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良吉
来源|张良吉(ID:zhang_liangj)
编辑| 吴旋
前几天我在公众号上发布了一个征集活动:
你遇到过哪些职场PUA?
在收到数百个读者的回复后,我仍然可以看到许多常见问题。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以及我们如何应对职场中的PUA。
可能还有朋友不明白职场PUA是什么,我简单解释一下。
PUA,全称是Pick-up Artist,是起源于美国的“把妹艺术”。 它原本是一套用于男女之间交流的方法。 后来这东西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变成了洗脑、欺骗、威胁、心理暗示等一系列精神控制手段,欺骗异性的感情和金钱,甚至控制对方的生活。
近日轰动一时的北大女学生包丽自杀事件就是由PUA引起的。 包丽长期受到男友的精神折磨,最终导致她崩溃自杀。 网上类似事件还有很多。 你可以去百度查一下。
职场PUA是爱情PUA的延伸。 多发生在上级和下级之间。 它还利用一系列精神控制手段,让下属迷失自我,最终服从上级的命令。
我曾经看到一份针对职场白领的心理调查显示,中国有64%的上班族遭遇过职场PUA。 日前,公众号“人物”也发表了一篇描述各种职场PUA套路的文章。
我的上一篇专题集发出来后,后台收到了各种PUA故事,其中有一些让我心惊胆战。
可以说,职场中PUA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那么职场PUA有哪些套路呢?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接下来我将结合实际案例为大家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的文章很长,但是如果你耐心阅读,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来看看职场中PUA的常见套路。 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我来一一说一下:
通过否认进行精神压抑:
“你太坏了,什么都做不好”
这是最常见的职场 PUA 惯例。 我收到的 70% 以上的案例都是如此。
这个套路的核心就是不断否定下属的工作能力,从而摧毁下属的自信心,使他们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任由领导摆布。
例如,读者A表示,他的老板在与他沟通工作问题时总是对他进行尖酸刻薄的讽刺。 A的老板在请示的时候也是极其讽刺的。 每周例会的最后一项总是骂他:
“你是垃圾,你是头蠢猪,你一无是处,你是个笑话,你什么都做不了,你的生命就是浪费。”
渐渐地,A在这样的言语暴力下全身变得紧张,每天见到领导就浑身发抖。 老板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没有任何怨言。 即使A后来做得很好,也不会得到领导的认可。 反而会继续打压他,让他觉得“这是他应该做的”。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很多人在工作中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上级的批评和教育,但与职场PUA不同的是,正常的批评和教育是非常具体的。
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是什么导致了失败,接下来如何改正,这些问题都有答案。 而这些答案可以通过批评和教育的过程让下属逐渐理解,从而采取行动。
而职场PUA是非常模糊的。
其精神压抑以情感为主,对具体行动没有理性指导。 我们来看下面的句子:
“你有什么用?这事你都做不好。”
“你所做的事情根本没有任何价值,我怎么可能招揽你呢?”
“客户向我抱怨你,说你太笨了,想让我取代你。”
以上这句话在我收到的案例中经常出现。 他们都是在发泄情绪而不是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询问具体细节,我们要么被欺骗,要么被迷惑,要么会受到更严厉的言语攻击,告诉你这是你自己的问题,你想不通。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听者的人生信念一点一点被摧毁,成为一个无法思考和判断的“工具人”。
有很多人在学校或以前的公司表现得很好。 但当他们来到新公司后,却遭遇了无情的否认和打压。 最终,他们的精神状态和个人能力直线下降,有的甚至发展为抑郁症。
长期处于这种精神压抑之下,谁都无法正常工作。 他们只能屈服于上级,从而被操纵。 越是这样,就越不可能出成绩,越不出成绩,就越会继续被打压,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灌输虚幻的希望:
“你还年轻,别想那么多”
这是PUA在职场的第二个常见套路:通过不断的“望梅止渴”,给下属灌输希望,最终达到操控的目的。
例如,读者B向我讲述了他的经历:
B大四时到一家知名金融公司实习。 实习期间,他任劳任怨,加班加点。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B终于得到了成为全日制毕业生的承诺。 但到了转正的时候,老板告诉他关于职场的女上司帮小职员的电视剧,公司政策变了,要两个月后去办理转正手续。
于是B又努力工作了2个月。 当他第二次应聘全职工作时,领导故技重施,告诉他要到明年才能转为全职员工。
这时,B留意起来,开始在外面投简历。
没想到,他的老板发现了这件事,开始为B犯各种错误。如果公司很看好你的发展,就不要跳槽。 如果你成为正式员工,它会给你加薪。 公司有很多大项目,会邀请你参加等等。嘴上说得很多,但没有行动。
就这么拖了6个月。
B给领导当了半年廉价劳动力,实习生工资几百块钱。 当他终于回过神来的时候,老板让他认清形势,年轻的时候不要想太多。 你有缺点,能找到工作就足够了。
领导最后还威胁他:
“我知道你面试的公司,我打电话给他们老板让你走就可以了!”
