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在赌博,主人在玩庄家
畅销书作家马歇尔·戈德史密斯也是美国管理学会(IMS)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
有一次,他谈论高尔夫领域的顶级球员。
顶尖高手自然是一招制胜,总是高明的。 这是我们普通人的想法。
马歇尔说不。
面对四杆洞,第一杆将球打到球道上,第二杆将球击到洞附近;
第三杆击出“小鸟”,或者两杆推杆击出“标准杆”。
然后走到下一个球梯,重复前面的过程。
简单、平淡,甚至有些单调、死板。
然而职场爆冷笑话,如果这个过程能够成功复制到打完18洞,通常个人最好纪录,甚至球场最好纪录都已经被打破了!
因此,高尔夫专家认为:
它不需要令人兴奋,不需要是制胜之举,平庸的游戏就是伟大的游戏。
我之所以为这段话鼓掌,是因为我记得前两天世界杯结束后,我的朋友圈里有人在抱怨。
他是我认识的世界杯期间赌足球最疯狂的人。
他每次都下注,赌墨西哥爆冷战胜德国,也赌克罗地亚半决赛淘汰英格兰;
我什至猜到了比利时3:2逆转日本的比分,但大多数时候,我的希望落空了。
最终结算时,我还是损失了几十万元。
我真的很想告诉他:
▶你赌得惊心动魄,庄家步步抢仓。
▶你总是想着一夜暴富,直到你赔光钱,庄家才平庸地成功。
▶你把命运交给运气,专家把你的利润交给概率。
太阳底下并无新事。
02
成功无法复制
但成功的根本逻辑可以
我在招聘的时候,非常关心候选人有多少成功的项目运营。
如果对方有其他行业的经验,我也想知道他是如何在其他行业取得成功的。
想必每个有经验的面试官都会这样做。
因为我们都相信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但成功的底层逻辑却是共通的。
据我观察,大师的底层逻辑包括以下三个。 一般人都能学会基础,但能达到终极境界的人却很少。
所以,成功的人总是稀缺的。
1. 聚焦
2017年,美国电视网HBO推出了关于股神巴菲特的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
这是巴苏亲自参演的第一部电影。
影片中,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玩了一个游戏。 他们根本没有交流,然后各自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人生中最有帮助的一句话。
答案是一样的:专注。
我们平常所说的专注,其实有两层含义:
▶一是时间
▶一是参与度
集中注意力需要时间。 只有花大量时间反复练习同一个动作,才能使动作成为肌肉记忆,成为身体本能。
最微小的细节,闪电和燧石,都是可以辨别出大师的地方。
所以专注的核心不仅在于你有多专注地做某件事,还在于你有多大决心对其他不那么重要的事情说“不”,为你的专注腾出时间。
抖音2小时,王者2小时,微博贴吧、知乎哔哩哔哩各1小时。
一天结束时所剩的时间不多了,你可能不会再有“集中注意力”的想法了。
否则,这个世界就会充满越来越多的社交媒体、游戏和娱乐。
那些没有自制力的人受到的惩罚越来越严厉。
我们来谈谈订婚。
在这一点上,所谓的“一万小时法则”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幸存者偏差”。
同样是坐在小隔间里的8个小时,你可能会看新闻,逛淘宝,或者写一个项目计划,这可能会占用一整个下午;
这种投入程度远远低于那些埋头工作,抬头才发现夜幕降临的人。
许多专家精通多个领域,因为他们总是专注,而大多数其他专家则倾向于涉猎多个领域,因为他们总是浪费时间。
2. 节奏
现代人经常谈论“效率”这个词,但很少提到“速度”这个词。 提起的话,都是感慨,“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
但他们在忙什么呢?
