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姐说:如果你和奶奶一起听过花鼓戏,请举手!
相信很多在湖南长大的孩子或多或少都能哼出几句。
《刘海砍樵》、《挑锅》
但很多人以为湖南只有花鼓戏
那你就错了
那么今天佟姐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
19种地方戏剧
湘剧
湘剧是湖南省最重要的地方戏剧。 民间一般称为戏班、长沙班、湘潭班。 湘剧集昆剧、高剧、滩剧、杂曲于一体。 明初至嘉靖年间,昆曲、弋阳戏传入湖南,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湘剧。
湘剧主要流行于长沙、湘潭地区,主要流行于“长沙府十二地”,即长沙、湘阴、醴陵、湘潭、湘乡、宁乡、益阳、攸县、安化、茶陵等地。
齐剧
齐剧又名齐阳班。 民国初年称“岐阳戏”。 因形成于祁阳,故名祁剧。 齐剧是明初弋阳腔传入齐阳并与当地艺术相融合后,经过长期演变而逐渐形成的。
齐剧流传范围广。 除湖南衡阳、邵阳、永州、郴州、怀化等地区的齐剧团外,不少齐剧团也在外省演出。 一时间,“气阳弟子遍天下”的巅峰局面。
陈河戏
陈河戏起源于当地的萨满教、傩教和道教,并逐渐发展演变。 它是一种古老的地方剧种,被国外学术界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主要流行于沅水河及其上游广大地区,包括怀化地区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衡阳湘剧
衡阳湘剧最早以剧团命名,民间俗称“衡州剧团”或“衡州大戏团”。 衡阳湘剧的表演艺术也按高腔、昆腔、旦腔分为三种不同的表演风格。
衡阳湘剧流行区域较广,涉及整个湘南东部地区凤台花鼓灯是安徽的吗,包括衡阳市、郴州市、衡阳市、衡山市、衡东市、耒阳市、长宁市、安仁市、鄢陵市、茶陵市、攸县市、永兴市、桂东市、张彝市等。 、汝城、贵阳、郴县等县市。
常德汉剧
历史上,常德汉剧又称元和剧、汉剧。 20世纪50年代初,称常德戏。 1953年改称常德湘剧,1957年改为常德汉剧。
常德汉剧以常德、桃源、汉寿、石门、慈利等县市为中心,流行于西洞庭湖、怀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华陵歌剧院
巴陵戏原名巴象戏,是地方一大戏剧。 岳阳古称巴陵。 因巴陵戏曲艺人大多出自此地而得名。 民间又称越州剧团。 1952年定名为巴陵戏,以中州韵、湖广音、湘北话为舞台语言。
清末民初,巴陵戏流行于湘北岳阳、湘阴、汨罗、平江、临湘、华容等地。
向坤
昆剧传入湖南,渊源深厚。 贵阳府(今郴州市贵阳县周围的几个县)是专业昆剧数量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地区。 因此,昆剧又被称为“贵阳昆剧”。 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与湘南人民的生活语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贵阳昆曲。 20世纪50年代,称湘昆戏。
湘昆流行于湘南贵阳、嘉禾、新田、宁远、兰山、临武、宜章、宿县、永兴、长宁等县。
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是形成并流行于长沙周边县市的一种民间小剧。 以长沙官话为统一舞台语言。
长沙花鼓戏扎根于民间,立足于广大乡村和小集镇。 由于各地民间艺术、民风民俗、方言的差异,形成了益阳路、西湖路、宁乡路、醴陵路、长沙路等几个艺术流派。
邵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旧称花鼓、花鼓戏。 20世纪50年代,称邵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起源于旧邵阳县。 主要流行于邵阳市及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新化等县。 它以齐剧保和派戏曲结合邵阳当地语言为舞台语言。
衡州花鼓戏
衡州花鼓戏是在当地民间歌舞“车马灯”的基础上逐步演变而来的。 衡州花鼓戏是民间戏剧的一种。 舞台语言属衡州语系,流行于湘南地区。
衡州花鼓戏的俗称因地而异。 衡阳、衡南、耒阳、长宁称“马灯”,衡山、衡东称“花鼓灯”,攸县、茶陵称“地花鼓”,安仁称“花灯”。 。
精河戏
精河戏又称商河戏。 精河戏形成于明末清初(17世纪中叶),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流行于湘北的蠡县、临澧、石门、安乡、金石、岳阳、华容、沅江、南县、龙山、永顺、张家界、慈利、桑植以及与湖北、重庆、湖南毗邻的市县。
常德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是流行于沅江、澧水流域及湘北、鄂南邻近地区的民间剧种,流行于常德地区。

常德花鼓戏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俗称。 常德、汉寿、桃源称为灯戏、结节戏、条儿戏; 进士、礼贤,谓之花姑儿; 石门又名柳子戏、羊花柳; 慈利又称夏河戏。 20世纪50年代,更名为常德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是民间戏剧的一种,俗称花鼓子。 岳阳花鼓戏的舞台语言来源于当地方言。 20世纪50年代凤台花鼓灯是安徽的吗,更名为岳阳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起源于岳阳、临湘新羌河流域,流行于湘北岳阳、临湘、平江、汨罗、湘阴等地。
零陵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是由祁阳花鼓灯与道仙腔合并而成的民间戏剧类型。 20世纪50年代定名为零陵花鼓戏。
此前,花鼓是用祁阳话唱的,曲子是用道州话唱的。 后来逐渐融合,以零陵官话为舞台语言。
阳剧
扬剧是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地区的一种民间戏剧剧种。 多以县名命名,如凤凰阳西、吉首阳西、沅陵阳西、怀化阳西等。
灯会
花灯戏是由民间歌舞——花灯、茶灯、地花鼓和“曲子”发展而来的民间戏剧类型。 湖南花灯发展成为花灯戏,主要以湘西灯戏、平江灯戏、嘉禾灯戏为代表。
傩唐剧
傩唐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受到萨满教的影响。
傩唐戏流传于湖南全省,在苗族、侗族、瑶族、土家族等地区均有演出。 流行于湘西、湘南及沅江、澧水流域。 湘西称傩塘戏、傩神戏、傩戏; 湘北称石岛戏、诺园戏、江女戏; 湘南称石岛戏、狮戏、脸戏; 湖南中部称为老君戏。
苗剧
苗剧是少数民族戏曲的一种。 它是在苗族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戏曲。 它的原型是苗族民间歌手坐在火坑边自言自语,同时做一些类比的动作。 创办时称苗剧、苗戏或苗剧。 1982年更名为苗剧。
侗剧
侗戏起源于贵州。 1952年从广西三江县传入湖南侗族聚居区。 由于侗戏用侗语侗腔表演,通俗易懂,深受侗族人民的喜爱。
湖南文化同样博大精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