那么B只能继续被牵着鼻子走。
作为一个局外人,写到这里我感到很愤怒。 但身在其中的B却如着了魔一般,依然相信着领导的美好诺言。
这个套路并不高明,但却很有效。 原因是B被追究责任。
他在这家公司实习了半年多,错过了外面其他公司的招聘机会,这实际上造成了沉没成本。 如果你现在离职,你会需要很多时间去寻找另一份工作,而且你找到的工作可能会比现在的工作更糟糕。
其次,这个领导一直告诉他,以后会重用他,但他始终没有得到他想要的。 这就像“驴子眼前挂着胡萝卜”。 如果你继续抱着希望吊死他,此时如果放弃,就等于增加了他的沉没成本。
最后,老板威胁B,说“一个电话就能让他不上课”。 这是胡萝卜加大棒,善良与权力的结合。 但仔细想想,这种说法是非常不现实的。
B去面试的公司和现在的完全不一样。 目前实习的是一家金融公司,另一家是互联网游戏公司。
且不说这个领导是否真的能决定其他企业的入场情况。 “一个电话就可以让你无法上课。” 这种霸道总裁的语气只能用来欺骗新人。
创建以下崇拜者:
“你很幸运能为我工作!”
前两个套路比较常见,但是级别不高。 下一个比较少见,但却是真正的降维攻击。 我称之为“内在造神运动”。
比如读者C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进入这家公司的机会是在一次行业活动中,听到一位领导在台上的演讲后,立刻印象深刻。

用C的话说,这位领导无论是外表、举止还是言谈举止都像是一位高层精英。 如果你能在他手下工作,你一定能学到很多东西。
机会来了就来了。 经过一番努力,C终于通过朋友和猎头的打探进入了公司,并被分配到领导手下工作。 一切都像做梦一样不真实,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一定会有成果。
然而,现实并不那么美好。
第一天上班,C就被老板叫到办公室,接受了一个小时的洗脑教育。
领导介绍,他毕业于常春藤名校,在硅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 回国后担任多家知名公司董事。 他甚至告诉C他住在哪个富人区,喜欢买什么奢侈品。
最后总结就是,这个领导有钱有才华。 C能在他手下工作,是前世的福分,一定要珍惜。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很熟悉?
这和恋爱中的渣男PUA努力塑造自己高富帅的形象如出一辙。
C和部门里的其他同事一样,被领导的魅力所吸引,大家内心都崇拜他如神。 在日常工作中,领导的话就是圣旨、精神纲领,不允许质疑。 就连领导说过的“金句”也会贴在会议室的墙上。
在一次会议上,C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领导顿时脸色大变,骂C无知。 他还发动其他人攻击C,批评她故意挑战领导,不以大局为重。
在日常工作中,任何敢于质疑领导权威的人都会受到疏远甚至孤立。 重要的工作不再找上门来,同事对你窃窃私语并刻意回避你,整个气氛变得无比压抑。
这种内在的造神运动将正常的工作环境变成了邪教般的环境。
领袖(领导者)压制一切异议,不允许任何反驳,并以教训和威胁作为补充。 这就巧妙地剥夺了信徒(员工)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确立了“我必胜”的唯一法则,达到精神控制的目的。 。
这种在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恐怖手段,在职场中再次被“发扬光大”,成为职场高级PUA玩家手中的秘密武器。
混淆是非、当众羞辱:
“都是你的错”
日剧《半泽直树》中有一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
刚入职银行的职员半泽直树,被骗卷入一桩5亿日元的贷款诈骗案。 老板的各种幕后运作,试图将责任推到新人半泽直树身上。 在剧中,银行高管小和田说了这样的话:
“下级的功劳是上级的功劳,上级的过错是下级的责任”。
这句话道出了职场人人都熟知的潜规则。
在我收到的职场 PUA 案例中,很多人都把责任归咎于他们的老板。 这不是他自己的错,而是他被上级强迫用作炮灰。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老板会不断告诉你,这是你的责任,不许你找借口,甚至可能当众羞辱你。
就像电视剧里一样,这样的老板在需要你的时候对你很好,但是当不再需要你或者出现危机的时候就可以随时牺牲他的下属。 而且他会口口声声说,这就是职场生存法则。
职场上没有这样的生存法则,这就是PUA。
读者D告诉我这样的经历:
有一次,D公司运营的一个项目中途出现问题,D公司按照领导指示采取了相应措施,但无法挽回损失。 于是领导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D身上,在董事长面前埋怨,并公开骂D是“笨猪”、“傻X”、“做事前不要三思而后行”、“公司损失了10个”。百万,所有的钱都需要”。 你负起责任吧!”
在如此大的压力下,D很快精神崩溃,当天回家途中险些跳桥自杀。 后来,在女友和路人的劝说下,他才回来。
这件事显然不是D的责任,但他的领导却颠倒黑白,强行推卸责任。 作为下属,D无法向董事长报告真实情况关于职场的女上司帮小职员的电视剧,领导的公开羞辱摧毁了D的尊严。 这一系列的动荡操作彻底击溃了D的理智,最终让他无法清晰思考。
使用这种方法的人往往故意忽视和掩盖理性事实,转而用情绪化的言语和行动不断攻击受害者的心理防线。 同时,他利用自己的高级领导地位,强行歪曲现实,迫使对方接受他的观点。
此招对于心理素质较弱的人尤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