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公众号梁大师,我是他公众号的粉丝,无意中看到他写了一本书,就去豆瓣看了看,评价还不错。梁大师的很多观点我基本也认同,视角比较新颖,能从细节中看到大局,是个很实用很有价值的博主,所以我就把它放在了阅读计划里。
这本书的全名是《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主要讲了职业成长中的做事、做人、做自己三大要点,从表达、执行、专注、社交、领导力、同理心、认知、勤奋、抗挫折九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和探讨,也有很多来自自己职业生涯的案例。总体来说,是一本干货,无论是对于职场新人,还是职业晋升遇到瓶颈的老手,都有很大参考价值。
作为一个曾经在世界500强企业、国企、家族企业工作过的人,职场书籍里有些道理我们一直都懂,但有些道理我们没怎么留意或者存在一些误解,下面主要说一下对我感触最深的部分。
1. 懂得如何表现的人通常表现不会太差
对于爱表达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梁老师的观点,这也是我近几年的顿悟,无论在职场还是生活中,都要端正这个认知,需要用善意的眼光去看待“爱表达”。
在儒家教育的影响下,我们大多数人都被困在低调、谦虚的牢笼里,鄙视“炫耀”、“爱炫耀”、“爱出风头”,甚至批评他们是心机深重。每当群体中有人喜欢炫耀,稍微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大家就会在背后议论纷纷、指指点点,导致大家要么根本不想说话,要么想说却不敢说,最后谁能站在舞台上展现自己,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事实上,让我们回想一下初中和高中时那些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人,有时说话很幼稚和可笑,或者被认为很固执的人,最后都是怎么样的呢?
我高中时有个同学,语文还不错,喜欢捣鼓一些散文、诗歌,说实话水平大概也就中等偏上,配不上优质班。但她在语文课上总能神秘自信地对某一篇文章发表个人看法,还自告奋勇上台朗读自己的诗歌、文章,还私下找语文老师指导文章。说实话,我真的不喜欢这种女孩,总觉得她自私,长相丑陋。后来我高中同学建了一个群,我去看了看这个了不起的高中同学的朋友圈,她干得很不错,成了北京一家媒体公司的CEO,我也去看了看她的微博、短视频,她爱炫耀的“毛病”一点都没变,还是在各种社交平台上神秘自信地炫耀自己的“文采”、“美貌”、工作成果……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这位高中同学的成绩只是因为她爱炫耀,但作为一个普通人,她在人群中不够显眼,也没有主动大胆地展示自己仅有的长处。
很多人喜欢抱怨找不到好工作来发挥自己的才华,但才华就像怀孕。如果你不生孩子,谁知道是男孩还是女孩?你不能指望你的老板是一台可以随时看透一切的超声波机器!
有才华的人很多,但能大胆展现出来的却寥寥无几,而成功的人往往就是这少数人。这就是我们在职场上常说的一句话:“这个大家都知道,他就是喜欢炫耀,没什么大不了的。”仔细想想,正是这些人,一次次错失机会,别人都当了主任,你却还是个主管。
别怪命运不公,怪自己懦弱,连展现自己的机会都没有,连主角都争不过来,只能选择当个群众演员,就这么简单!
2. 专注不是奢侈
这几年,入行时高速成长期的红利消退,在职场上遭遇瓶颈期。之前学到的东西已经完全跟不上职场的发展。为了避免被社会淘汰,我开始学习一些新的技能,但发现很难学到任何东西,注意力也很差。我越来越体会到大家说的“离开学校后,学习几乎成了一种奢侈品”。
后来我仔细思考了一下,为什么离开学校之后“专心就成了奢侈品”呢?我的观点和梁老师很像。
其实原因很简单,离开学校后,我们面对的是复杂的环境,一边想着赚钱qq超级职场,一边又要像在学校一样高效学习。社会竞争激烈,我们甚至还指望学习速度能更快,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专注力和时间注定会限制我们的注意力,如果心不在焉地做任何事情,到最后都是在浪费时间。
所以,离开学校之后,我们要明确自己要专注什么,我们的时间有限,必须集中精力,才能提高专注力,才能掌握一门技能,才能做好一件事。
比如,专心学习一项技能一段时间,不要急于求成,一步一步来;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来处理事务性工作,不要一边做这一件事,一边做那一件事,最后什么都做不好。要有足够的决心才能维持这种状态。
3. 社交技巧,并不那么难讲
为什么社交很重要?这意味着世界上的一切最终都与人有关,所以如果你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你就能处理好一切。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一张黑白饼状图,大致表示了一项任务完成的比例,其中95%是在和各类人沟通解释,5%是真正在做任务。乍一看似乎有些好笑和无奈,但结合书中说的世间万事,归根结底都是人的事这个观点,好像也挺有道理的,人的事基本就是社会交往的事。
那么如何才能让这个饼状图更加合理呢?让社交变得更加容易呢?我们需要社交。社交的本质就是减少沟通的摩擦和损失,就像是某件事进展的润滑剂。所以我们也需要对社交技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四)思维精细化,职业晋升更顺畅
精炼思维,书上是这样解释的:粗略的说,是一种具体的、清晰的、有逻辑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建立在理性和推理的基础上。这个概念我第一次听说,还挺新鲜的。它有两个目标,一是尽可能地接近事实,二是尽量减少别人的歧义。
举个书上的例子,我们经常会碰到领导匆匆忙忙的来找我们,说:“请您尽快准备好会议材料,我们一会儿要和其他部门开会,我们想提出我们的建议……”
许多同事会点头并说“好的”
结果我转了一圈又一圈地思考要准备什么资料,要多久才能转回来,又是哪个部门,要提出什么建议……总之,我完全糊涂了。
这是典型的缺乏成熟思维qq超级职场,做事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找不到工作重点,容易陷入工作误区,这就是为什么需要成熟思维。
芒格曾说过,如果你想理解一个复杂的概念,你可以从反面入手,复杂的思维其实就是模糊的思维。
书中有一个例子,作家马伯庸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当你怕鬼的时候,你怕什么》。他说,如果你怕鬼,你会不断问自己问题,你到底怕什么?青面獠牙?可能夺走你生命的恐惧?还是黑暗走廊里未知的前方?
有了答案之后,你可以问,如果你害怕鬼的尖牙,那么你可以问你害怕牙齿的哪个部位,臼齿?犬齿?还是智齿?然后你可以想一想,鬼也有智齿吗?智齿长出来会疼吗?疼的时候需要去看牙医吗?牙医也是鬼吗?需要穿白大褂吗?……
通过提出这个问题,模糊的概念会在被一次次分解之后变得清晰起来,并变得越来越理性。
当然,在实际问题中,问题分割确实会有些困难,这时候就要学会拆分元素,然后拆分哪些可以推导,哪些不能推导可以假设?不要遇到一个个问题就直接投降。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