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发朋友圈真是越来越难了。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一时兴起,你想发个朋友圈,记录一下你的生活。 经过很长时间的仔细考虑和编辑,你卡在了分组上。
客户服务和销售随意添加? 你必须屏蔽它,暴露你的隐私太不安全;
我不想让老板知道我出去玩了,尴尬得连同事都要拉黑我……
点击了半天,你发现由于你的懒惰,大量的人根本没有分组,你也不太知道如何确定与他们的关系。
如果你已经挣扎了很长时间,你不妨停止发帖。
虽然这些人是“朋友”,但你们互动不多。 他或她只是你朋友圈信息流的一部分,你甚至选择了“看不到他们的朋友圈”。
他们就是存在于每个人朋友圈里的僵尸朋友。
偶尔,你会有强迫症,想要清理好友列表,但最终你却不会这么做。
这样的僵尸朋友可以说是“无效”朋友:你既不能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不能与他们共度时光。 那么,为什么不能删除呢?
为什么要和僵尸做朋友?
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懒惰。
即使是患有强迫症的人也会在打开他们的朋友列表时感到害怕,因为他们的朋友列表很容易达到数千人。
要删除好友,您需要先点击他们的头像,浏览他们的朋友圈职场强迫症,然后点击他们的聊天记录职场强迫症,确认与他们不再有关系,然后将其删除。 一个朋友还好,但几百个朋友就带来了可怕的工作量。
更何况,如果你不太了解它们,不确定是否要删除,那就更麻烦了。 你会下意识地想到一系列问题:他是谁? 我是怎么添加的呢? 我们有过哪些互动? 关系是亲近还是疏远? 以后我们还会再和他打交道吗? 如果他发现我删除了他,他会怎么看我? 他对我的看法会让我感到不舒服吗? ……
一个简单的“是否删除好友”的决定,背后却隐藏着如此多的问题。
研究表明,经过如此复杂且长期的重复决策,我们的大脑会变得像被举起的肌肉一样疲惫不堪。 我们会表现得更加冲动,感到麻木和被动,懒得说话。 这就是俗称的“心脏疲劳”。 这就是决策疲劳现象[1]。


清理朋友圈相当于半夜给自己加班,但比自己加班/unsplash还要累
既然清理朋友圈这么累,那还不如凑合着,维持现状。
也有很多人对待僵尸好友的策略是:人不删我,我就不删人。 这与“除非别人攻击我,我不会攻击别人”非常相似。 它最初是用来应对军事攻击的。 为什么它会成为好友管理的规则?
这是因为虽然对方不会知道你什么时候删除了好友,但却会造成潜在的攻击。
一项研究调查了Facebook用户在好友被删除时的心理状态,发现删除好友会让人陷入沉思:“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我对他们不再有价值了吗?” “……
这些沉思会引发失落、沮丧、敌意等负面情绪[2],而且双方原本的关系越密切,这些情绪就会越强烈。
当没有仇恨和怨恨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成为主动攻击的人。
另外,很多人觉得朋友圈虽然很复杂,但是如果以后有什么用呢?
这来自社交媒体使用的常见心理:害怕错过[3]。 意思是人们总是担心会丢失或丢失某些东西,因此会因为焦虑而强迫性地关注大量的信息。


APP右上方的红点和信息弹窗可能会让人着急,总怕错过一些信息/pixabay
由于害怕错过,很多人都会遭遇“数据囤积”[4]:复杂的朋友圈就像你扩大的最爱。 不管用不用,先收藏起来吧。
前合伙人? 不能删除,以防万一TA发来一些行业信息。
销售客服? 您也不能删除它,以免错过任何折扣。
你从未见过的校友? 留着吧,校友也是朋友,以防万一以后需要向他求助。
这样一来,我们的朋友圈就变得越来越臃肿,更像是一个公开的展示舞台,而不是一个私人圈子。
僵尸朋友,我需要他们吗?
我们真的需要或者真的能够“应付”这么大的朋友圈吗?
20世纪90年代,牛津大学心理学家邓巴提出了人类社会所能维持的最大人数,即著名的“邓巴数”:150人[5]。
邓巴分析了灵长类群落的数量与其大脑皮层的关系,认为群落的规模主要受灵长类大脑新皮层处理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处理社会关系信息的能力的限制。
由此,他得出结论,人脑最多只能处理150人左右的关系。 在这样的一个群体中,每个人都互相认识,也了解彼此的关系。


