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禹贡》中,凤台就属徐、扬两州。
周代时,属庆、扬两州。
春秋战国时期,楚灭周来国,在淮北设立周来城。周建王二年(前584年),吴入周来。周景王七年(前538年),楚占周来城。周景王十六年(前529年),吴入周来。季札受封为延陵人后,治周来城,故称延州来。周景王二十七年(前493年)十一月,吴将蔡昭侯从河南新蔡迁至周来,改名为下蔡。战国时期,楚惠王灭蔡,蔡侯死于齐,下蔡仍属楚国。
秦朝灭楚统一中国后,实行县制,置下蔡县,属泗水郡九江郡。西楚时期,项羽建立九江国,下蔡属九江国。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淮南国,下蔡隶属淮南国。元狩元年(公元前128年)废淮南国,改九江郡、下蔡郡为沛县。后汉均隶属九江郡。
三国时属魏国淮南郡。
晋代,下蔡原属淮南郡。南北分治前凤台,郡界自元昌取出,郡内多置城邑。南北朝时,下蔡属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85年),置下蔡郡。
隋朝,废开皇初县,下蔡属汝隐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在县中置沃州,八年(629年)废州,下蔡为郢州(今阜阳)汝阴县。
五代十国时期,下蔡属郢州(今阜阳)、南唐、后周管辖。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年)三月,寿州(今寿县)被攻克,降为守州。周世宗认为该县难以攻克,便将寿州移至下蔡,复其军为中正军。原寿州为寿春郡(今寿县)。
宋代,北宋属淮南西道,寿州文和六年升为府,为寿春郡,以下蔡为郡治。南宋与金分置淮中游,下蔡为金寿州,寿春为宋寿州,有“南北寿州”之说。
元朝时,下蔡县属安丰路。

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九月,撤销寿春县、安丰县、下蔡县,合并为寿州,在下蔡置镇,设巡检司。
清代,寿州属凤阳府。雍正十年(1732年),两广总督尹继善上奏清廷,请求批准在寿州之外分设县,增设县令、户部,管理该地。因县北有凤凰山,故名凤台县。雍正十一年,正式分置,与寿州同城治(县治在今寿县东北隅)。同治二年(1863年)冬,县治迁至下蔡,下蔡改名凤台,属凤阳府管辖。
民国初年,撤销府,县直属安徽省管辖。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六月,属淮泗道(道尹驻凤阳)。民国十七年八月,撤销道,直属安徽省管辖。民国二十一年十月,划归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七年,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属淮南专员公署。
1949年1月12日,凤台县解放,划归阜阳特别行政区(1970年改为地区)管辖。
情境改变
雍正十年(1732年)设县,县治与寿州(今寿县)同城,即寿州西、南门属州,北门属凤台县,东门分州、县。东连怀远,西连颍上,北连蒙城,南连寿州,西北与阜阳为邻。东西宽60公里凤台,南北长90公里。各县治距定远75公里,距颍上60公里,距寿州15公里,距阜阳120公里,距蒙城75公里。这一带直至解放前仍保持。
解放后,因区划变更,阳湖镇先后划归颍上县,廖家湾、黑泥洼划归淮南市,平阿区划归怀远县,郝家圩子划归寿县。据1960年县志载,县境呈东南、西北倾斜,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总面积1383.48平方公里。
1965年4月8日,坎团、站沟区8个公社划归新设立的利辛县。
1972年9月20日,潘集区、古沟区划入淮南市。至1985年,县境东西宽42公里,南北长50公里,总面积1110平方公里。
1977年1月20日,划归淮南市管辖。
全县辖8镇、11乡、1民族乡:城关镇、经济开发区、新集镇、驻马店镇、岳张集镇、古桥镇、下集镇、凤凰镇、李冲回族乡、刘集乡、桂集镇、古店乡、千庙乡、杨村乡、上塘乡、丁集乡、官店乡、大兴集乡、椒港乡,共有21个社区、264个行政村。实际管辖17个乡镇,下集镇、椒港乡归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管理。县政府设在政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