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花鼓灯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探索与传承:以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类别:凤台资讯 时间:2024-08-21 浏览:
(二)初见成果安徽省有大量安徽花鼓灯的传承人及行业专家,为了更好地传承花鼓灯艺术,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邀安徽花鼓灯非遗文化传承人和行业专家走进校园,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安徽花鼓灯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探索与传承——以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王少宇、方天梅(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合肥 230001) 鲁迅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我们要尊重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安徽花鼓灯是集技艺性、表演性、专业性于一体的民间艺术珍品。作为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代表舞蹈之一,安徽花鼓灯凝聚着两岸劳动人民的智慧,流传于淮河中游,有怀远、颍上、凤台三大支系,辐射多个省区,具有多地域流派的表演特色。花鼓灯由于地处南北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既有北方舞蹈的自由奔放,又有南方舞蹈的柔美细腻,融南北特色于一体,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安徽花鼓灯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是淮河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1、安徽花鼓灯的现状 安徽花鼓灯传统文化基础遭到破坏,民间传承机制不完善,有影响力的民间艺人大多年事已高,传承人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存续极为艰难。随着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人们的审美观念逐渐开始发生变化,充满浓郁地方人文气息,集歌舞、锣鼓、情节舞蹈、情感集体舞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花鼓灯,在年轻人中已不再受欢迎。其受众群体规模迅速萎缩,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安徽花鼓灯虽然在中国民间舞蹈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内容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中占比却相对较低。在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和完善的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合肥幼儿师范学院“安徽花鼓灯传承发展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积极探索将安徽花鼓灯作为学校地方课程实施推广的途径,通过学生这个“媒介”,将花鼓灯艺术带入幼儿园课堂,在孩子们心中播下花鼓灯艺术的种子,让孩子们掌握民间艺术的精髓,努力在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2、引导学生探究安徽花鼓灯的文化内涵民间舞蹈艺术的形成与时代的政治经济、人文艺术、自然科学发展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安徽花鼓灯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舞蹈知识和深厚的地域文化。学前教育专业的花鼓灯舞蹈课程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应与专业院校的花鼓灯舞蹈课程有所区别。专业院校更注重基础与风格、技术与表演的训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舞蹈基础较弱,但文化功底相对扎实,对花鼓灯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生掌握舞蹈语汇、舞蹈风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安徽花鼓灯的起源、地域流派、动作发展等方面探究安徽花鼓灯的文化艺术内涵。

(一)花鼓灯的起源关于安徽花鼓灯的起源,众说纷纭,从上古到夏朝、唐朝、宋朝、清朝,中间相隔了数千年。按夏朝神话起源说,花鼓灯是人们为纪念“大禹会诸侯涂山治水”而创作的歌舞;按唐朝的说法,花鼓灯是随着唐代以歌唱为主的和声而悄然兴起的。也有人说,薛刚弹奏花鼓灯,以花鼓灯艺人的名义,到处联络军队,聚众士卒,掩护反唐起义;以文字形式记载花鼓灯的史料《凤台县志》说:“自宋代起,淮河流域凤台、怀远一带,便流传着花鼓灯。”到了宋代,民间舞队日益壮大,民间艺术逐渐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因此,有人说花鼓灯诞生在花鼓灯的故乡——凤阳太平乡。出生于凤阳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小受其熏陶,对花鼓灯喜爱到了痴迷的程度。“说起凤阳,说起凤阳,凤阳本来是个好地方,但自从朱元璋来了​​以后,十年九年饥荒。”这首脍炙人口的民谣在民间流传,足以证明花鼓灯在明代百姓中十分流行。同治年间的《浏阳县志·风俗》记载:“晴日里,村落里舞动喧闹,金鼓交织,主人燃放爆竹,剪起红绸,以示欢迎,以资取乐。黄昏时分,男女亦着盛装,在门口载歌载舞,谓之‘花鼓灯’”。书中所记的‘花鼓灯’景象,与今天的‘大花场’十分相似,说明清代花鼓灯的流传是有事实依据的;建国后,花鼓灯受到重视。1952年,花鼓灯表演团进京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演出,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舞’,进入高雅艺术的殿堂;时至今日,安徽花鼓灯的生存环境已急剧恶化,流传范围也逐渐缩小。