在当前的网络高速公路上,我们已连接到超过 150 人/unsplash
那么在当今的网络社交圈中,这个理论还适用吗? 答案是肯定的。 多项研究表明,尽管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可能拥有数千名朋友,但他们只与其中约 150 名朋友进行互动 [6]。
仔细想想,我们每天聊天的朋友,其实就是那几个来来去去的人。 如果普通农民工每天与很多人交往,他们根本没有时间。
有些博主确实可以和粉丝近距离互动,但那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 如果粉丝数量增加,他们将无法回复。
根据邓巴的关系圈,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朋友,真正给予我们关爱和支持的人只有5人左右,能够感同身受的人只有15人左右[7]。 而当朋友的数量远远超过150个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与我们的关系只能称为“弱联系”。


Dunbar 的关系圈图:核心社交圈不超过 150 人/Dunbar,RIM (2016)。 在线社交媒体是否能够突破线下社交网络规模的限制? 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3(1)),150292-150292。
换句话说,人类的大脑并不是为了支持我们认识这么多朋友并与他们交流而设计的。 尽管近20年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但人类的大脑仍然处于原始人的形态。 它可以添加数千个好友,但无法处理数千个好友的信息。
另外,研究表明,人们的实际朋友数量确实很少。
2016年的一项研究分析了300万手机用户的通话信息,结果显示,一个人的社交圈人数在25岁时达到顶峰,不足20人[8],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


朋友数量随年龄变化的图表:25 岁时达到顶峰,少于 20 人/Luong, G.、Charles, ST 和 Fingerman, KL (2011)。 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好:整个成年期的社会关系。 社会和个人关系杂志,28(1), 9-23。
回想我们的学生时代,我们很容易交到朋友,分享兴趣和经历创造了纯粹的关系。
从此,我们要接受升学、进入职场、跳槽……到了25岁,一些老朋友会因为地理位置、价值观等因素渐行渐远,而新朋友则会走进我们的生活。
朋友来了又走,但总数保持不变。
与此同时,人生的第三年在面前招手,很多人开始寻求生活和心灵的稳定,更看重朋友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所以,我们会更加仔细地考虑,谁才是生命中更珍贵的人。 我们努力维持与这些朋友的关系,而不是到处结交新朋友。
仔细想想,你真正的朋友只有20个,但你的朋友圈里却有几千个朋友。 数量级相差数百倍。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新朋友的积累,这种差异很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大。
这让我们思考:既然我们的好友实在是太少了,又需要他们,那么我们能不能把僵尸好友全部删除呢?
僵尸朋友,先保留,不要删除
在回答“删不删”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会痴迷于这个问题。
强迫症会简单粗暴地说:“好友列表太乱了,看着不舒服”。
而且很多人都觉得僵尸好友的存在影响了他们在朋友圈中如何展现真实的自己。
当你的朋友圈里都是好朋友的时候,你想发什么就发什么。 但一旦你有很多朋友,你就会开始犹豫。
我想发表一些个人观点,但又怕被不熟悉的人批评; 我想分享我出去的经历,但又怕老板和同事觉得我工作少; 深夜想发情绪,但又怕被父母亲戚误会。
对好友进行分组是一种解决方案,但随着好友越来越多,群组中“漏网之鱼”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 更新群组的工作量不亚于删除僵尸好友。
一项针对 Facebook 用户的研究表明,选择展现真实自我的人比那些只展现完美自我形象的人更能感受到朋友的支持和鼓励,因此感到更快乐。
有趣的是,朋友数量和感知的社会支持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 当朋友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就会减少[9]。


