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与其羡慕别人在职场上干得好,不如想想如何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今天,我们想送给大家这四句话:待人如己,待人如己,待己如己,待己如人。下面,尽情欣赏吧。
好文章 3238 字 | 阅读时间 5 分钟
待人处事要以待己
前几天看到关于“人应该如何调整与外界的关系”的四句话:待人如己,待人如己,待己如己,待己如人。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经常接到的关于人际关系的咨询,这种问题很难回答,因为职场不同阶段方法不一样,这四句话正好代表了职场人际关系的四个典型阶段。
职场人际关系的第一阶段,就是“以己度人”。
什么意思呢?人们初入职场时,总喜欢从别人对自己说的话、对自己的态度来猜测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有一位幕后人员向我咨询,她在一个大公司实习,希望能够留在那里。她很努力地去接近每个人,和他们建立关系,但不管是开会还是吃饭聊天,她说的话都被大家无视,这让她很尴尬,好像有一道无形的墙把她隔离开来。
这是典型的学生思维,无法区分“别人如何看待你和真实的你”。
在大学里,我们接触到的同学表面上看起来性格各异,但他们的社会阶层都是学生、20多岁、零收入、未婚,接收的信息差不多,生活环境也差不多,这就导致别人眼里的你和“真实的你”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环境在社会上是不存在的。
初入职场,你会有一种错觉,觉得比你高一级的同事都是你的前辈。但实际上,他们有家庭的负担,有沉重的房贷要还,还要担负起向上流动的重担,还要生活在被阶级抛弃的恐惧之中。他们不想了解你的处境,也不关心你的小资情怀。
职场上首先要树立的就是“群体与个人权利的边界”意识——以他人之心待他人。
“待人处事如他人”的第一个含义是“专业化”,即认识到职场中人与人之间基本的关系是专业关系。
同事对你冷淡,不是不喜欢你,而是跟你的工作没交集,不想浪费时间。相反,愿意接近你的人,并非是“志同道合”的同学,而是觉得有责任在工作上和你交流,或是觉得你有潜力,想第一个“圈你”。
“职业化”意味着站在专业角色的立场上,重塑自己,理解同事。
“以人为本”的第二个含义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别人对你的态度作为评价别人的标准”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巨婴”心态。
好在,大部分人经过一段时间后都能养成“以己度人”的意识,但人际关系也要与时俱进,融入一个群体后,过分强调“专业性”就会带来负面影响——忽视人与人之间最核心的情感联系。
因此职场人际关系的第二阶段就是“待人如己”。
待人如己
“职业化”的好处是每个人的职责明确,但问题在于人性中存在自私的一面,不可能事事都理性对待他人。“职业化”与“人性自私”的结合,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大概是大多数职场人际关系问题的症结所在。
比如,当你的同事需要你配合时,你立刻以自己的工作职责为借口;当你需要别人与你配合,而他们也这么做时,你又认为他们很自私。
因此,职场人际关系的第二阶段就是“待人如己”,也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像“了解自己”一样去了解别人行为的动机。
我有个客户经常抱怨,他公司组织庞大,业务非常复杂,大部分工作都是跨业务部门协作,经常遇到流程不通的情况,需要双方领导协调,效率非常低。
从“专业”角度来说,你可以责怪对方不配合工作,毕竟这样的配合是公司流程明确要求的。但问题是,这样的工作不会给认真配合的同事带来KPI,换做是你,你也不会尽全力。
最后,公司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跨部门的“社交活动”几乎每天都有,小到中午喝杯咖啡,大到晚上吃顿大餐、唱卡拉OK,甚至是周末来一场两日游。
此类“社交活动”中,有大量跨部门的协作会议,比双方领导之间的沟通效率更高。
以上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在职场关系中,“水太清则无鱼”。有人把同事之间的关系分为四种:
工具型:工作流程内的合作规定,包括同事和上下级关系;
礼:日常交往中的情感互动,如互相称赞、互赠礼物等。
道德型:以传统“忠”、“义”为核心的小圈子文化;
情感:建立在相互理解和信任基础上的同事关系
