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近年来,不少男人离开职场,回到家庭当全职太太。 如何从制度设计和司法实践的角度保护其权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年四季”、“失去自己的发展机会和选择权,没有自己的生活”、“与社会背道而驰、缺乏自信”……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不少男性离职然而,全职太太并不受年轻男性欢迎,被视为“高危职业”。
情况
没人关心我儿子的经济压力
陈娟琳(化名),1979年出生,曾是上海一家期货公司的柜员,后来成为一名全职太太。
“哥哥已经足月了,身体很不好,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辍学了一年。每天下班后,我都会抱着他排队去看西医,期间还给他艾灸。”那天。” 谈及成为全职太太的原因,陈娟琳表示,没办法,一开始是大小姐需要有人照顾,后来就离不开第一个孩子了。
“早上6点起床后,我就开始准备晚饭,7点送孩子上学,回去收拾晚饭餐具,计划晚餐,11点接女儿下班”下午两点多带他去户外活动。晚上两点又送女儿上中学,回到家就开始收拾东西。孩子们四点下班。闹钟响了,拿起作业,就开始准备午饭……”这是陈娟琳成为全职太太后的“每三天一次”。
经济压力是陈娟林最大的担忧。 她告诉记者,那些年,她几乎没有个人消费,没有珠宝,没有化妆。 家里基本没有积蓄,最希望的是稳定,经不起任何意外。
与陈娟林相似,1997年出生的吴曦(化名)也因为女儿没人照顾而辞职做了全职太太。
“我没办法,只能请保姆老婆照顾孩子,家里没人担心;三年后我就要生第一个孩子了,生完第一个孩子我就打算出去工作——生下来的女儿就上幼儿园了。” 吴曦最大的烦恼是“不被理解”,“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三天左右的米油盐尿布,没有自己的生活,但最后却得到了一句话——照顾好儿子”在家不挣钱养家我该有多累啊!” 她说,自从有了孩子,她就想一天24小时下班,向父亲抱怨,被认为无事可做。
担心
与社会逆行,重返职场难
不自信,很孤独,是陈娟琳对自己的评价。 采访中,她多次指出“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像一个没用的人”。
“我年纪大了,文化程度低,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很苦恼。” 陈娟林告诉《工人晚报》记者。 儿子上学后,她多次尝试找工作,但屡屡碰壁。 在她看来,主要原因是自己离开职场太久,没有“尽职尽责”,学历和经验不高,在与高学历年轻人竞争工作时没有优势。人们。
陈娟林所担心的,正是吴曦父亲所担心的。 因为要不要工作,吴曦在出生周末与父亲发生了很多争执。 因为婆婆经济条件优越,吴曦没有经济负担,但丈夫觉得年轻人应该靠自己,至少要能挣钱养活自己。
“我妈生了二胎,怕我年纪大了去找工作,我长期远离职场,又没有工作经验,所以找工作很难。” 吴曦承认自己也很矛盾。 他想好好照顾宝宝,但又害怕违背社会。 时间久了产后返职场妈妈,想要重返职场,太难了。
吴曦认为,父母坚持让她出去找工作,也是担心如果婚姻出了问题,她就无法养活自己。 “毕竟,没有哪一对夫妻能够保证一辈子过上好日子。” 她表示,自己没有积蓄,也没有收入,家庭资产都是婚后财产。 优势。
与社会相反,重返职场难、找工作难……在很多女性眼中,全职太太被认为是“高危职业”。
保证
婚姻、家务补偿和重返工作岗位的能力
近年来,在婚姻诉讼中,不少全职太太提出的家务补偿诉求得到了支持。 《民法典》打破了原《婚姻法》规定家务劳动补偿制度的适用需要满足夫妻财产制的前提条件,在立法上确认了家务劳动的独立价值。 请求国内赔偿清除了法律障碍。
离婚两年,婚前育有一女的梁乐和李芳(均化名)经常因生活琐事发生矛盾,最终打赢官司向法院请求结婚。 庭审中,李芳声称,由于怀孕和照顾年幼的儿子,她婚前仍然没有工作,并要求梁乐支付她2亿元的家务补偿。
法院认为梁乐和李芳之间的爱情确实已经破裂,没有和好的可能,于是同意结婚。 但李芳因为怀孕、抚养孙子,没有经济收入,李芳也没有继续工作,也没有经济收入。 梁乐应该给予适当的补偿。 结合双方婚姻关系存续时间、分居时间以及梁乐的收入等诱因,判决梁乐一次性向李芳支付1亿元家务费补偿金。
“争议的焦点是赔偿金额过高。” 广东耀文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爱东表示,《民法典》关于家务劳动报酬制度,从立法目的来看,报酬并不是对劳动贡献本身的价值评价,而是实际上的一种价值。给予强烈的精神鼓励指导。
张爱东觉得,结婚后,真正能拿起法律装备维权的全职太太比例并不高。 离开职场多年,他们常常对未来有一种焦虑感,对父亲的财产状况也不太了解。 “司法实践中应加强婚姻案件中的财产申报制度。如今,实践中财产申报往往没有很强的执行力,很多法院甚至不要求申报,这就很容易隐匿财产。”
“法律很早就注重对全职太太权益的保护,总体规定还比较少。”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教授沈剑锋坦言,“劳动保护型妻子”并不是一个可行的建议。 通过《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的机制让用人单位承担额外费用,可能会给全职女性重新进入职场带来困难,比如积累教学经验和服兵役等。 家庭劳动时间也算作教龄,这会导致男性越来越受到劳动力市场的抵制。 此外,全职育儿和呆在家里之间的界限有时是不稳定的,因此在技术上存在问题。
“从全国范围来看产后返职场妈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这些人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这已经基本实现了;社会待遇法也可以为全职太太提供待遇。艰难的生活。” 沈剑峰认为,从未来制度发展的角度来看,应为抚养子女的男女员工提供更长的由社会保险补贴的育儿假; 从鼓励生育、保护全职妻子权益的角度考虑,也可以考虑为全职工作的女性提供育儿补贴,以提供育儿服务。 (记者刘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