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智联招聘员工涉倒卖个人信息案件。
记者从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获悉,近日,北京市朝阳区法院第二次开庭审理了智联招聘员工涉嫌倒卖公民个人信息案,无业人员郑某为获取公民简历信息,伪造了假营业执照,该案涉及公民个人信息价值达1亿元,被盗版信息16万余份。
记者了解到,被告人卢某、王某案发前为智联招聘员工,被告人郑某为淘宝店主,专门在网上贩卖个人信息。
一份简历能卖多少钱?
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6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首次开庭审理了此案。
郑某出生于1982年,曾在淘宝上销售日用品,2016年开始买卖个人信息,庭审中郑某称,自己并不认识智联招聘员工卢某、王某,但认识谢某,并向谢某购买了简历。
据了解,郑某从智联招聘网站谢某处购买了十余万条个人信息:
“每份收费2.5-5元,根据下载量来定,边远地区比较便宜,一线城市比较贵,全国范围的就更贵了。”
公诉人指控,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期间,黄某非法进入智联招聘账号,窃取简历信息,并将其出售给谢某,违法所得二十余万元。

谢某在法庭上称,一份简历在当地售价2元,一线城市售价3.5元,全国售价4元,他加价5毛钱卖给郑某,经过多次转账,谢某将非法获取的个人简历信息卖给郑某,违法所得60余万元,郑某通过支付宝支付了钱款。
除从杰某处购买简历外,郑某还从智联招聘员工卢某、王某处购买了大量简历进行出售。
这些简历信息都去哪了?一份能卖多少钱?记者从法院获悉,郑某在庭审中称,自己将一份售价4.5元的简历加价1元至1.5元在淘宝上出售,一份简历的售价在5元至6元不等。
智联招聘员工协助伪造并贩卖简历
2018年,郑某认识了在智联招聘工作的卢某和王某,并开始向他们购买简历。“他们有一个便宜的套餐,每份简历4.5元,每个账户2800份简历。”郑某说。
郑某在回答公诉人提问时表示:
“陆某某在智联招聘做销售员,他的信息比较可靠,2018年初,他说他们有个便宜的套餐,4.5元/份简历,每个账号2800份简历,但这个套餐需要企业客户提供业务,我买了100多个账号。”陆某某和王某某性质相同,都是智联招聘的销售员,我买了二三十个账号,我从他们那里买的账号每个账号2800份简历,4.5元/份,我通过微信和支付宝支付给他们。
按照“智招聘”正常信息销售流程,企业需与“智招聘”签订正式合同,并在审批生效后以企业账号的形式获取信息。
卢某在法庭上称,郑某自称是猎头公司员工,需要大量简历,于是卢某从公司内部获取了60多家公司名称,并协助郑某用Photoshop软件伪造了假营业执照,将钱款先打入卢某个人微信或支付宝账户,再由卢某将钱款转入公司银行账户。
当公诉人当庭询问其做法是否符合“智联招聘”系统的要求时,卢某表示,“我的领导说只要客户付钱就可以”,但他也表示自己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好处。
智联招聘另一位销售员王先生称,一开始并不知道郑先生的营业执照是假的,“后来才知道是经过PS的。”郑先生询问提供营业执照是否合理,王先生表示没有多想。
记者了解到,该案经过5月6日、7月5日两次开庭审理,均未当庭宣判。
倒卖公民个人信息案件频发
记者了解到,这并非智联招聘“员工”第一次涉嫌倒卖简历。
公开资料显示智联 简历名称,2016年6月22日智联 简历名称,智联招聘向公安机关报案,称公司发现其员工沈某在网站上私自贩卖数十万份简历,内容包括姓名、身份证号、住址、电话、求职意向等。该公司负责人称,按照公司正常流程,销售人员会去找有招聘需求的公司,双方签订“服务合同”,对方支付服务费后,公司将提供的网站数据库下载简历的用户名和初始密码交给对方,对方在已开放的权限范围内从数据库下载简历。报案工作人员称,公司每份简历的市场报价是50元,但沈某的销售价格是每份2元。
2017年6月2日,申某因犯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罪在朝阳法院开庭审理,法院经审理认定其行为构成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罪,判处申某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
记者从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有效文书中看到,裁判文书中列明的被告人出售、购买的个人信息数量十分可观,每次交易数万条数据的情况十分常见。
2018年10月29日,湖北省十堰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倒卖公民信息案一审宣判。被告人唐某利用工作便利,窃取本单位办公室全国人口信息库、全国机动车及驾驶员资源。唐某还指使女友涂某帮助其利用微信联系线上线下好友,并让涂某帮助其倒卖11300余名公民的个人户籍、车辆信息。有人购买公民在某移动公司登记的手机号码信息11700余条,并将其倒卖,获利4万余元。
2018年11月30日,安徽省淮北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的一份判决书显示,被告人王某等人通过QQ、微信等方式,在网络上倒卖公民个人信息,非法牟利。某公司倒卖的公民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电话号码、住址等)总数已达5万余条。
记者了解到,此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只要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行踪信息、通讯内容、信用信息、财产信息等个人信息五十条以上,就构成“情节严重”。对于其他可能影响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如住宿信息、通讯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标准为500条以上。对于其他公民个人信息,标准为5000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