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苯酚!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是基于我到美国之后的一个观察:越是精英家庭,男女之间的平等似乎就越弱。
标题
选择退出?女性真正放弃职业回家的原因
作者
帕梅拉·斯通(Pamela Stone),纽约市立大学社会学教授

被迫退出
作者采访了54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她们之前从事法律、金融、医学、工程等专业领域,现在则留在家中照顾孩子。作者发现,这些女性的决定并非基于个人喜好的“选择”,与其说她们“选择退出”,不如说她们“被迫退出”。
在家庭方面,美国的中上阶层崇尚需要父母亲自参与的亲子教育方式。育儿专家把孩子的发展看作是一个精确的时钟,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相应的能力需要开发,父母需要配合参与。精英家庭的育儿方式叫“齐心协力培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鸡宝宝”,让孩子参加很多兴趣班,开发孩子的智力、沟通能力和艺术细胞。光是接送孩子去这些兴趣班就需要花费很多精力,而且还要有兴趣班和学校的作业。(文章中一位母亲说,有一次她孩子的幼儿园作业是数家里的枕头,孩子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直接导致她下班回家就崩溃了。)虽然这些家庭也可以聘请保姆照顾孩子,但母亲们还是希望积极参与引导孩子的智力和道德,“保护”孩子不受下层阶级思想的影响。
而法律、金融、咨询等高端领域的工作则非常辛苦,不仅每天要工作12小时以上,时不时还需要24小时随叫随到。这些传统上以男性为主的领域,假定员工没有家庭琐事女性职场小说推荐,随时待命。即使有家庭,也是伴侣打理家务、提供精神支持。这并不是说资本家吃人,而是因为很多企业高管自己就有全职照顾家庭的妻子。
家庭的“拉”与职场的“推”,导致了如果夫妻双方都在高端行业工作,真的没有时间做理想的父母。职场妈妈们常常会觉得自己有种无法摆脱的负罪感,工作的时候觉得自己应该在家,在家的时候觉得自己应该在工作,如果孩子又生病了,很容易精神崩溃。这些压力本该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但经过一番对峙之后,最后妥协的往往都是女方。(这其中的原因很玄学,和人们的潜意识观念有关,比如首页菌就认为性别平等很重要,但要求伴侣放弃事业去做家务,会让人觉得很奇怪。)很多高端行业没有弹性工作时间,也没有兼职的选择(就算有兼职,也是全职的一半薪水),这迫使女性彻底退出职场。
当然,这些挣扎只是富人的挣扎,工人阶级只有夫妻双方都工作,才能过得比较舒适,所以他们在养育孩子方面相对比较轻松。
本书的关键发现是,那些所谓“不需要工作”的“富婆”,其实也渴望继续从事有价值、有挑战性的工作,在离开职场后也一直在考虑重返职场,但她们之前的工作和家庭责任太不相容了。

平等的代价?
这本书让我震惊的一点是,平等有时候是有“代价”的。书中的小家庭一开始很平等,丈夫和妻子工资相等,可以相对平等地分担家务。但一旦孩子或老人生病,一旦生活质量甚至家庭收入的要求让平等不再是最好的选择,家庭就会逐渐走上经济学专业化理论下的传统分工,一个人挣钱,另一个人照顾家庭。(为什么有时候一个人放弃工作,家庭收入反而会增加?因为他们不需要保姆,而另一个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可能会升职加薪。)
当平等有“代价”,尤其是当这个代价还可能涉及到孩子的生活质量时,很少有家庭愿意花钱去买平等。回归家庭的女性更愿意重新定义“平等”和“女权”。在新的定义下,“平等”可以是“平等但分离”的平等,“女权”也不能再被理解为女性的经济自由,而是女性的选择。“做全职妈妈是我的选择,跟其他任何选择一样平等。”
团结起来,引领世界
作者在书的最后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比如让高薪工作更加灵活,让兼职制度更加系统化等等,其中,我认为让职业女性有其他职业女性作为榜样和导师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所在的物理学领域,我觉得女性同事太少了,很难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并不是说男性导师不重要,但像循序渐进地教授实验室操作、在晚餐时谈论学术等细节,在同性的亲密朋友之间总是更自在。虽然男性物理学家很容易形成既是同事又是亲密朋友的“哥们”关系,但女性物理学家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独自奋进。
最后,作者认为,人们的育儿观念很难改变,所以她的建议都是基于职场的。但主页君认为,育儿观念也是每个家庭的选择,对宝宝逼得太紧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双职工家庭应该对自己的育儿方式充满信心。如果父母双方都有自己喜欢的工作,并平等分担家务女性职场小说推荐,这对孩子(尤其是女儿)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