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流传深远的表演形式,走出国门的舞蹈奇葩

类别:凤台资讯 时间:2024-08-13 浏览:
由此可见,安徽地区的花鼓戏,已经走出国门,被世界认可,成为舞蹈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据《凤台县志》记载:花鼓灯历史悠久,宋朝时代就流行于凤台、怀远一带。淮河之畔的艺术之花——凤阳花鼓戏凤阳花鼓是花鼓戏中最璀璨的明珠,又称双条鼓,发源于安徽凤阳,明代中叶却

花鼓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表演形式,在今天的淮河流域,这一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丰富的内容、优美的唱词、饱满的表情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观赏花鼓戏,不难感受到其美。一般都是由男子击鼓,动作粗犷有力,结合各种武术动作,看上去威风凛凛;也有女子手持扇子,有时还拿着手帕,在舞台中央翩翩起舞,与男子击鼓形成鲜明对比。

据统计,花鼓戏已走出国门,在亚洲13个国家演出过。时任国际舞蹈理事会主席邓提哈格也称赞道:“花鼓灯不仅是中国的艺术,它还属于世界的。”

可见,安徽花鼓戏已经走出了国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成为了舞蹈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花鼓灯的由来

既然提到了这门艺术,就不得不追溯它的起源,说实话,花鼓戏这种艺术性的文化表演,在古代是不太被认可的。

因此这也给花鼓戏的起源探究带来了不少的困难。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演变过程还是能体现出两淮流域人民的审美取向。

起源时间

因此,关于花鼓灯的起源,至今未见专门的研究,难以查明,相关文献或记载也寥寥无几,仅能从少部分地方志中窥见一斑。

据《凤台县志》载:“花鼓灯历史悠久,宋代即流行于凤台、怀远一带。”书中还说:“花鼓灯又名红灯笼、故事,历史悠久,宋代已有,主要流行于凤台、怀远、颍上一带,是一种优秀的民间舞蹈。”

从这里不难看出,花鼓戏很可能是在宋代形成的。这并不难理解,毕竟宋代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爆炸式的发展。

当时东京的妓院、剧场里有许多手艺人,他们以能歌善舞、说书、练武、杂技等表演闻名于京城。

还有一句歌词说“元代至今,红灯笼也叫花鼓灯”。可以推断,花鼓灯的起源,是来自戏楼中的一或多个节目,在宋代过渡到元代时,才逐渐成型,有了新的表演方式和名称。这个时间点,至少距今有七八百年了。

源于秧歌

据有关学者考证,花鼓戏的表演艺术之一,极有可能与秧歌有关。很久以前,淮河两岸的农民在农耕时,常常用歌声来表达对劳动的热情。他们在山里放牛时唱放牛歌,在锄地时唱锄头歌。他们的歌声高亢激昂,嘹亮有力,仿佛在表达对自然的热爱,祈求丰收。这种歌唱形式被称为“秧歌”。

随着时代的发展,秧歌逐渐发展为二重唱、多人合唱,内容也从农耕逐渐丰富多彩,如花的名字、人的名字、青年男女唱的情歌等,都表达了古代农耕文明人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尊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歌词不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得一些歌词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后来,随着农耕技术的进步,农民辛勤劳作之后往往精力充沛,为迎接丰收,便开始兴致勃勃地敲锣打鼓,人们唱秧歌、跳舞,这就是所谓的“花鼓秧歌”,也就是花鼓灯的雏形。

宋元以后,越来越多的民间艺人对这一艺术形式不断加工改造,将其与各类民间舞蹈的特点相结合,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今天广为传唱的艺术形式——淮上花鼓灯。

名字的由来

关于花鼓灯名称的由来凤台花鼓灯岳颖,众说纷纭。

有观点认为,“花鼓灯”名称取自“兰花”、“小鼓架”、“红灯”三字,这种观点不无道理,因为这种命名方式符合古人对某种演出内容的称呼方式。

比如京剧中,有一部经典剧目叫《失天诛马谡》,稍有了解的读者都知道,这部剧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的三个经典情节——《失天诛马谡》、《空城计》和《诛马谡》改编而成的。

至于剧名,也是取自三个经典场景,每个场景一个字,虽然简单直接,却通俗易懂。同样,看到花鼓戏,观众也能立刻想到它的三个特点:女子捧花,男子击鼓,然后唱起大戏来。

另一种说法则来自于元宵节期间的一项活动。

古时把晚上的娱乐活动称为“玩灯”、“看灯”,至今,人们仍喜欢在元宵节给孩子买灯笼。

在中国传统的新年,正月是人们玩灯最多的时候,元宵节期间,一些艺人常常通宵演花鼓戏,久而久之,花鼓灯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

花鼓戏是怎样表演的?