对于兼职工人来说,为了增加工资,他们在不熟悉的行业之前跳槽到另一个行业。
作为一个创业者,公司才关了几天,就从一个赛道转到了另一个赛道。
即使是那些减肥的人也从一种流行的减肥方法转向了另一种。
结果当然是不可能成功了。
在所有节奏控制大师中,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
他写小说的时候,每天凌晨四点就起床,吃完早饭就开始写,早上十点写完,写了五六个小时。
他要求自己每天写10页,每页400字。 不管我有多大的灵感,一写到10页我就会停下来,不写完我就不会起身。 我必须写完 10 页。
这不是写小说,这只是跑马拉松。
你发现“效率”这个词充满了焦虑。
似乎一段时间不做某事,就会被抛在后面,被淘汰,被“同侪抛弃”。
人在焦虑的时候,判断大多是错误的,付出的努力往往是徒劳的,甚至会适得其反。
至于“节奏”二字,你感受一下,里面有一种非常自信的节奏。
它把事情看成做菜,加水,切料,入锅,焯水,焖,提锅,上盘。 慢了就快点,快了就停下来,注意拿捏得恰到好处。
就像世界杯上踢足球一样职场爆冷笑话,控制局势的不是前锋,也不是后卫,而是中场的核心球员。
组织队伍时而进攻,时而防守,时而加速,或暂时放慢速度。
因此,我们称赞后卫是防守的中流砥柱,称赞前锋是进攻杀手。 然而,只有能够控制局势的球员才被赞誉为“中场大师”。
在职场、人生的舞台上,高手总是掌控节奏,成为自己的“主人”,因为他们明白,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靠一时兴起的反复冲刺。
3. 信仰
“信仰”是一个经常被误解的词。
上面提到的“焦点”和“节奏”你可能在很多地方都见过。
不过,当你下次需要集中精力、控制节奏的时候,就没啥用了。
想都不用想,我就会像以前一样继续消耗自己,或者继续犯错误。
为什么一个常人即使懂得了所谓成功的“心法”,却还是运用不了呢?
正如巴菲特谈及他的投资经历时所说:
很简单,你只需要以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购买一家好公司的股票,然后等待它上涨即可。
简单的? 简单的。
能做到吗? 99%的人都做不到。 因为他们没有“信仰”。
什么是信仰?
就是无论发生什么,永远相信自己的方法是有效的。
每个炒股的人都明白,如果你“看好”一只股票,然后买进离开,它就会一次又一次地下跌,然后一次又一次地下跌,你会越来越怀疑自己的判断。 ,最终你会精神崩溃,含泪离开市场。 。
如果你买了以后赚了一点钱,你就会不断地问自己:会跌吗? 万一出了怎么办,然后赶紧卖掉。
从长远来看,他们输的都比赢的多。
不光是炒股,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因为你没有“信仰”,总想一夜暴富,但同时,也常常半途而废。
信仰听起来很神秘,对吧? 看来你只需要相信它,是吗?
并不真地。
“信仰”的培养,要求你必须用“专注”和“节奏”,才能成功、尝到甜头。
而且,你取得的成绩越好,在越多的领域取得成功,你就会越有信心。 当进入陌生的领域时,会更容易有意识甚至潜意识地“集中注意力”和控制“节奏”。
随后的成功将重新坚定你的信念。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发现大师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后很快就上手,而且他们带着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
让他在失败后敢于站起来,再站起来,再失败,再站起来,直到最后一看,他居然成功了。
03
观念创造行为
或者行为塑造概念?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那么多关于个人成长的真理吗?
不多,只有几个。
只是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大师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而已。
每个人都知道这些原则,并且您甚至已经阅读并学习了其中的大部分。 不过,这和你能不能成功是不一样的。
有时你可能会觉得这是观念或认知的问题。 有时,你可能会发现,即使你明白了那么多道理,你仍然无法过上好日子。
是观念塑造行为,还是行为塑造观念?
我的回答是:两者都有,也没有。
当然,想法会创造行为,但行动的结果会反馈,强化你的想法,质疑它甚至颠覆它。
在这两者之间,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思考。
只有真正有价值的思考,才能在认知和行为之间建立“信任感”,也就是刚才提到的“信仰”。
而“专注”的信念和掌握“节奏”一定会给你在一个又一个领域带来成长甚至成功。
而这才是真正的大师所追求的。 那些所谓的不起眼的胜利,只是最后的表现。
作者:葛先生,职场老手,80后,笑料多多,实用信息精辟,鸡汤有思想。 你想尝试一下吗?
职场上,大家都很忙碌。 没有公司会为闲散的人提供服务。 工作速度比别人慢的人,不会受到领导的青睐。 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流利表达、高效行动,才能摆脱职场误区。 努力不会白费。
8月24日(星期五),我们在福州市正好有这样的课程。 《职场思维——思考、表达、行动的高效指南》教普通职场人如何快速晋升。 对于领导者和员工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提供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