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老人们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职场新人现在正在经历,未来进入职场的新生代也将面临这个问题。 这似乎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规则。
当然,职场新人中,有的适应得很好,有的适应得不好职场新人职业规划,甚至心力交瘁。 但我总听到人们感叹:“为什么现实和理想总是相差那么远?”
在一个人的职业选择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期望理论(Victor Vroom,北美著名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
期望理论认为,一个人是否对某项工作有吸引力,是基于对该工作能够提供令人满意的工作结果的预期,比如高工资、良好的环境、或者很多学习机会等。 。 这些期望无论正确与否,都会对个人的职业选择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果事实证明期望不切实际,个人就会对工作或组织不满意,并最终选择离开。 很多人在进入职场后的前1-3年,都会陷入这样的“奇怪循环”:进入——离开,再进入——再离开……一晃两三年过去了。
为什么人们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 这些期望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这些期望不切实际? 初入职场的人需要了解“不切实际的期望”的原因。
1、角色切换问题
首先,大学生的学制很短职场新人职业规划,每个学期只有4个月左右。 每学期的课程项目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或结束,时间短且有明确的期限。 然而,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往往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有的可能持续1至2年,没有明确的期限。 同时,在工作中,年年升职几乎是不可能的。 晋升更多地取决于表现而不是考试成绩。
其次,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同于员工与主管的关系。 学生可以选择老师,也可以避开自己不喜欢的老师或教授; 员工无法回避他们的主管或老板,无论他们喜欢与否,他们都必须相处融洽。
同时,在学校里,老师会及时给学生各种反馈,表现也比较清晰; 但在工作中,不可能所有的老板都能如此频繁、清晰地给下属提供各种反馈。
2.从教育过程来看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不被告知(或者很少)职场的情况,不被告知进入职场会遇到的麻烦,不被告知在职场生存的知识和技能。 从校园到职场,一切都从零开始。
高标准招聘的企业,或者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进入职场后,“大材小用”的感觉更大。
3.在招聘过程中过度推销自己
在申请过程中,求职者可能会更注重自己的优势,保留自己的劣势,因为雇主对他们更感兴趣。 招聘企业为了吸引合格的人才,往往注重晋升,往往向求职者展示公司最好的方面,而往往隐瞒或忽视不好的方面。
企业和求职者往往会向对方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
4、求职者会对一些企业产生一些“先入为主”的偏见。
研究发现,求职者对小公司有特定的刻板印象,并且可能对大公司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公司因为其他公司的因素(如产品、管理、地理位置等),会在求职者心目中拥有较高的形象。 也可能有一些偶然的因素,让求职者觉得某家公司特别不靠谱。
5、求职者的误区
学生接受工作后,会故意夸大所选组织的优势,也会贬低自己放弃的公司的优势。 这也有心理原因——我们的自然倾向是通过玫瑰色玻璃看世界,只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东西。
6、缺乏职场经验
这是毫无疑问的。
德雷塞尔大学管理学教授杰弗里·H·格林豪斯等人指出:一旦不切实际的期望真正出现,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

如果职场新人能够清楚地了解现实与理想差距的原因,自然会更容易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来适应职场。 例如,您可以:
1.了解自己
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更适合自己价值观的公司,找到与自己更契合的老板。
2、快速“补课”
多了解职场,多收集所应聘公司的信息,多进行目标职业的职业面试,弥补教育体系的缺陷,在做选择时避免“先入为主”的意见。
如果可以的话,最好在大学期间完成对职场的了解和职业探索,学习人际沟通和自我表达的技能。
3.展示弱点
求职时,在展示自己优点的同时,也要学会巧妙地提出自己的缺点,以便公司HR了解你的缺点,并在安排就业时多加注意或在今后的发展中加以改进。
4. 体验职场
随着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一些针对大学生的职业体验项目正在各地慢慢出现。 学校安排的实习、学生自己安排的兼职活动,都是体验职场的好机会。
大学生应该抓住机会,带问题去实习或体验,对企业和职场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不是为了实习、为了完成作业而实习,或者只是为了兼职赚点零花钱。
又到了毕业季。 祝初入职场的你们,现实与理想的距离能够拉近,社会化之路能够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