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案例分析 目录 1. 项目简介 2. 项目问题 3. 项目成功与失败分析 4. 原因分析 5. 解决方案 5. 工程界的环境道德责任 6. 作为工程师应该做什么 1 . 项目简介 三门峡黄河大河 该坝北与山西省接壤,西与陕西省接壤,素有豫西“金三角”之称。 三门峡黄河工程于1957年4月破土动工,仅用了4年左右,就基本完成了大坝主体工程。 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三门峡黄河大桥招聘,全长713.2m,最大坝高106m,坝顶高程353m,库容162亿立方米。 三门峡水电站现有7台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45万千瓦,年均发电量14亿千瓦时。 自1973年12月首台机组发电以来,累计发电235.2亿千瓦时,创造产值约20亿元。 2、项目存在的问题。 三门峡大坝最初的设计者是苏联专家,他们对黄河的泥沙问题了解不多。 因此,在设计时只追求坝高高、库容大,而忽略了淤积问题,导致淤积了5年。 沉沙量达5041万立方米。 1961年下半年,陕西的担忧变成了现实:15亿吨泥沙全部散布在潼关至三门峡的河流中。 潼关河水抬高,渭河成为悬河。 关中平原地下水无法抽干,田地盐碱化甚至沼泽,导致粮食年年减产。 3. 项目成功或失败的分析。 失败的原因有: ⊙一是水库尾部淤积,导致渭河部分河段涨入黄河(甚至泥沙倒流)。 渭河下游洪水严重,土地盐碱化,蓄水量不得不减少。 二是水库因防洪损失多次降低设计蓄水位,严重淤积后库容严重丧失。 无法满足黄河防洪规划要求(小浪底续建原因):水利工程因蓄水位减少、重复改造而浪费大量投资,发电效率因减少而大幅降低。水头和沉积物磨损。
⊙第三个问题是移民与移民回国。 由于水库水位下降,大量三门峡移民回迁。 但由于土地权属等问题三门峡黄河大桥招聘,他们长期无法安置。 渭南还因洪水、渭河尾部迁移、土地盐碱化等原因产生了大量新移民。 直到21世纪初,移民安置问题才得到基本解决。 3、项目成功与失败的分析。 失败的原因有: ⊙1:下游洪水基本得到控制。 从工程竣工到小浪底竣工,40多年来,每秒1万立方米以上的洪峰被封堵6次,黄河下游大堤从未决口。 与小浪底、古县、陆浑水库联合调度,可抵御黄河下游千年一遇的洪水。 ⊙2:为富沙河流的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库调度应用吸取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为研究高含沙量河流水沙规律提供了宝贵资料;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大型水电工程,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 4、原因分析 三门峡的淤积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淤积造成库容损失,而是黄河入库后流量减慢,在水库末端以三角洲的形式淤积,而不是简单地淤积水库的死容量。 不过,三门峡水库末端也是渭河与黄河的交汇处。 淤积的三角洲堵塞了渭河河口,甚至黄河洪峰经过时泥沙涌入渭河。 即使随后水位降低使用,三角洲依然存在(潼关高程没有降低或略有降低),渭河河床坡度未能恢复,造成下游一系列问题渭河的。 这也是陕西希望小浪底建成后停止使用三门峡的主要原因(不过,有水利专家认为,即使三门峡拆除,潼关的高程也不会降低)。
三门峡的重建和蓄排水的利用确实有效。 三门峡水库改造后,水库剩余库容得到了有效保持,仍能发挥一定的防洪作用。 5、解决方案:三门峡水库经过两次改建。 由于水库末端淤积问题,三门峡水库无法达到原来的蓄水位。 但水库原设计在水位低于设计时泄洪能力不足。 洪水过后,水库蓄水位会上升,水库尾部仍淤塞。 第一次改造,即二孔四管工程,增加了枢纽低水位时的泄洪能力; 但第一次改造并没有解决水库排砂问题。 第二次改造解决了导流底孔打开后的排砂问题。 然而,泥沙磨蚀设备的问题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到解决。 经过冲刷,潼关的海拔略微降低了两米左右。 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黄河干水又恢复沉淀。 6. 工程界的环境道德责任。 工程界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应承担环境道德责任。 投资者应对企业等工程组织群体的环境保护承担领导责任。 企业等工程组织社区要对自然、对市场、对公众承担生态责任,从“浅绿色”走向“深绿色”。 工程师应该负有特殊的责任,从“对雇主不加批判的忠诚”转变为“批判的忠诚”。 工程师学会等工程专业团体应负责对工程师进行环境伦理教育,并制定相应的工程师环境伦理标准。 工程管理者应该对工程活动的环境管理负责,从新手转变为关心的公民,然后转变为实用主义者,最后转变为积极行动者。

作业人员应当承担责任,避免因操作失误造成环境灾难。 七、作为一名工程师,你应该做什么(1)用你最大的能力、勇气、热情和奉献精神,取得杰出的技术成果,从而帮助改善人类健康,提供舒适的环境。 (2) 努力使用尽可能少的原材料和能源,并只产生最少的废物和任何其他污染,以实现您的工作目标。 (3) 特别讨论您的计划和行动对人民健康、社会公平和当地价值体系的影响,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短期的还是长期的。 (四)充分研究可能受影响的环境并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