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团演员吕薇进万村演出

类别:凤台资讯 时间:2024-01-19 浏览:
近年来,凤台县始终把挖掘、继承、宣传、提高花鼓灯艺术为己任,依托花鼓灯艺术团和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在整理提炼传统花鼓灯元素的同时,根据时代发展要求进行创作,其代表性舞蹈《瞧这帮鼓架子》《千里长淮一条线》《兰花嫂》《鼓乡俏媳妇》《板凳龙》等,不仅在国内

3月28日,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团的演员在月张集镇张集村的田野里表演花鼓灯。

3月28日6点,仲春的早晨,天气依然寒冷。 陆伟赶紧起床,洗漱完毕,吃了点早饭,骑着电动车赶到了集合地点,登上大巴,和其他演员一起前往丰台县月掌集镇前岗村。 。 他们将演出今年“送戏下万村”的第11场演出。

卢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台花鼓灯新一代的领军人物。 她担任丰台花鼓灯艺术团副团长,被列为淮南​​市“文化大师”培养对象。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乡村公路颠簸行驶,我们终于到达了前港村。 大家忙着搬道具、搭舞台,村民们渐渐围拢过来。 锣鼓铿锵,春风荡漾,一根兰花指,一根颤抖的划动凤台花鼓灯,花鼓灯舞的经典动作优美地演绎着。 《凤凰登台》、《故乡之美》、《欢乐故乡》等花鼓灯舞相继上演凤台花鼓灯,给村民带来了一场形式活泼、色彩饱满的视觉盛宴。 “我们的花鼓灯还是好看又好吃!” 月张集镇前岗村村民高丽兴奋地说。 演出结束后,陆伟和演员们都气喘吁吁。 卢伟说,花鼓灯舞中,男角统称为“鼓架”,女角统称为“兰花”。 表演时,“鼓架”还要把“兰花”扛在肩上,比“兰花”累多了。

凤台花鼓灯艺校怎么样_凤台县花鼓灯艺术中等专业学校_凤台花鼓灯

3月28日,花鼓灯演员在凤台县月章集镇强岗村“送戏万村”演出中表演传统舞蹈《情侣看灯》。

村民观看花鼓灯表演。

相传,花鼓灯起源于夏朝。 它是集舞蹈、灯歌、锣鼓乐、情景二(三)舞和情感群舞于一体的汉族民间舞蹈。 也是我省重要的文化名片。 ,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代剧作家孔尚任这样描述花鼓灯:“一双红袖在舞动,柔如花鼓云彩。由于我没有好手来托起我的身体,所以没有我的肩膀和手掌之间的区别。”

丰台花鼓灯是花鼓灯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 它有400多个词汇和50多个基本步骤。 注重男女人物的协调,注重情感刻画,动作细腻,扇动变化多样。 其典型动作是“三转”,是东方舞蹈的重要特征。 凤台县被誉为中国花鼓灯之乡。 每年文化下乡,花鼓灯就成了必备品。

近年来,凤台县始终以发现、传承、弘扬、提高花鼓灯艺术为己任。 凤台县依托花鼓灯艺术团、花鼓灯艺术学校,在根据时代发展要求进行创作的同时,对传统花鼓灯元素进行梳理提炼。 其代表舞蹈有《看鼓》、《千里淮河》、《兰花嫂》、《鼓国娇妻》、《板凳龙》等,不仅频繁出现在国内舞台,还走出国门进行国际文化交流。 展示。 丰台花鼓灯艺术团也被列入第二批安徽省国际交流合作基地。

为了传承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台县不断培育传承人,以“一组一校”作为文化县建设的重要抓手,积极搭建花卉展示演艺平台鼓灯、全省首家花鼓灯村历史博物馆在陈式花鼓灯艺术的发源地凤台县新集镇陈巷村建成,进一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千家万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邓宏(前排右一)、80多岁的张石根(前排左一)示范教学花鼓经典舞蹈动作“三点头”邓.

在丰台花鼓灯艺术团多功能表演厅,记者看到,国家级非遗花鼓灯艺术传承人、80多岁的邓宏、张石根走上舞台,给年轻演员们指导。详细了解他们的动作细节,并现场跳舞。 ,向他们演示。 “邓老师、张老师是我们的宝贝,虽然年纪大了,但只要有时间就会到组里看望,进行现场指导和教学。” 丰台花鼓灯艺术团团长王丽梅说。

如今在凤台县乃至淮南市,花鼓灯是大型晚会的必备表演。 在丰台县各村级文化站,花鼓灯是舞台上的主力。 凤台县通过报道演出、巡演、送文化下乡等方式,将花鼓灯带入百姓手中。 在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不断丰富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记者李波、通讯员徐彦友摄报道)

相关推荐
客服服务热线
13485538018
工作时间:09:00-19: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 2012-2023 凤台人才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鄂ICP备2025090247号-24

地址:安徽省凤台县经济开发区 EMAIL:qlwl@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