当Facebook好友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感知到的社交支持实际上会减少。
其实,从名字上就很容易看出人们对“僵尸朋友”的负面看法。
僵尸朋友意味着薄弱的联系、肤浅的关系,甚至是虚假的友谊。
人性崇尚亲密、真诚的关系,而僵尸朋友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基于“以后还有用吗?”这种有些功利的心态。
另外,在过去,人们是互相交流的。 邻居们每天见面都会微笑着打招呼,远方的亲戚可以写信,而在现代,他们可以打电话。 媒体一直是人们沟通、促进人际关系的亲密与和谐的工具。
然而,现代媒体催生的“僵尸朋友”现象,让大多数关系变得肤浅,沦为“喜欢的人的朋友”甚至只是“朋友圈里看的朋友”,缺乏精神上的共鸣和交流。
浏览朋友圈,你会发现:这个人很陌生,点赞太唐突; 那人看上去很面熟,但之前从未和他聊过,所以不方便评论。 他们的存在似乎不断提醒你,表面友谊的背后是距离和冷漠。


朋友圈看上去很热闹,但其中知心好友不多/unsplash
我们面对万千朋友,心里却充满了孤独。
所以,正在“删不删”问题中挣扎的同学们,一定对人际关系之间最真诚、最纯粹的互动有着美好的向往。 我们希望把朋友圈保密,希望看到的更新来自真正关心的朋友,也希望我们能真正做自己。
人们会抱怨社交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便利,但也限制了真诚。
然而,我们真的需要担心“删不删”吗?
反过来想想,即使我们有很多丧尸朋友,但我们似乎也没有失去什么。 150人的限制在原始社会和现代社会中都存在,这也说明了我们可以拥有的关系的稳定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还有大约5个最亲爱的人,我们仍然与大约15个人进行精神交流,而这一切都不会因为额外的僵尸朋友而被削弱。


三五个亲密的朋友,稳定的关系不会被复杂的社交网络/unsplash削弱
相反,僵尸朋友,或者说“弱关系”才是我们多余的。 人们可以以低成本建立大量的弱联系,这在过去的熟人社会中是难以想象的。
弱关系有什么好处?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在1970年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弱联系理论[10]。 他采访了282名专家、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调查他们对求职过程的影响。 对于帮助他人及其人际关系很重要。
结果,只有16%的人表示对方是自己的熟人,而其他人只是偶尔见到自己的职业要人,甚至一年一次都没有。
这说明我们的职场贵人很可能隐藏在弱关系之中。
他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弱联系虽然并不强,但可以低成本、高效地传递大量信息,使得与几乎陌生人的合作成为可能。
我有一个朋友,特别喜欢在朋友圈里寻求帮助。
“朋友圈里谁出了新防晒霜?我想买,去了海边,没时间在网上买。”
“请分享路歌,让我看看你们的双手!”
他每次发这样的帖子,立刻就有很多不远不近的朋友想要分享。 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开始聊天。 小众旅游目的地、书籍视频推荐……聊够了,他也会整理资料给大家看。
在朋友圈寻求帮助,人越多,越有可能得到帮助; 向相距不远或不近的朋友寻求帮助,也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原本只生活在照片中的人突然变得更加生动。 活过来; 仅仅分享一些电影音乐也可以帮助大家发现相同的兴趣。


基于弱关系的在线社交网络可以帮助我们拓宽社交网络并降低社交成本/pexels
换句话说,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人们交僵尸朋友是有坚实基础的,因为“以防万一有用”。
只要我们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维持我们真正看重的亲密关系,把“僵尸朋友”视为现代社交媒体的额外红利,坦然对待,我们就不用担心失去朋友。我们重视的关系。
话虽如此,微信好友上限是5000人。 与其担心是否要删除好友,或许你更应该担心的是自己已经快用完的手机容量,以及几年没有清理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