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减免超43亿元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
我市坚决扛起抓实体稳增长责任安徽凤台电厂,开展“优环境、稳经济”等活动,“为企服务”平台解决各类问题1.6万件,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43亿元,新增“四上”企业329家、市场主体4.1万户。积极向上争取,获得中央预算内和省级补助资金14.1亿元,争取地方政府债券80.1亿元,10个项目获得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市本级均衡性转移支付增量居全省第2位。
二产扩量提质增效成果丰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设立24亿元产业投促基金和1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金,开工建设标准化厂房336万平方米。坤泰集成式混合动力双电机等210个项目开工建设,睿欣产业园等238个项目加快推进,陕汽新能源重卡等73个项目建成投产。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19家、高新技术企业6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筑牢能源产业基本盘。强化能源保供,生产原煤5860万吨,发电700亿千瓦时。编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发展规划,谋划风光火储氢等重大项目106个、总投资1200亿元。潘集电厂一期竣工投产。丁集矿采煤沉陷区光伏电站、华润凤台风电场等项目加快推进,新能源装机规模达194.8万千瓦。
三产“锻长补短”扎实推进。积极开展“皖美消费 乐享淮南”等系列活动,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21家、限上商贸单位120家。田家庵区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服务业综合创新试点区。
总投资1190亿元重点项目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发展是第一要务,项目是重要支撑。我市牢牢牵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坚定不移把项目为王、项目为大、项目为先作为第一工作抓手,统筹抓好各类项目的谋划、招引和建设,以项目建设“加速跑”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建立六大新兴产业招商专班及重点招商项目月调度推进机制,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80个、总投资1190亿元,其中10-50亿元项目16个、50-100亿元项目5个、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总投资260亿元的航天锂电池、总投资106亿元的国晟异质结双碳产业园),实现了多年来百亿级重大工业项目“零”的突破。
抢抓政策“窗口期”,建立重大项目周调度等机制,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开工率、竣工率分别提升至全省第6位、第5位。特别是潘集电厂二期、平圩电厂四期、中煤新集毛集电厂3个支撑性电源项目从启动申报到获得核准仅用3个月时间。我市第一条自主投资建设的高速公路(S16合周高速淮南段)比原计划提前4个月开工。总投资68亿元的中环中清光伏装备制造项目从开工到一期投产仅用100天,拼出了淮南项目建设的“新速度”。
投入21.6亿元助力农业农村实现新发展
我市坚持抓巩固促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进,财政投入涉农资金21.6亿元。“两强一增”行动深入实施,粮食总产321.3万吨,实现“十九连丰”,科技特派员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91%,新增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26个。凤台县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稳步推进安徽凤台电厂,寿县获评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板桥镇清真村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乡村建设行动有力有效,改造农村危房372户、农厕1.12万户,建成“四好农村路”511公里,8.3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28个,八公山区林场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正峡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等10个重点水利项目加快推进,水利工程质量考核全省第2,西淝河泵站获全国水利优质工程最高奖(大禹奖)。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乡村规划专委会首届年会在淮成功举办。农村改革持续深化,组建安徽农管家农业科技服务公司,成立全国首家农业大托管人才智库,全程托管面积超180万亩,全年带动10万农户户均增收2600元,“全国托管看安徽、安徽托管看淮南”的改革品牌更加响亮。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