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代年轻的传媒专业学生在想什么? 你又担心什么? 您是否遇到麻烦职场无冕之王,或者您认为自己有光明的未来? 在他们眼中,“无冕之王”的至高荣耀还存在吗?
本期全美拍(ID:quanmeipai)转载川美内餐授权文章,用有趣又艰辛的行业调查,了解这些稚嫩面孔的生活和梦想。

1995年以后出生的传媒专业学生中,年龄较大的学生已经初入职场,而年轻的学生则仍在学术界摸爬滚打。 成长于互联网蓬勃发展时期的我,怀揣着从未忘记的职业理想来到了这个圈子,也亲眼见证了媒体变革的风风雨雨、行业演进的沉浮。
这一代年轻的传媒专业学生在想什么? 你又担心什么? 您是否遇到麻烦,或者您认为自己有光明的未来? 在他们眼中,“无冕之王”的至高荣耀还存在吗? 笔者近日与80名1995年以后出生的传媒专业学生进行了对话,涵盖了不同层次传媒院校的中学生,试图了解他们恐惧的根源。

如果你也是1995年出生的传媒专业学生,不妨看看同龄孩子的烦恼。 与你的有相似之处吗? 如果你是一名学校媒体教育工作者,不妨看看人才愿望与当前教育现状的差距有多大。 如果你是行业一线工作者或者HR,不妨看看未来市场的中坚力量。 当前痛苦和恐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害怕我自己:
“我没有突出的能力,我对自己未来能做什么感到困惑。”
“我的实践能力太差了,不适合从事需要实战的工作。”
野心与实力不相称,战场上也没有耀眼的武器。 很多传媒专业的学生都有这样的烦恼。 要么是课程方案陈旧,要么是传媒教育师资水平不高,理论基础和应用实践业务能力不够强,适应行业新需求,难以有效转化社会生产力。 这种恐惧感会在研究生期间逐渐转变为理论与实践距离的刻板印象。 尽管如此,恐惧还是来自实践。
“我没有什么突出的技能,我不知道我的竞争优势在哪里?”
成为专家还是通才? 这是一个综合性人才稀缺的时代。 新闻传媒专业毕业的学生常常发现自己的专业并不被市场喜欢,甚至充满敌意。 这种恐惧来自于他们早已失去了审视自身竞争优势的能力。 统治者。
“我才二十岁,我不想这么早死在剪辑台上。”

作为一个亚健康、高风险的行业,内外部因素的胁迫,让“早死”、“猝死”、“疾病”成为行业内常见的同义词。 这是工作性质决定的现实,很难改变。
记者社群发起的《中国媒体从业人员健康状况调查》显示,83%的媒体从业人员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 各种癌症在年轻时就找上门来。 这些痛点也刺痛着95后传媒专业学生的心。 他们非常害怕自己入职后的生活质量,担心工作的高硬度会不会打破自己既定的节奏。 在他们本应享受黄金岁月的年纪,媒体职场的恐惧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他们最初对自由的渴望。
“没有那么高的学历,我只能等待机会一一消失。”
1994年我国有新闻学专业66个; 1995年至1999年,减少了58个; 2000年至2004年,减少了335人; 目前,该数量已达661个,平均每年减少101个。 盲目扩张造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已经成为短期内无法改变的局面。 学历已经成为很多用人单位的第一道坎。 没有出色教育经历,却去有明确学历要求的媒体机构应聘的95后传媒生,尽管胸怀大志,却只能坐冷板凳。
我害怕环境:
“严肃的重建环境让我找不到继续认真做事的动力。”
“那些话仍然刺痛我的心:对不起职场无冕之王,我们不想要女孩。”
他们要么害怕被送到前线的安全,要么害怕使用人力的成本。 媒体圈子里始终存在着对男性的特定歧视链条。 事实上,并非所有媒体机构。 而那一小群“不受欢迎”的人,早已深深刺痛了年轻传媒女学生的心。 他们害怕:我想伸手去做,他们连机会都不给我。
“如果我说我是一个媒体人,别人会不会认为我只是一个会写情感散文的人?”
还有一大批1995年以后出生的传媒专业学生,他们更害怕的是整个社会对媒体的心态,以及媒体要面对主要受众的负面强制力。 野蛮社会的无序生长、唯流量的准则、被大声喧哗所支配的尴尬,真的不会动摇传媒学生的心吗? 行业里的年轻人比任何人都更了解互联网原住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是顺应潮流还是坚持正确的道路? 事实上,他们也害怕未来不可预测的观众趋势。
“选择留在家人身边,还是选择放手出去?”

