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成语叫“虎踞不食子”,意思是老虎虽然凶猛强大,却不会吃掉自己的幼崽,比喻人人都爱自己的孩子。然而伊丽莎白·伏尼契作品《牛虻》中那个虚伪自私的父亲却是个例外。蒙泰尼里为了保住自己红衣主教的地位,选择放弃拯救牛虻的机会,同意枪杀自己的亲生儿子亚瑟。
爱尔兰女作家EL伏尼契,原名埃塞尔·莉莲·布尔(又译普尔),曾担任流亡杂志《自由俄罗斯》的主编,结识了普列汉诺夫,还拜访了革命导师恩格斯的家,她认识的革命者中,就包括一些曾与马志尼、加里波第一起为意大利民族民主革命而奋斗的流亡爱国者。
出于对革命者的敬仰和钦佩,受革命者奉献精神的感召,她把革命者的经历与意大利史料相结合,于1889年开始写作《牛虻》,1897年在英国出版。该书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统一而反抗奥地利统治者的斗争,成功地塑造了革命者牛虻的形象,讲述了牛虻从一个天真单纯的人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并为之献出生命的故事。
如果牛虻的父亲蒙泰尼里救了他,他就不会死了。然而,蒙泰尼里红衣主教却选择了上帝,放弃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同意枪杀自己的亲生儿子亚瑟。这是为捍卫红衣主教的地位凤台灭门惨案,也是他虚伪和自私的表现。蒙泰尼里始终保持着对上帝的信仰,这种信仰充满了无知和愚昧,也是致命的自卑。
我觉得与其说《牛虻》是一部革命者牛虻在参与革命过程中的成长史,倒不如说是一部牛虻和他父亲蒙泰尼里斗争的过程。本质上,牛虻代表的是社会底层的革命者,他们向往自由、平等、安定的家园。蒙泰尼里代表的是天主教派,是教皇政治统治的代表,对民众实行思想禁锢。蒙泰尼里作为父亲的形象,完全没有人性,假装在信仰中沉睡,亲手将儿子送上绝路。
1. 刻意隐瞒身份,让亚瑟做出选择,其实是一种虚伪的欺骗
蒙泰内里神父在去罗马出任主教之前,似乎预感到了亚瑟将要遇到危险,但他并没有详细解释,就把去罗马的决定抛给了亚瑟。亚瑟十分惊讶,心情沉重,十分焦虑。他心里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这个神父的行为如此反常?他知道起义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能活着等他回来?”
面对神父的奇怪行为,亚瑟没有得到神父的任何回答。神父只是说:“啊,亚瑟!如果我得到了主教之位却输了,那当主教还有什么用……”亚瑟百思不得其解。神父的话里究竟有什么玄机?在我看来,蒙泰尼里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已经做出了选择,他选择了主教之位。
蒙泰尼里神父偏爱主教之位,所以他选择刻意隐瞒自己是亚瑟亲生父亲的事实,让19岁的亚瑟替他做决定,无疑是一种虚伪的欺骗行为。一来,亚瑟并不清楚蒙泰尼里和他之间的真实关系,只把他当成老师,他没有理由耽误自己的教师生涯;二来,19岁的亚瑟还是一个天真单纯的年轻人,对于这样的选择并没有深刻的认识。
直到亚瑟出狱,他才意识到新来的牧师卡迪神父背叛了他,原来的牧师蒙泰尼里神父才是他的亲生父亲。19年来,亚瑟仿佛一直生活在谎言的世界里。蒙泰尼里离开前,他已经预感到亚瑟会有危险,但他还是离开了。亚瑟回想起他离开前所有奇怪的行为和话语,突然意识到那都是谎言。
德国有句名言:“半真半假是最恶毒的谎言。”这句话用来形容蒙泰尼里的行为再合适不过了。如果他在离开前说出了另一半真相,亚瑟就不会被捕入狱,也不会被诱导说出波拉的真实身份。蒙泰尼里就像一根导火索,一走就点燃了所有的火苗。他的所作所为在亚瑟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我认为蒙泰内里神父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他是一个沉迷于天主教的忠实信徒,无法摆脱上帝给他设置的思想枷锁,他爱上帝胜过爱自己的儿子,他无知、愚蠢、可笑,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赌徒,为了欲望放弃了最亲近的人,为了无知抛弃了最珍贵的人。
