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莹莹 通讯员 金相如
“今天去慰问院看望残疾老人,可以弥补心里的遗憾……”不久前刚刚加入京博控股集团的杜玉双说。
近日,刚入职的应届毕业生杜玉双参加了由乐安慈孝基金会与校企N1N联合举办的职场新员工“公益大讲堂”第一课融创基地。 参加完下午探访敬老院项目的志愿服务活动后,杜玉双感慨万千。 她回忆,祖父曾经是一位残疾老人励志职场讲座主题,每天只能独自坐在轮椅上。 爷爷去世时,她因学业而未能最后一次见到爷爷,成为她心中永远的遗憾……
大学期间,杜玉双担任学校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参与组织了数十次志愿者服务。 那天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她更加坚定了今后要做更多慈善事业的决心。 “公益就是帮助有需要的人,希望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参与更多的公益活动。”
“这是一个非常创新的方法”
我们为新员工举办“公益课堂”,旨在帮助新员工了解公益事业的意义和价值,领略公司仁孝文化的魅力,为新员工提供公益项目和参与平台在。

“这是一个非常创新的做法。”江苏师范大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学院副院长陈伟说。 “为新员工提供公益培训远远超出了以往职场培训的特点和范围。”
陈伟认为,这种做法有三个好处:一是让新员工充分了解公司的使命和愿景,以及公司的原则和未来的价值目标。 二是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是为企业培养员工,更是为社会培养人才。 第三,“慈善第一,职场第二”的做法可以为企业不断招募视野更广阔、胸怀更大的员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当天举行的活动上,陈伟老师为在场的240名新员工做了主题为“修身立德,融入职场”的公益讲座。 对于新员工如何更深入地参与公益活动,魏晨建议:“一是公益场景要有更多的价值,二是要有制度保障可以激励他们参与,三是新员工的个人命运而基金会的使命必须是与服务对象的命运形成一个一体化的链条,三者应该在价值链上耦合起来。”
陈伟老师的分享引发了新员工的热烈反响。 “做慈善并没有那么难,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做慈善……”听完魏晨的分享,王向君说,她曾经是学校的资助对象。 如今进入职场的她,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爱。 传下去。
从未参加过公益活动的新员工田吉良博士听完陈伟老师的讲座后也深受启发。 他认为,公益需要巧妙整合资源,用心和智慧充分投入,这样既能帮助有需要的人,又能带来经济效益。
“我喜欢这样的公益活动”
杜玉双参与的“敬老院关爱项目”是乐安慈孝基金会的品牌项目之一。 该项目旨在通过物质救助和精神陪伴,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丰富老年人的娱乐生活,传递对老年人的关爱,影响和启发更多的人尊老爱老。
除了“敬老院关爱项目”外,新员工还参与了乐安慈孝基金会的另外五个项目:农村孤儿关爱项目、慈孝慈善银行项目、“放积分”项目、京博非凡青年洗车项目和“和悦·惠慈善读书会”项目。
“乐转”服务中心主任毕腾飞向现场的新员工介绍了各个项目的发展情况:“乡村孤儿关爱”项目为县内散居的孤寡老人提供志愿服务; “慈孝慈善银行”项目就是结合服务时间,将“爱”储存起来,实现“爱”的分享与交换; “普特融入”项目走进特殊教育学校陪伴特殊儿童; “晶博青少年洗车房”项目旨在帮助智障成年人掌握更多实用技术和生存技能提供帮助; “和悦汇公益读书会”项目让一群喜欢读书的人影响更多社区居民,从书海中汲取精神滋养。 毕腾飞希望所有新员工在工作之余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公益项目参与,随时随地做慈善。

志愿服务需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在职场新人“公益课堂”第一堂课中,乐安慈孝基金会骨干志愿者范启彦、史伟民、郭明彦从各自的角度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志愿服务经历。

参加完下午的志愿服务活动后,田继亮表示:“我喜欢这样的公益活动,它不仅能传递爱、关怀和微笑,还能增强大家的社会认同感和公益意识。我始终相信,地球是圆的,这份爱最终会回到我们身边,只有付出爱,才会收到爱。”
“我很想继续参与,回到公司后,我会先了解一下团队的志愿服务项目,加入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用心、用脑、用行动践行爱的力量。 ” 王向军说道。
新员工王丽娟在学校期间,代表学校去社区看望老人,疫情期间还做志愿者服务。 参加今天的志愿服务活动后,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励志职场讲座主题,“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但一群人的力量很大。在做慈善的同时,我们还要呼吁更多的人去做,世界将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所有的努力都需要时间才能得到回报,所有的光芒都需要时间才能被感知。 与光明相融,新时代公益事业的发展是同舟共济,也是众生力量的凝聚与发散。 同时,“让更多的人获得幸福”。 ——做公益的魅力就在于,每一个举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感动着社会,创造着新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