统计显示,1995年以后的毕业生中,42%选择回乡工作,58%选择外出工作。 几乎所有1995年以后出生的传媒专业学生都知道,一线城市的传媒发展与二三线城市有很大不同。 这是一道令人苦恼的多项选择题。 在利弊的判断之间,你在问自己未来的得失。
我害怕机会:
“找到一份满意的实习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更难。”
“我很高兴留下来当实习生,但最终我成了为这些掠夺者服务的廉价劳动力。”
不到真正的战场,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能力。 不仅高校在临近毕业时安排集体实习,还有不少95后传媒专业的学生选择主动“迎难而上”。 这样出生的女儿,也害怕很难找到知心朋友,也害怕很难找到合适的实习平台来实现拓展能力边界的愿景。
“我怕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感兴趣的工作。”

一位老媒体女曾对笔者说过这样的话:“生活需要基础,在大背景下,那个媒体女很难诗意地生活。” 第一次进入媒体职场,这是1995年出生的年轻媒体女性需要面对的。 是的。 现实为何如此残酷? 因为它打消了很多浪漫的幻想。 不想成为体制内利益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想把青春年华花在简单重复的机械工作上。 95后传媒生也担心在“狼无仙人掌”的情况下能否找到工作。 找不到好工作吗? 你能找到一份自己可以全身心投入、全身心热爱的工作吗?
“我心里对这个行业的薪资有一个想法,但没想到比我想象的要低。”
赶集网发布的《2018年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年95后毕业生平均期望薪资为6174元,其中9.5%的毕业生希望年薪过万元,而40%的毕业生希望年薪过万元。的毕业生希望年薪在1万元以上。 期望8000多元。 但1995年出生的毕业生平均实际工资为5429元,80%的毕业生实际工资低于8000元。 理想与现实差距很大。 在商业利益变相驱动主流思潮的今天,传媒业,尤其是传统新闻业,不再被认为是发财致富的领域。 坚持走这条路、吃这碗饭的年轻人虽然年纪还不足以养家糊口,但他们也对自己未来的经济现实感到恐惧。
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行
这就是真正的95后传媒生,他们害怕自己的困境,害怕周围的环境,害怕寻找机会的困难; 这就是成长中的95后传媒学子,他们正在逐渐探寻行业的真面目和信仰的力量。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爬上山坡,克服重重障碍,逐渐适应了标准。
最终,是有志向的学生担心自己的前途,而没有志向的学生则选择独自生活等死。 大量人力的涌入,加剧了现有的担忧。 这就是这个迂腐时代的真实写照。 媒体行业的工作门槛很低,但想要做好却太难了。 劣币追良币的局面正在逐渐发生。 想要在体系框架下顺利实现自主运营并不容易。

每个人对于恐惧都有不同的答案。 与其说95后传媒生恐惧的原因多种多样,不如说他们在克服自身恐惧的路上遇到了新的“绊脚石”。 有一些“绊脚石”他们还没有能够解决。 行业歧视、背景歧视、性别歧视、能力歧视,有太多的激励因素限制了前进。 笔者并不想就媒体职业规划给出明确的建议。 虽然每个人想要走的路不同,但每个人最终想要找到的东西也千差万别。
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其实我们等不到黎明的到来,但最终请不要失去前进的勇气。 恐惧始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未来这种情况也可能会改变。 媒体行业的下一个新趋势,仍然需要1995年以后出生的这一代人的年轻能量去探索。
一句话送给1995年以后的传媒生:有限的恐惧是有益的,但无限的恐惧比没有恐惧要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