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课
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
01
安徽花鼓灯简介
历史起源
安徽花鼓灯是我国汉族优秀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安徽省淮河两岸。关于花鼓灯的历史,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候,在淮河两岸的涂山国,禹的后代人们为了纪念大禹和女娇,在涂山上修建了禹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这里都会举办禹王庙会,锣鼓齐鸣,舞蹈翩翩,相传花鼓灯就是由此发明的。花鼓灯是一种可以追溯到宋代的灯笼,据凤台县志记载:“花鼓灯历史悠久,宋代时流行于淮河流域的怀远、凤台一带。”其实,从宋代开始,花鼓灯就以音乐、舞蹈、诗歌的形式进行表演了。通过情节、人物把朴素的生活事件与群体情感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成为汉族民间歌舞发展的主流,也是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审美特征。在田野里,从生活中
据史料记载,解放初期,花鼓灯曾达到最盛,锣鼓齐鸣,灯笼数百盏,具有很强的地域艺术代表性。
风格介绍
安徽花鼓灯是世界上舞蹈语言体系最丰富、最系统的凤台花鼓灯岳颖,特点鲜明,最善于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和描写人物形象,从其艺术特点看,安徽花鼓灯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艺术风格,节奏感极强,锣鼓伴奏特色鲜明,锣鼓节奏多样凤台花鼓灯岳颖,能给人以欢快高亢的感觉,同时在花鼓灯艺术中形成了打、走、舞的艺术。花鼓灯的这些特点,不仅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将淮河流域的艺术色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一个花鼓灯由一个打灯人和酱油架组成,男角色叫“打鼓架”,舞蹈激情四射,女角色叫“兰花”,动作娇柔婉约,变奏多变。三弯是具有“扭”、“倾”特点的一种特定舞姿,经过几代艺人的共同努力,舞蹈动作由原来的三百多个增加到四百多个,步法也有几十种,最常用的有山步、柳步、小步、棍步、起步、转步等。
学花鼓灯,首先要了解花鼓灯的基本扇花,扇帕的基本握法和使用方法,后面的组合有蝴蝶花缠扇、收扇开扇、八字扇收扇开扇、粘扇握扇等扇花的训练。
02
安徽花鼓灯运动简介
1、花鼓灯扇子握法:兰花指握扇
2. 如何拿手帕
3、蝴蝶抱胸:兰指握扇,双肘抬起,双手抱于胸前,配合上下节奏,平时也与脚下的凤流步、拔泥步相配合。
4、蝴蝶护头:配合圆周运动节奏,与上坡步、脚下搓步协调
5、手扶篷:扇子组成篷,眼睛透过扇穗向外看;手扶篷舞可蹲姿或站姿,并有三次点头动作,与男舞伴交流
6. 斜塔扭转:重心向外倾斜,为下一个舞姿或流程转移重心
7、凤展翼:腰部与臀部形成反作用力,形成三曲向上的舞姿(花鼓灯代表动作)

8. 大雁登陆海滩
视频示例
1. 安徽花鼓灯运动实例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栏
2、安徽花鼓灯组合欣赏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栏
教师简介
朱春梅,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讲师,长宁区舞蹈家协会理事,长期从事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研究,期间在澳门演艺学院任教,并受邀赴日本熊本芭蕾舞学院任教,曾担任桃李杯舞蹈比赛指导老师。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生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