2.伪装并试探牧师的真实情况,并依然战斗到底
13年后,亚瑟不再是那个天真无邪的少年,他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名叫牛虻。与之前的亚瑟相比,牛虻只能用“判若两人”来形容。原本的亚瑟是一个英俊健康的男人,而现在的牛虻却是一个手脚残缺、浑身伤痕累累的残疾人。唯一可以炫耀的,就是牛虻成熟稳重、意志坚定的性格。
牛虻巨变的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蒙泰尼里神父。如果他没有去罗马当主教,亚瑟就不会成为牛虻,也不用在南美经历十三年的悲惨生活。当牛虻再次遇见蒙泰尼里时,蒙泰尼里已经是一位红衣主教,处于教皇统治阶层的上层,仅次于教皇,凌驾于所有人之上,权力无穷。
牛虻刻意伪装自己,接近蒙泰尼里,试探眼前这位“父亲”的真实情况。蒙泰尼里说:“请为一位处于巨大悲痛中的人祈祷——这个人感到上帝的手沉重地压在他的灵魂上。”我想他是在说自己,因为牛虻的行为可能让他察觉到一些奇怪的事情,让他想起了之前自杀的亚瑟。
然而蒙泰尼里的所作所为却让牛虻的决心开始动摇,稍有不慎就会暴露真相。此时的牛虻想起了在马戏团的艰苦岁月,心中的仇恨再次燃烧起来。他决定和“父亲”战斗到底,打败奥地利人,赶走异教徒,揭穿蒙泰尼里虚伪、肮脏的真面目,打败“上帝”。让所有人看清基督教的黑暗,给世人带来光明。
牛虻为什么要考验父亲呢?我想原因有三:第一,牛虻想了解蒙泰尼里现在的真实身世,证实他选择主教而抛弃亲生儿子的事实;第二,考验蒙泰尼里对普通人的看法,查明他的思想是否也被上帝麻痹和禁锢了;第三,考验蒙泰尼里对红衣主教的权力和全体信徒对他的依赖。
牛虻的举动正式拉开了父子之间的斗争。站在牛虻的角度,他绝对不会允许红色领袖蒙泰尼里这样的人存在,因为他是社会的毒瘤,祸害人民,祸害国家。我想,牛虻的内心也许在动摇,但他的目标很坚定,他的革命精神是不可动摇的。牛虻的举动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是蒙泰尼里的亲生儿子。
3. 抛弃亚瑟而选择上帝,其实是为了保住红衣主教的地位
后来,牛虻在教皇领地运送军火时被捕,再次被关进监狱,这一次将是他生命的终结。抓获他的指挥官痛恨牛虻伤害了他心爱的侄子和特工,想尽一切办法要置牛虻于死地。指挥官毫不犹豫地向红衣主教发起挑战,迫使他同意对牛虻进行军事审判并结束他的生命。
在被监禁期间,牛虻有两次越狱的机会,第一次因为伤势过重,无法继续前进,失败了。第二次他想越狱,计划得非常周密,一切都准备就绪,只差那股东风,那就是蒙泰尼里主教。可惜他最后还是放弃了自己的儿子。如果蒙泰尼里愿意帮忙,牛虻可以脱险,他也可以脱险。
,但你就不能再是一名基督教信徒了。
我想,蒙泰尼里心中的上帝,无非就是他内心的自卑和对权力的渴望。他习惯了享受利用权力的生活,一旦失去权力,他就活不下去,无法面对这个世界。因为失去权力之后,他最真实的一面就会暴露出来,这会让他感到自卑,甚至比一个普通人还差。他不想接受这个事实。
首先,蒙泰尼里在还是牧师的时候,就与亚瑟的母亲有染,偷偷生下了亚瑟,这是严重违背教条和道德的行为。其次,如果他帮助牛虻成功逃脱,他所拥有的一切就都化为乌有,他多年的心血都白费了,包括他之前对亚瑟所做的一切欺骗。最后,如果蒙泰尼里选择救出自己的亲生儿子,就等于向世人揭开了自己的真面目,承认自己这一生所做的一切都是错误的。
俄国作家加尔申曾说过:“世界上最糟糕的谎言就是欺骗自己。”我觉得蒙泰尼里是在欺骗自己,为了满足内心的欲望,他连自己都可以欺骗自己,真是可悲。即使亚瑟扬言要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蒙泰尼里也没有动摇他的同情之心。在内心深处,他已经心照不宣地同意送儿子去接受军事审判,以证明自己作为红衣主教的身份和地位。

