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拉大的?北京二中一位文科状元的采访在网上疯传。他说,农村孩子考上好学校越来越难,因为家庭背景和城市资源让出身好的人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当我们在媒体面前被一个18岁男孩的冷静和深思震惊时,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成长路径,是否也固化在了某个班级里?
我们必须承认,原生家庭对我们人生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尤其当我们强调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见所闻所学,直接决定了他的眼界和格局。所以我同意那位顶尖学者的观点,一个寒门子弟成为贵族会变得更加困难,因为这需要孩子在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后,拥有强大的学习和重塑能力。
在职场上也是如此,很多人有先天的优势,比如985大学毕业的学生,薪资就比普通高校高;再比如名校的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实习、交流机会,所以对职场的适应性更强,能很快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换。所以,我一直相信,输在起跑线上总是有可能的,所以在奔跑的过程中,你要比别人跑得快一点。
第一个分水岭是进入职场后的第一年,但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略。在我见过的大多数职业发展不尽如人意的案例中,很大一部分都在进入职场的第一年陷入了频繁跳槽、工作变动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首先,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换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即便是最优秀的人在角色转换时,或多或少都会感到焦虑,而对于那些对职场充满美好向往、渴望通过工作改变自己生活甚至家庭生活的职场新人而言,很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
其次,目前中国教育与就业脱节的现状,导致很少有人在毕业前对这份工作以及这份工作对人才的要求有清晰的认识。别说学生,就连我采访过的很多资深职场人士,对这份工作的要求的了解也很有限。当一个人不了解这份工作对个人的期望时,就不可能知道这份工作能创造的价值。又怎么可能在工作中找到兴奋感呢?

另外,虽然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让信息更加流畅透明,但太多个案的放大,让太多人只看到理想和情怀,却忽视了现实和残酷。在我看来,职场需要人能吃苦、能忍耐、能看远、能忍辱。但如果回到10年前的我,别人说多少遍我都不会听。所以很多人早早就放弃了,觉得现在拥有的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是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即使是有情怀的老板也还是要面对现实,企业总是希望找到能马上开始创造价值的人。所以,在原始积累期放弃,就形成了一个不断更替、不断不满的恶性循环,越改越不满,越不满越改,最后彻底失去竞争力。
第二个分水岭是当你患上周期性跳槽综合症时。对大多数人来说,解决职业倦怠的第一选择就是跳槽。当我们对一个人、一件事、一家公司、一份工作失去兴趣,甚至开始讨厌它时,我们往往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下次总会有更好的。
不可否认,当我们对已有的东西感到厌倦的时候,新奇总能带来兴奋。世界就是这样,很多时候,你想看到什么,决定了你最终看到什么。当新奇带来种种期待时,我们总是更愿意看到光明的一面;但当新奇消失,那些不完美的瑕疵开始被放大,大家甚至像编剧一样编织出很多丑陋的故事和细节来贴在这些瑕疵上,最终让自己相信这是一个完全不适合居住的世界,所以我们要换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因此我认为这不是一个真正的职业困境,而是一种情绪。我身边大多数人都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把个人主观情绪和客观发展瓶颈划等号,第二个错误是通过跳槽来释放这种情绪。所以很多人在应该把投入转化为自身价值、能够产生产出的时候就离开了。表面上看职场跳槽怪圈,可能工资和职位都得到了提升,但如果投入到未来更长的职业生涯中,就没有实现自己真正想要的价值。
那么瓶颈是否存在呢?我的答案曾经是肯定的,但最近我被老板洗脑了。虽然我不同意所有瓶颈都是我们自己设定的,但我同意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改变现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这导致我们觉得目前的工作内容没有挑战性,也没有价值。

因此,第三个分水岭是,在你不知不觉中,身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你却感觉遇到了真正的瓶颈。通常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在职场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地位,心智上也更加成熟。痛苦在于,过往的经验无法帮助我们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感。这时候,我们可能面临改变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沟通习惯,甚至格局感的挑战。这对很多人来说并不容易,因为这种改变很可能是颠覆性的,你甚至可能要放弃很多之前引以为傲的资本。你能接受那些曾经让你所向披靡的招式突然分分钟秒杀吗?你愿意及时承认自己没能与时俱进吗?你愿意逼迫自己在新的领域学习新的技能吗?
这些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不断突破自我、不断成长。尤其在当今时代,变化的速度超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想象,所以过去可能需要十几年、二十年的巨大变化,已经变成了每年、每月、甚至每天的变化,我们必须随时准备改变自己。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在该转型的时候退缩时,我们自然就会逐渐被时代遗忘。
所以,就像在考场上一样,你的职场背景当然很重要,但人们还是有很多机会去弥补的。不过职场跳槽怪圈,这个过程对人的耐心、韧性和理解力要求很高。我们常说,比你聪明的人比你更努力,比你更努力的人比你更愿意吃苦,比你更愿意吃苦的人比你更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那么你的出路在哪里呢?
在我的职业发展中,我始终坚守这三个字:仁爱、包容、坚韧。这里的“仁爱”不是没有原则的善良和爱,而是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我称之为“做正确的事”。“包容”是不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有宽广的胸怀和格局,我称之为“做大事”。“坚韧”是不轻易放弃,能够在困境中不断反思、突破自己,我称之为“做难事”。最后,我认为自己可以“把事情做成”。
2017年上半年太累了,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下半年就开始了。想把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