在实际交往中,基于情感和道德的工作效果远强于基于工具和礼仪的工作。
当然,太过在意别人的感受,也会陷入误区。《黑镜》第三季有一集,想象了一个人们互相评分的社会,分数越高,社会阶层就越高,所以大家都想方设法用自己最完美的形象吸引别人男人职场人际关系,给自己高分,混在圈子里。
如果你太把别人当成自己,你就会忽视自己的需要,最终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
所以职场的第三阶段就是“把自己当成自己”。
善待自己就像善待自己一样
对于大多数新管理者来说,最难处理的就是与前同事的关系。
以前,与大多数同事保持良好关系是人际关系最好的手段;但进入管理岗位后,单靠亲和力和沟通就太低效了。这时,你可能会开始用权力大棒来吓唬人。太快改变自己的形象,会让你以前的同事难以适应。
简单来说,任何领导者都必须在“亲和力”与“权威感”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如果说“亲和力”是展现自己平易近人的一面、体谅下属,那么“权威感”则意味着“把自己当成自己”。
“待人如己”并非意味着“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自身需求为中心,用自身魅力引导与他人的关系,让自己成为他人眼中“最佳选择”。他们的社交手段,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胜利。

心理学家对球迷的语言进行分析发现,当球队获胜时,球迷更倾向于使用“我们赢了”,而如果球队输了,就变成“他们输了”。因此,下属对你的支持,不仅取决于你的魅力或能力,还取决于你是否“赢了”。
有人可能会说“以己度人”根本不是人际关系,其实这是人际关系中“不战而胜”的高级方法。当你展现出自己的经验和远见,并保持一定的距离感时,必然会让对方对长期合作抱有很高的期望。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自己当成自己”,那些高级非管理员工就不适合。那么另一种选择可能更适合你——把自己当成别人。
把自己当成别人对待
几年前,我的一个小学同学拉我进了一个小学同学群。说实话,那个群里的人几乎互相都没什么印象。后来听说,牵头这件事的小学同学拉了几乎所有从小学到大学的群,包括班级群、年级群。
当我们向别人寻求帮助的时候男人职场人际关系,总是倾向于寻找与我们关系密切的人,但更多能够帮助你的往往是普通人——社会学里有一个术语叫“弱关系”。
“弱关系”并非无用关系。英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其畅销书《引爆点》中,分析了在某一地区通过熟人介绍找工作的情况,发现用于介绍工作的关系大多是“弱关系”。
只要你仔细梳理自己现有的人际关系,就会发现总有那么几个人,对这个圈子很熟悉,对那个圈子的人也很熟悉,通过他们丰富的“弱关系”,你仿佛认识了所有人。
一个新人将自己的大学导师介绍给急于寻找合作资源的老板;一个普通员工利用在国企工作的学姐为老板拉关系……他们就是《引爆点》中的“连接人”。
“连接者”因为自身特殊的魅力,非常擅长建立丰富的“弱关系”。他们花很多时间不是纯粹为了自己,而是因为他们乐在其中(就像我的小学同学一样)。他们往往不是很重要的人,甚至可能隐藏在这些“弱关系”中,所以我称之为“把自己当成别人”。
这种关系已经突破了单一的公司,进入了一个行业。很多公司都有这样的员工,他们利用个人关系网络构建自己职业生涯的核心竞争力。此时,它不仅仅是一种人际关系原则,而是一种个人职业发展的方式。
回顾这四条职场人际关系原则,第一、二阶段是处理职场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原则,适用于普通员工,目的在于了解他人与自己的差异与相似之处。
第三、第四种状态适用于管理者或者更资深的员工,他们都突破了传统人际关系的原则,把自己当成自己,几乎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而把自己当成他人,则隐藏在自己编织的关系网中。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善于控制别人,有些人善于控制自己,但只要是健康的人际关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让双方都能从关系的推进中获益。同事、同学、亲朋好友、上下级,甚至婚姻、代际关系都是如此。
- 结尾 -
20 年来,员工人数从 18 人增长至 10 万人
从50万的初创企业到市值超4000亿美元
阿里传奇是怎样铸就的?
来吧,他们会告诉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