就算是老虎也不会吃掉自己的幼崽,但蒙泰尼里却选择将自己的儿子送上绝路。我觉得这不是公平的态度,而是上帝的“帮凶”。在去罗马之前,他就感觉到亚瑟会陷入危险。蒙泰尼里内心早已明白基督教的无知和黑暗统治,但他不愿意承认。蒙泰尼里是一个假装睡着的人。没有人能叫醒他,只有他自己能醒过来。我觉得亚瑟有这样的父亲是可悲的,但又很让人同情。
4.个人经历及评价:
《牛虻》这本书,不仅是革命家牛虻的成长历程,更是他与生父蒙泰尼里决斗的战场。故事从蒙泰尼里的离开开始,到蒙泰尼里的死亡结束。在这个过程中,亚瑟和蒙泰尼里的争斗最为典型,一共发生了三次。看似没有战争,内心却波澜起伏。
故事以亚瑟的成长为主线,亚瑟与蒙泰尼里的仇恨为辅线,以故事的形式刻画人性丑恶的一面,通过蒙泰尼里的形象,将意大利独立战争前夕教皇黑暗统治时期神父和信徒的无知、愚昧、恶毒表现得淋漓尽致。亚瑟是一个合格的革命者和儿子,而蒙泰尼里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更像是一只没有人性的冷血动物。
蒙泰内利的性格与梅里美作品《马泰奥·法尔科尼》的主人公法尔科尼很相似。法尔科尼为了偷走他羊的强盗而杀死了自己10岁的儿子,非常残忍,没有人性。蒙泰内利所说的上帝,无非就是《马泰奥·法尔科尼》中的强盗,因为上帝偷走了世间的清醒和人们心中的光明。
2013年3月10日晚,凤台惨案发生。在凤台县,老人朱敬思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儿子朱根一家四口凤台灭门惨案,连不满三岁的孙子也不放过。只因为财产分配不均。这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父母有教育引导子女的责任,子女有尊敬赡养父母的义务。血浓于水,为何不能和谐相处?
我认为当一个人被利益和欲望驱使时,他只是一个躯壳,没有心智。正如英国一句名言所说:“为钱侍奉上帝的人,会为更多的钱侍奉魔鬼。”利益和欲望可以控制一个人,使他进步,但也可以随时摧毁一个人,使他陷入黑暗的深渊。我认为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尽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同时也要保持知足的心态。没有必要过多地关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摆脱被他人驱使的牢笼。
5. 思考与结论
如何处理好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关键在于沟通,只要双方都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就能理解对方的需要,避免矛盾和代沟的发生或恶化。从《牛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导火索就是蒙泰尼里神父没有把实情说清楚,导致亚瑟的人生发生重大转变,矛盾越来越激烈,最后父子二人双双死去。
《马特奥·法尔科尼》中,法尔科尼不明是非,将儿子杀害,真是一出悲惨的悲剧。朱静思与朱根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沟通,一直以吵架的方式进行抗议,父亲情绪失控,导致儿子一家被杀。所以,有效沟通是处理好孩子与父母关系的关键。
如何才能心平气静地沟通?我觉得有三点:第一,无论哪一方主动,都要保持心平气静,保持知足的心态,淡泊名利;第二,无论谁,说话时都要注意语气,不要大声说话,避免刺激对方;第三,双方都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因为他们是最亲近的人,保留和隐瞒才是问题的根源。
没有无缘无故的仇恨,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只有无法沟通的人。即使我们立场不一致,只要你愿意敞开心扉,我一定会以诚相待。自私会让彼此疏远,没有底线的自私,才是毁掉一个人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