣、小

以钹、锣为辅,花鼓、灯笼、锣鼓的节奏明亮紧凑,欢快高亢。
技法丰富,鼓点高低起伏,形式多样,音效清晰。
演出充满激情、动感、富有表现力。
很强。“锣鼓一响,脚底就痒”、“面对锣,面对鼓”等等。
这句活话其实是源自安徽花鼓灯艺术。
徽花灯舞的锣鼓也可根据花鼓舞的表演和情绪进行调整。
需要独立表演,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花鼓灯形成了
艺术特色为“走、唱、打、舞”。
三、安徽花鼓灯的灯歌抒情优美。
花灯的内容叫“灯歌”,是花鼓灯艺术的文化核心。
鼓灯的灯歌在满足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
此次演出再一次给观众呈现了一场听觉的盛宴。
花灯通常由“鼓架”和“兰花”独奏或二重奏表演,善于表现
他们擅长叙述,通常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他们常常唱赞美人和爱情的歌曲,并即兴表演
演出内容多取材于农村群众热议的话题。
它们通常涉及爱情、劳动、孝道等。
曲调有“满朝牛”、“淮调”、“卫调”等10余种,唱词格式为七字。
一般是五句,但也有四句或四句以上的,唱腔以民间弦乐伴奏。
歌声音调清脆,旋律、节奏深受当地民歌影响。
台词和演唱的发音都带有当地方言色彩,通俗易懂。
充分体现了江淮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形成了独特的
这种旗帜艺术形式,民间称之为“四举推子”。
经过一代代艺人的丰富和发展,花鼓灯灯现已形成20多个品种。
比较流行的歌曲有《孟姜女》、《伞调》、《小鼓调》等。
花鼓灯的形成和发展始终带有时代烙印。
时刻跟上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和社会发展。
这里有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人文的真实记录,所以花
鼓灯可谓是一本活的历史教科书。
艺术在自然的状态下传承和发展,接近最原始的
自然,蕴含着深刻的人文价值、历史进程的记忆和
对于推动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3.工业时代安徽花鼓灯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花鼓灯是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活化石”。
花鼓灯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文化生态与审美情趣
对于研究淮河流域的地方民间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城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城乡一体化建设
由于发展步伐加快、外来文化强势植入等多种因素,
花鼓灯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分布区域迅速萎缩。
生态安徽花鼓灯濒临灭绝,民间传承机制亟待完善。
重建迫切需要有效的保护。
一是建立安徽花鼓灯艺术三位一体的保护格局。
在淮河中游设立安徽花鼓灯艺术文化生态保护区。
在凤台、怀远、颍上建立安徽花鼓灯艺术文化园。
在一些流行花鼓灯或花鼓灯较多的村子里,
著名艺术家故居设立花鼓灯艺术文化生态保护点,增加
花鼓灯艺术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区及保护点
花鼓灯遗产资源表现形式、类型、数量及现状
和继承人进行全面、详细的人口普查,了解家族背景,为发展做好准备
为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维持普查改进工作常态
要统一编纂完成安徽花鼓灯艺术文化生态保护
谋划、及时下发重点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
实施细则、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
壁画灯艺术实物及资料的抢救性保护,包括对视听资料的保护、
全面、真实、系统的收集、记录文字、图片、实物
记录、整理、归档、研究和出版。同时,现代信息
数据存储技术,数字化安徽花鼓灯艺术
保护
[10](第120-124页)
。
二是设立安徽花鼓灯艺术重点保护项目和传承项目。
抓好花鼓灯锣鼓、舞蹈、灯歌等重点项目建设
保护,开展花鼓灯艺术文化项目创新试点。科学鉴定
花鼓灯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通过多种形式,将代表性传承下来。
为继承人创造美好生活和进行传承提供经济援助和支持
三地建立花鼓灯艺术生态博物馆
博物馆、花古彩灯艺术生态村、花古彩灯艺术培训基地、花古彩灯艺术博物馆
老灯艺人的故居,是花鼓灯艺术传承的基地。
文化设施,如中心、学校、兴趣班或花鼓灯艺术表演
知识普及、推广的场所。
花鼓灯艺术传承计划活动奖励资助办法
舞蹈、锣鼓表演、手工艺制作技艺以鲜活的方式传承下来。
鼓励老艺人带徒弟,鼓励年轻人向师傅学习。积极创造条件
开展活动拓展安徽花鼓灯艺术活态传承范围和范围
影响。
三是加大安徽花鼓灯艺术的研究和传播力度。
从艺术创作和原始形式来看,花鼓灯艺术最初源于汉族。
它与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深刻的艺术镜像。
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挥高校的学术研究优势,
阜阳师范学院、淮南师范学院等编织花鼓灯流行地区的高校
安徽科技大学、蚌埠学院等三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加紧对安徽花菇的研究
进行灯艺理论研究,编辑出版相关研究成果,
团体
132
皖西学院学报第30卷
组织编写花鼓灯教材,开设专业必修课和高校公共文学课程。
精品选修课弘扬花鼓灯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校园、教室和教科书。
课堂上举办花鼓灯会,传递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技能实践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并喜爱安徽花鼓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