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有写作技巧,但不一定能写出好的标题?是的,这个问题就是关于我的。
我是那种“先尝甜头,后挨打”的人,在注册自己的今日头条账号之前,我曾在朋友的账号上发了一篇文章,近2000字,发了4个小时,没想到第二天就收到青云奖的消息,拿到了300元奖金。
虽然奖金不多,但是获奖率很低,文章是从60万篇文章中选出的200篇之一,也就是三千分之一,所以,我理所当然地认为青云奖很容易得来。
当然,这并非我第一次公开发表文章职场布朗运动,说明我并不是写作新手,这种“一举中标”的经历在我不连续的写作史上也曾有过。
你可能会问,上面说的应该很有信心吧,我也这么认为!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虽然我有明确的写作目标,但压力还是很大。我知道一篇好文章的标准是什么,如果达不到标准,就过不了这一关。这时候焦虑就会跳出来扰乱我。
挑战之一就是写长文,世上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就不想再付出更多努力,由于原作要写10篇优质文章,相当于没有底薪的试用期,总觉得有点煎熬。
既然得了青云奖,原创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不一定!每一篇文章从收集素材、构思到写作,都花费了不少心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原创的过程就是一次磨练的过程。
我一直在反思自己,自己没有成为专业写手,只是个业余爱好者,原因就是自己没有专心。一次得过奖,并不代表什么,尤其是你随机参加比赛,或者在不同平台投稿。于是,我边写边研究今日头条优质文章的评选规则。我发现了一个规则,分享给大家:
在今日头条垂直领域写作,是对职场人的一种职业训练。接受过这种训练的人,更胜任职场顶层设计工作,在专业领域拥有一定的深度能力和更广泛的影响力。这是因为:
首先,垂直领域写作培养专家型写作能力
几个月前,有人问我,“看你对写作很有兴趣,你喜欢写什么?”我一开始答不上来,因为我从来没想过要专注在某一点上,所以只是凭着灵感去写。然而灵感是随机的,不靠谱的,没有灵感,是写不出作品的。她也说,兴趣不是单纯的喜欢某样东西,而是一种坚持下去的决心。当你有了一个清晰的头脑,一旦达到了目标,无论遇到什么阻碍,都要坚持下去。这才是你真正的兴趣。
我开始反思写作对于我来说到底是一种爱好,还是一条成长之路。回到今日头条写作,今日头条明确要求和鼓励作者在垂直领域写作,平台为何要求确定注册领域?显然,平台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一批批的写手,而是为了扶持各个行业的榜样,这些领袖要善于通过写作输出自身的价值。换言之,垂直写作不是基于兴趣,而是一种成为专业人士、输出经验的手段,这才是垂直写作的现实意义。
好的平台就像好的老师,在平台设定的规则下,我的写作道路越来越清晰,我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在成长。
如果你擅长写作,就专注于一个领域;如果你有丰富的行业经验职场布朗运动,就专注于写实证文章;如果你抽象思维能力强,就写一些普适性的文章,提高元认知。
业余与专业的差别就在于你对一个行业的理解深度,没有一定经验的作者很难给出建设性的建议,难以获得读者的认可,你的专业品牌形象也无法树立起来。
那么,如何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呢?一种方法是阅读大量专业书籍和行业实践,进行有效输入;另一种方法就是坚持写作,输出优质内容。
作为知识生产者,无论你分享的是一本书还是一段经历,你不仅会成长自己,还会为读者带来增量知识。这是一种专家写作。
其次,写作框架的构建,训练的是综合思维能力
今日头条对优质文章的要求是见解独到、条理清晰、有自主逻辑。优质文章通常会运用演绎、归纳、推理等手法,采用“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或“现象-解释”等结构构建文章框架。思维能力在刻意的写作练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
有这样的思维能力的好处是,在实际工作或者生活中,即使遇到新事物,也会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去思考、判断、验证,很多获得青云奖的文章都有这个特点。
因为写作是一个整理思路的过程,如果工作上影响力不大的话,可以多看青云文章,然后尝试输出,通过写作来测试自己的结构化思维能力。
此外,能写清楚的人,口头表达能力也会提高,思路清晰,能避免语无伦次、表达不清,久而久之,周围的人就会对你刮目相看,你话语的分量也会不自觉地得到提升。
三、提炼观点,培养知识提炼能力
简单来说,萃取能力就是用一句话把想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把碎片化的信息有系统地组织起来,作为知识的结晶输出给别人。
训练提炼思想的能力,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元认知能力,穿透大量的信息,直达事物的本质。
如果你做的是琐碎的文职工作,或者是窗口手续服务工作,你就没有机会成为一个领导,没有机会在人前讲话,更没有机会锻炼这种能力。

在头条写作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时间长了,这个能力就会增长,知识提炼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需要刻苦学习,然后把知识转化成作品,沉淀下来的作品才是经得起推敲的作品。
第四,辩论过程能提高你的同理心
同理心是有效沟通的前提,汇报工作需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需要沟通能力,职场上同理心不可或缺。
在新媒体写作过程中,共情是带来文章流量最直接的方式,一篇逻辑自洽的文章或许能拿青云奖,但并不一定能保证吸引到很多读者,毕竟对于读者来说,开门见山比看理论学方法要快得多。
论证不是一个人的自我满足,不是炫耀知识,不是用理论,而是一个一步步用道理和证据说服别人的过程。每一次讲故事、列举数据、分析案例和数据,都关乎读者心灵的碰撞。如果说了很多话,读者却没能进入文章,跳过几屏文字去看结论,才看完,说明这篇文章没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作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交活动。当读者与你产生共鸣时,共情就会产生。有多少人阅读、评论、转发和收藏你的文章,都是这篇文章的指标。共情。
综上所述
会写作的人,属于什么级别的职业?这是我不断问自己的问题。之前,我一直都是横向写作,就像完成一篇作文一样。无论是获奖,还是稿件被录用,我都处于最佳状态,这让我产生了一种错觉,觉得自己有写作的天赋。
转向竖版写作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一个行业中清晰的规划、系统的输出、清晰的逻辑脉络,是职场人实现层次跨越的最好方式,就像一棵树,根扎得越深,生命力就越强,向上生长的力量就越大,拓展的空间也越广。
所以垂直领域写作不仅让普通人成为行业专家,锻炼了顶层设计和底层挖掘能力,还因同理心而获得多维拓展能力,是最划算的投资。
当然写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也不是一时冲动就能做到的,不要做无规律的布朗运动,而是要不断积累自己的优势,慢慢就会进步的。
同时,写作的过程也是心智训练的地方,比如现在,我还没有积累到十篇原创文章,但我心里却有种强烈的“我梦见一位美女,如果我得不到她,我就会日夜梦见她”的感觉。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知难而进,志向高远,志向高远,心境平和,深思熟虑,深思熟虑才能成功!”
保持冷静并继续练习!
#我和今日头条的故事#
我是@Greenland Native,来自美国CCE认证职业规划师,专注职业与生活解读,关注我,陪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