花鼓灯艺人陈敬之_凤台县花鼓灯传人陈敬之_凤台花鼓灯陈敬之

花鼓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成熟、从辉煌到没落的过程。了解安徽花鼓灯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知。(二)三大流派的风格特征根植于淮河大地。集歌舞戏剧为一体的花鼓灯艺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出不同的艺术分支和流派,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和动作特征各有特色。这些流派主要有蚌埠怀远、淮南凤台、阜阳颍上三大流派。蚌埠怀远花鼓灯起源于皖北蚌埠怀远县“凤嘴子”村,这里是民间老艺人冯国培的故乡,2004年10月被确定为中国花鼓灯原生态保护村。 2005年4月被评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花鼓灯大师冯国培人称“小金莲”,体态清瘦,眉眼清秀,他饰演的“兰花”清秀俊美,表现了姑娘娇柔的身形和含蓄羞涩的心理动态,呈现出端庄、婉约、娇柔、羞涩、诙谐的表演风格。他继承了花鼓灯艺术的精髓,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加以吸收、创新和发展,以“滑脚”、“强韵”、“优美的姿态”、“迷人的表情”和“真情”为核心;艺人郑九如人称“小白鞋”,也是怀远派代表人物之一,擅长表演坚强傲骨的农村姑娘形象,动作矫健、洒脱,舞姿潇洒利落。他在继承传统花鼓灯风格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创作了第二套花鼓灯舞蹈动作,并进行了创新发展和探索,以复杂多变的扇花、形态各异的“风摇柳”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淮南凤台花鼓灯发源于淮河流域,主要分布在淮南市凤台县及周边地区。这里的陈式花鼓灯是花鼓灯的重要流派之一。陈式流派的创始人是著名的花鼓灯大师陈敬之,艺名“小蜜蜂”、“一行”。他善于借鉴、融汇艺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他的颤抖、摇晃、晃动的“三字经”、舞步的“风摇柳”、身形的“三弯”、扇花的“三指夹”等,都是花鼓灯艺术的经典。尤其是他学习和发展“清音唱法”后所创的“串灯”或“一线调”,对凤台花鼓灯表演艺术特色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陈式花鼓灯舞蹈艺术。颍上花鼓灯与怀远、凤台一带的花鼓灯有相似之处,也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颍上花鼓灯节奏紧凑有力,动作动感多变,动作刚健自由,富有节奏感,演员欢快热情,歌声高亢激昂,表演场面激情欢腾,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花鼓灯民间流派繁多,在教学中凤台花鼓灯陈敬之,教师要汲取众多流派之长,引导学生从表演风格、流行地域等方面辨别流派,辨别出老艺人独特的艺术形象。在动作节奏和组合风格上,主要把握怀远花鼓灯动作轻盈刚健、洒脱自如的特点;把握凤台派花鼓灯细腻、优美、细腻的特点,注重人物情绪的刻画;把握颍上花鼓灯节奏紧凑、热烈欢腾、舞蹈结构严谨的艺术风格。

(三)舞蹈动作的提炼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花鼓灯艺人创作的经典动作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捕捉了丰富有趣的、生活气息浓厚的舞蹈语汇,如拔泥步、簸箕步、扁担式、搭篷式等,再现了生活情景;燕子出水、蝴蝶绕扇、凤凰三点头等,再现了大自然的场景。在教学中,教师要简单化,多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拔泥步时,要结合田间劳作时脚深陷泥里拔不出来、迈不开步子的情况,引导学生用形象思维进行联想,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拔泥步的动作,以学生的动作为原型,介绍拔泥步的正确方法。从生活层面和艺术层面进行比较、分析、进步,将生活中的情景进行艺术化加工、提炼,借助肢体语言生动演绎不同的人物形象。学校在开设花鼓灯课程时,应根据幼教学生的舞蹈基础、兴趣、特长、职业方向等,以基础训练组合和传统训练组合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融入充满童真情趣的花鼓灯少儿舞蹈组合。如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合肥幼儿师范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联合出版的教材《幼儿教师舞蹈》中的花鼓灯少儿舞蹈组合《花儿》《小石桥》《逛庙会》。这些少儿舞蹈组合都是教师根据幼教学生的舞蹈基础,结合民歌创作的,不仅风格独特、趣味横生,动作简单、生动、直观,情节鲜明,主题鲜明,学生容易接受。

凤台县花鼓灯传人陈敬之_凤台花鼓灯陈敬之_花鼓灯艺人陈敬之

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学生具备舞蹈编排、组织文化艺术活动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增加针对花鼓灯素材的编排技法,利用独特的地域优势,组织学生深入家乡,收集、挖掘、整理风土人情、民俗风情,结合编排技法培养学生独立编排舞蹈的能力。运用丰富、有趣、多方面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学。三、安徽花鼓灯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探索与传承(一)非遗“传帮带”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要把非遗“传帮带”的形式渗透到课堂中凤台花鼓灯陈敬之,弘扬非遗,增强传承意识,激发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提高学生文化自信。教师首先要把原汁原味的花鼓灯艺术传授给学生,再通过学生向社会传播,让学生把花鼓灯艺术带进实践基地、带进幼儿园。目前,“安徽花鼓灯传承发展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课题组全体成员已经在多所幼儿园开展试点传承,教师带领学生定期到幼儿园开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花鼓灯课程教学。随后,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与幼儿园老师联合组织了少儿花鼓灯传承课程教学,安徽花鼓灯的“传、帮、导”,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非遗的兴趣和非遗传承的能力,也让花鼓灯在徽州乃至更广阔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二)初步取得成效 安徽省有一大批安徽花鼓灯传承人和行业专家,为了更好地传承花鼓灯艺术,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门邀请安徽花鼓灯传承人和行业专家进校园,定期进行师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业务素质,提升教学质量。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舞蹈组教师积极参与花鼓灯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探索与研究,全身心投入花鼓灯民间艺术的创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创作出精品作品《淮畔兰花》。该作品由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两位青年舞蹈教师王云婷、刘卓瑜创作,展现了在淮河流域长大的女孩子热情似火、柔情似水的性格特征,用幸福的心态见证着家乡日渐美好的发展变化。她们的眼神里满是期盼与热忱,真挚的自豪与自豪在她们心中激起波澜。那是对家乡最深沉的爱。作品大量运用了登山步和风柳步,登山步的顿挫感展现了淮河姑娘顽强的生命力和生生不息的精神;而风柳步的力度感,与身体运动的弧线相结合,形成了一幅清新、飘逸、别致的风景画。作品《淮河畔的兰花》参加《舞动世界》首届全国网络舞蹈大赛,荣获全国二等奖,同时参加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荣获全国二等奖、安徽省一等奖。4.结语通过对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际案例的分析,以“传、帮、引”的方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复兴安徽花鼓灯艺术,必须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课程,开发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安徽花鼓灯特色教材,并立足传统,创作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花鼓灯舞蹈作品,重振花鼓灯民间艺术昔日的辉煌。-全文完-

相关推荐
客服服务热线
13485538018
工作时间:09:00-19: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 2012-2023 凤台人才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鄂ICP备2025090247号-24

地址:安徽省凤台县经济开发区 EMAIL:qlwl@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