花鼓灯虽然看上去朴实无华,但其艺术成就却很高,包含了舞蹈、花鼓歌、乐器、角色、音乐等多种表演方式,堪称是民间艺术的集大成者。

其中舞蹈是花鼓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花鼓灯中最有张力、最有表现力、最有感染力的部分。

每当戏曲开演,演员们身着大红大绿服装,扭腰舞动、摇扇击鼓,翩翩起舞,跳跃欢腾,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欢快轻松的气氛弥漫人间。

舞蹈种类和形式

花鼓灯舞蹈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单人动作和双人或多人动作。

单个动作有领舞者手握三个把手进行表演的《查桑舞》;女主角头戴鲜花的《拉花舞》;

“鼓舞”往往由男主角表演,也是难度最高的舞蹈,男主角必须懂武术、杂技等技巧,并能综合运用。

这样才能使得整个表演更加有张力、粗犷感,同时也能和女子的表演形成一种对比的氛围。

舞蹈形式一般有大型、小型、趣味型三种。

大舞又称“大花舞”,最先出场的是“伞把子”,他领舞之后,许多人上台敲锣打鼓表演,场面热闹非凡。

男女小舞是整个花鼓灯的核心,主要由男女之间细腻的表演组成,表现的是男女之间爱情、嬉戏的场面。

鱼肠,是指拉花的独舞,时而奔放,时而柔美,时而迅捷如雨滴,时而柔美如玉,是整个花鼓戏中表演能力最有挑战性的环节。

另外,花鼓戏又有文戏和武戏之分,文戏以唱腔对白为主,武戏以舞腔为主,两种表演形式各有特色,各具美感。

音乐特色

花鼓戏的音乐也具有两淮的特点,其主要部分有花鼓歌、花罗灯、锣鼓、台下曲、伴奏音乐等。

男角唱“快骨歌”,女角唱“拉花歌”。花骨歌也分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由于源于民歌,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声调比较符合当地群众的习惯,旋律高亢浑厚,感情表达强烈。

锣鼓是花鼓灯的灵魂,一切舞蹈都要跟着锣鼓的节奏起舞。俗话说“锣鼓一响,脚底发痒”,足以说明锣鼓的重要性。锣鼓有“下场锣鼓”和“曲牌锣鼓”两种。

最后一支锣鼓又称《长流水》,是多支锣鼓的快速组合。“曲牌锣鼓”又称“闲锣鼓”,节奏时快时慢,起伏大,激动人心。

锣鼓队一般有6-9人,包括传说中的“三大乐器”,花鼓、大锣、大钹各一人,其次是小钹1-2人,锣2-4把。锣鼓曲调有《登锣鼓》、《小沙罗》、《大沙罗》、《架捶罗》、《长流水》、《鸭条罗》、《长汤罗》等18种。

花鼓剧团演员

花鼓灯演员分男主角“鼓架”和女主角“拉花”两大类,拉花又称“兰花”。古代“拉花”由男子反串,其主要道具有“扇子”、“手帕”、“花伞”等。

男性角色通常威风凛凛,威风凛凛,头戴红巾,上身着紧身短上衣,下身着彩裤,腰间束彩色飘带,脚穿快靴。

而女性人物,则多头戴花,妆容精致,佩带流苏,上身穿花衬衣,下身穿彩裤,腰间系彩色流苏,最有特色的是一身绣花衣裳,脚踩高跷,扭动身躯时,风姿绰约,风姿绰约。

淮河畔的艺术之花——凤阳花鼓戏

凤阳花鼓是花鼓戏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又名双条鼓,起源于安徽凤阳,明代中叶开始流行于江浙城镇。

说起凤阳,熟悉历史的读者可能会想到一个人。没错,他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洪武。

据说朱元璋即位后,于洪武三年强迫江南十四万户迁往中都凤阳,这些人到底是什么人呢?

从相关记载来看,他们大多是江南的富商、地主。

由此不难发现朱元璋的想法和计划,此举一方面是为了削弱江南对中央的威胁,另一方面也为中都建设补充必要的人口。

虽然明朝法律严禁回乡,但还是有大批人铤而走险,至于这个办法,实在是无可奈何,为了回乡,这些人便化装成乞丐,借口逃荒,然后三五成群地回到江浙探亲。

等到来年农时到来,他们又会以同样的方式返回凤阳,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一种习惯,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就成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舞。

有才华的还为歌舞写词,清人《凤阳乞丐记》云:“我家住明泸州、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朱元璋兴起,十年九年饥荒。”

在此基础上,不少艺人提着花鼓灯走南闯北凤台花鼓灯岳颖,云游四方,乞讨表演,为生,凤阳花鼓逐渐流传开来。

清代,凤阳花鼓传入清宫,成为民间常见的表演形式,乾隆年间更被纳入戏曲剧本《绣花白裘》。

百年来,凤阳花鼓戏不仅没有沉寂,反而凭借深厚的底蕴,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就连近代上海的大唱片公司也收录了不少关于凤阳花鼓戏的唱片,足见凤阳花鼓戏当时的受欢迎程度,因为它的表演形式朴实,在民间具有很大的号召力。

综上所述,花鼓戏之所以具有如此持久而深厚的生命力,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表演风格,让它受到了上层人士和广大群众的欣赏,成为广大民众心中的一朵艺术之花。

相关推荐
客服服务热线
13485538018
工作时间:09:00-19: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 2012-2023 凤台人才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鄂ICP备2025090247号-24

地址:安徽省凤台县经济开发区 EMAIL:qlwl@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