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3日报道,“以前我以为医疗保险和社保只有城镇居民才能享受,没想到作为残疾人,我不仅找到了工作,还享受了医疗保险和社保。”真的感觉就像在天堂一样。” 我们见到王玲玲时,她正在办公室飞快地操作着电脑。 由于身体残疾,她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在家靠打零工、织草帽谋生。 现在,她已成为市里仁俊工艺品厂的一名工人。 像王玲玲一样,通过镇劳动和社会保障办公室找到工作的残疾人还有20余人。
石桥头镇是温岭市创业富民、促进就业试点镇。 今年以来,石桥头镇以创建充分就业小镇为目标,正式启动“创业富民促就业”城乡统筹就业试点。 通过加强早期干预,落实重点帮扶,促进培训与就业联动,取得明显成效。
就业信息内部和外部参考
“现招聘仓库管理员2名,女性,初中以上学历。现招聘销售人员3名,女性,初中以上学历……”台州联盛塑料薄膜有限公司王伟红., Ltd.本月正在认真注册公司。 出于就业需要,除了本职工作之外,王伟红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石桥头镇的一名企业劳动保障员。 石桥头镇像王卫红这样的企业劳动保障人员共有28人,主要集中在该镇。 大小企业须于每月月底认真了解企业用工情况,将用工需求反馈至镇劳动和社会保障办公室,由镇劳动和社会保障办公室统一印制《石桥头镇企业用工需求登记表》,发放每个村庄的劳动和安全协调员。
卢波东是沙角村劳动保障协调员。 每到月底,卢波东家就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查询就业信息、了解市镇就业政策、查询新劳动合同法的可以找到正在工作的人聚在一起交流工作经验,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渴望得到合适的招聘信息。 “我的地方是一个小型劳动力市场。” 吕波东笑着说道。

“企业劳保员和村劳保助理相当于我们的左右臂。一方面,企业的用工信息通过企业劳保员源源不断地传输到镇劳保办,另一方面一方面,就业信息通过村劳动保障协理传达给急需就业的群体。” 镇劳动和社会保障办公室主任进行了生动的介绍。 除了积极挖掘辖区企业的招聘潜力石桥头招聘,石桥头镇还建立了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通过与市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输入性别、年龄、工种等关键词,即可获知相关招聘信息。有了家门口的“求职超市”,村民再也不用去城里了。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
一张小小的联络卡,温暖你我他
在石桥头镇,每家就业困难家庭都有一张红色的小“就业服务卡”。 人们戏称它为“就业110卡”。 卡上印有劳保办的电话和服务内容。 同时,该镇还开通了镇长就业服务热线,如果有就业需求,可以直接拨打服务卡上的联系电话和镇长就业服务热线进行咨询。
考虑到就业困难群体大多年龄大、文化程度低、体弱多病、生活负担重、无专业技能,石桥头镇将零就业家庭成员、劳动年龄低保人员结合起来,“4050”将失业人员等特困家庭和人员作为救助重点,加大救助力度。 对于关键人员,每个村长和助理协调员每月至少入户两次,并提供一个职位的信息。 同时,确定一名党员干部与其结成帮扶对,签订帮扶协议,明确帮扶内容、形式、期限,从申请低保、参加职业指导、技能培训、申请优惠政策、参与求职。 我们在招聘活动等方面提供全力协助。
就业基金提供综合培训支持创业就业

针对就业困难人员技能水平低、竞争力弱的普遍情况,石桥头镇在开展劳动技能意愿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掌握就业意愿。 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培训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技能培训:对象是非技术工人。 培训科目包括:车工、钳工、电工、鞋匠、家政、保姆等。第二类是素质培训:对象是在职员工。 课程包括技术员和高级工人培训。 第三类是创业培训:针对农村经纪人、中小企业主、农副产品销售人员。 主要进行创业意识和理念培训,激发创业热情。
“今年6月份,镇上举办了一个代理商培训班,当时邀请城东街的一位代理商出面解释,她是靠踩鞋面做生意的。当时我就在想,我也可以踩鞋面,而且我可以,有很多邻居都穿鞋面,所以我也可以做到。” 陈素娥说:“镇里帮我联系了几家企业石桥头招聘,还给我提供了就业资金。” 在镇里的支持下,陈素娥现在已经成为了镇里的一员。 他成为了知名经纪人,帮助周边100多名女性在家找到了工作。
2004年的一次装修事故,导致该镇东花桥村金才荣全身大面积烧伤。 他的手和手掌严重变形,连正常的生活自理都成了问题。 金彩荣凭着对生活的热情,克服重重困难,自学了电脑技能。 现在他在淘宝上开了一家自行车店“胜利自行车店”。 如果我没有足够的资金开店怎么办? 正当金才荣一筹莫展时,石桥头镇党委政府给他送来了1000元创业基金。
为鼓励自主创业,石桥头镇出台了《促进就业的若干鼓励政策》,鼓励创办小型实体、工业企业、第三产业服务企业和经纪业务。 政策规定,城镇中专(技校)学生、残疾人、复员军人、低保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当年申请工商营业执照并从事劳动个体经营或其他自主创业3个月以上的,一次性奖励1000元。 ……
在创建充分就业之镇过程中,石桥头镇不断创新思路,拓展就业渠道,积极发展巡检中队、保洁等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62人,近500人通过镇劳保办办理一座“鹊桥”实现就业,基本实现无零就业户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