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早期属徐、阳二州(淮北为徐,淮南为阳)。
凤台县行政大楼
西周时属青阳、扬州二州(青州、扬州以淮河为界)。
春秋时期为周莱国,后为楚国所灭,成为楚国都城。 周建王二年(公元前584年)八月秋,吴入国。 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楚然旦来到城中。 周景王十六年(前529年),吴灭周莱,季札封鄢陵都督,辖周莱城,故名兖州莱。 周景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十一月冬,吴将蔡昭侯从河南新蔡迁至州,改国号下蔡。 历经赵侯、成侯、元侯、后齐五个朝代,历时47年。
战国时期,蔡侯齐四年(公元前446年)安徽凤台县政府网,楚惠王灭蔡,蔡侯齐死,夏蔡仍属楚国。
秦朝灭楚后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 下蔡县划归泗水县、九江县管辖。 西楚时期,项羽立英布为九江王,夏蔡属九江国。
西汉时期,汉初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立淮南国,灭淮南国。 元寿元年(公元前122年)废淮南,置九江郡,下蔡县属沛县。
东汉时,均属九江郡。
三国时期属魏国淮南郡。
金初,夏蔡属淮南郡。 金朝末年,南北分裂,战乱频繁。 县界来来去去随意,县内设置了许多城池和驻军,驻扎军队。 南北朝时期,夏蔡属北魏。 太和十九年(495年)置夏蔡县。

丰台城区
隋朝开皇初废下蔡县,仍划归淮南路管辖。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置沃州为郡。 武德八年废州,仍为下蔡县,属颍州(今富阳)。
五朝十国时,夏蔡属颍州(今阜阳),南唐、后周沿袭。 显德四年(957年)三月,周世宗攻克寿州(今寿县)。 世宗见难以攻克,遂渐迁寿州至下蔡,贬为守州,复其军队为中正军。 原寿州为寿春县(今寿县)。
宋代,下蔡为北宋寿州,属淮南西路。 政和六年(1116年),升寿州为郡,置寿春郡。 南宋、金朝以淮河为界,下蔡为金的寿州,寿春为宋的寿州,故有“南北寿州”。
元代,下蔡县属安丰路。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废寿春县、安丰县、下蔡县,并入寿州。 下蔡镇设立检查科。
清代寿州属凤阳府。 雍正十年(1732年),两江总督殷继善上表青岩批准,在寿州北置县。 增置县令、典使,分疆土。 因县北有凤凰山,故名凤台县。 雍正十一年正式分置,与寿州同城管辖(县衙位于今寿县东北角)。 同治四年(1865年)冬,迁县至下蔡,隶属凤阳府管辖。
民国初,废府,县直属安徽省管辖。 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属怀四道(道印驻凤阳)。 民国十七年(1928年)8月,废道,划归安徽路直辖。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隶属寿县专员公署。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隶属阜阳专员公署。 抗战胜利后安徽凤台县政府网,隶属淮南专员公署。
1949年1月12日,凤台县解放,划归阜阳专员公署。
1977年1月20日划归淮南市管辖。
1999年11月,毛集成立县级“淮南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成为淮南市直接管理。

2006年,撤销夏集乡,设立夏集镇。
2010年,撤销焦港乡,设立焦港湖镇。
2013年10月1日,凤台县李冲回族乡改制,城关镇辖路塘、西魏、怀丰、胜利、盖吉、定陶、山召、下湾、淮滨、黑龙江以南淮河。 龙潭(即丰台经济开发区)10个社区正式划归淮南市八公山区管辖(省政府于2013年12月31日批准上述调整)。
2013年末,凤台县面积894平方公里,人口64.2万人。 辖8个镇、8个乡、1个经济开发区、36个社区、213个行政村(含经济开发区、李冲回族乡数据)。毛集实验区面积201平方公里,人口12.93万人。 辖毛集镇、下集镇、焦港湖镇,5个社区,38个行政村。
2014年12月26日,正式撤销丁集乡,设立丁集镇。 2015年7月1日,丰台经济开发区李冲回族乡及八公山管理社区正式划归丰台县管辖(淮[2015]66号)。
2015年10月9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凤台县刘集乡,设立刘集镇。 镇政府仍驻刘集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