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鼓灯是一种集舞蹈、灯歌、锣鼓音乐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花鼓灯将情景式双人歌舞与情感性的集体歌舞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了较为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简单分析一下安徽花谷灯大兰和小兰的特点和区别。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 大兰花; 小兰花
CLC 分类号:J05 文件识别代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13) 35-0171-01
花鼓灯是淮河人民热情、幽默、诙谐的性格的体现。 “传递情感、表达思想”贯穿于花鼓灯的音乐、旋律、节奏之中; 它体现在舞蹈的形体、步法、动作、姿势、造型的各个方面。 创造了汉族最完整、最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是中国汉族民间歌舞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 花鼓灯以怀远、丰台、凤阳、颍上等县最为盛行。 其中怀远、凤台善舞; 凤阳、英商善歌; 怀远和凤阳风格比较接近; 凤台和颍上风格比较接近,因为花鼓灯主要流传在老凤阳府。 旧时常称凤阳花鼓灯,现主要分布在安徽省,故称安徽花鼓灯。
一、安徽花鼓灯简介
花鼓灯歌舞艺术涉及舞蹈、歌唱、戏剧。 唱歌时,不要跳舞; 跳舞时,不要唱歌。 民间常称花鼓灯表演者为小金莲、小白鞋、曹尚飞等,从这些绰号中可以看出花鼓灯舞蹈对步法的重视。 通常,动作必须平稳、可停,且放、缩十分明显。 一方面,速度与力量的对比要充分体现。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扭转与倾斜、刚与柔、动与静的对比。 此外,舞蹈中的男子还应配备令人兴奋的空翻动作。 通常,花鼓灯中的女子称为兰花,男子称为鼓架。 他们的表演往往非常细腻。 花鼓灯舞的表演道具无疑是手帕和扇子。 舞者可以灵活运用它们,妙不可言。 这一点在大量使用此类道具表演的汉族民间舞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很大程度上,花鼓灯一方面具有北方的刚劲与质朴,另一方面又具有南方的灵活与优美。
二、传统“兰花”表演艺术的独特性

在花鼓灯表演过程中,涉及的主要角色包括以下三种形态:茶煞(花场方阵的领队)、鼓架(花鼓灯的男演员又称“花鼓灯”)。鼓”)和兰花,其中“兰花”可以说是花鼓灯表演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在旧社会,由于当时社会伦理和思想的限制,大部分角色都是由男士),表演时,兰花需要温柔迷人。 细腻、热情、优雅的性格在舞台上呈现给观众。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兰花这个角色集中了当时农村妇女的当代形象,因此备受群众的追捧和喜爱。 一个有一定演技名气的艺人的口碑被观众赋予兰花这个角色,这在很大程度上充分说明了兰花这个角色的魅力。 比如“小金莲”(怀派艺术家冯国培)、“田小银子”(枫派艺术家田振奇)、“一线”(枫派艺术家陈敬之)、“看一行,三天不吃饭”等因此,花鼓灯艺术才能在我国民间流传至今。 兰花之所以经久不衰,与兰花这一品格给观众带来的艺术魅力密不可分。
(一)楚舞、吴风传承
在一定程度上,安徽独特的条件造就了花鼓灯的风格和魅力。 花鼓灯的主要发源地是流经皖北的河南省桐柏山区的淮河。 花鼓灯比较盛行的丰台,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都城,很大程度上与出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外,花鼓灯还集南北文化之长,具有吴歌、楚舞的神韵。 楚人的风俗主要有习武、知音、细腰等,《花鼓灯》中的很多技法都来源于武术、武术,很好地体现了武术高深的特点。 优美的花鼓、富有表现力的锣鼓伴奏,是知音的民俗风情。 然而“兰花”“三弯”“S”的动感形象可以说是细腰的延伸。 一方面体现了北方的刚强与质朴,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南方的灵活与优美。
(二)农村青年形象的象征
通常,表演时,花鼓灯所描绘的人物多为粗犷而美丽的农村男女形象。 粗细凤台花鼓灯艺术学校,就表现手法而言,主要是指粗线条的粗略轮廓,而不是工笔的细致描绘。 粗犷主要是指不受任何约束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 纯粹是真情流露的自然表达,能有效地达到朴实无华的艺术效果。 花鼓灯的表演以男女对歌、舞蹈为主。 内容多反映农村青年的爱情生活,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获得了十足的青春活力。 但一方面可以说体现了一种爱情生活,另一方面又带有委婉温柔的色彩。 因此,在粗犷的表演中有温柔细腻的处理,也能很好地体现出美感和微妙。
三、结论

综上所述,花鼓灯是中国人民广泛流传的表演艺术。 如果我们想让它更好地进步和发展,就需要在当代文化意识下对其进行开发和保护,尤其是兰花。 表演艺术形象一方面是花鼓灯艺术的典型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表达了民间艺术特有的民族精神。 只有在充分探索和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其艺术魅力,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凤台花鼓灯艺术学校,才能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源远流长。
参考:
[1] 孟媛媛. 安徽民间舞蹈花鼓灯[J]. 幸福:婚姻,2013,(8):61。
[2] 李昌. 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艺术内涵[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2(2): 68-70.
[3] 庄英邦,李勤勤,胡晓文。 安徽花鼓灯兰花表演艺术特色与创新探析[J]. 科教文汇,2011,(29):165-166。
[4] 李宝. 安徽花谷灯说唱艺术[J]. 通俗文艺:学术版,2013,(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