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安徽发生大屠杀。 令人惊奇的是,那个看似与死者家人有仇的人,竟是他的亲生父亲,一名51岁的男子。
这个老人不仅杀了他的小儿子和儿媳妇,还放过了他的两个孙子。 他显然负有个人责任。 这个老头为何如此残忍?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故事。
一家四口惨遭灭门。 凶手落网后称不后悔
2013年3月12日上午,安徽省凤台县马店村的一名村民去与同村朱老二商量事情。 朱老二的真名是朱根,村民们走到他家门口,敲了半天门,却没有任何反应。
村民们非常不解。 前一天他们就和朱老二说好要见面了,可为什么家里没有人回应呢? 他以为朱根一家还在睡觉,便隔着院墙喊了几声“朱老儿”,但得到的回应却是一片寂静。
这时,村民们发现了可疑点。 朱根家里没人,门应该是从外面反锁的,但院门却是从里屋反锁的。 村里的家人没有回应,锁定方法是错误的。 村民担心朱根一家可能煤中毒,便叫来几名村民强行打开朱家院门。
结果,村民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朱根夫妇已经倒在血泊中,朱家三岁的大儿子和一岁的儿子也没有了呼吸。
朱根一家被灭门的消息,像翅膀一样传遍了全村。 死者陈某的娘家也在马甸村。 得知陈被害的消息后,他的母亲和兄弟姐妹也赶来。
村委会组织部分村民报案,并派人拨打110报警,警方很快赶到现场。 正当村民们纷纷猜测是谁对朱根一家做出了残忍的事情时,警方在现场发现了一封信,信中满是对朱根的咒骂。
一些村民读了信的内容后,向警方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猜测。 写这封信的人很可能就是朱静思。
朱静思也是马店村的村民。 他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朱根的父亲。 警方对村民的猜测表示怀疑。 他们见过儿子杀父母,但父亲杀自己儿子全家的却很少见。
警方随后走访村民,发现与朱根夫妇发生较大矛盾的正是朱静思。
有村民反映,父子俩的关系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一见面就如仇人一般。 通过现场信件和村民提供的信息,警方认定朱静思涉嫌重大作案。
案发仅41小时,警方就抓获躲藏在邻县的犯罪嫌疑人朱静思。 凶手的态度非常嚣张。 他在警方面前表示,杀了这个不孝子,他并不后悔。
据警方调查,朱静思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名叫朱东,小儿子叫朱根。
朱栋和父亲关系一直很好,但朱根却因为赡养父母和房产问题多次去找朱栋闹事。 这个家庭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了父亲杀害自己儿子和家人的悲剧?
一对夫妇偷偷生下了一个小儿子,并把他送到乡下埋葬他们的烦恼。
敢于杀害自己的儿子和孙子的人,一定是那种心狠手辣,干尽坏事的人。 事实上恰恰相反,朱静思在村里的名声非常好。 他是一位勤劳、诚实的农民。
朱静思出生并成长于马甸村。 当他到了结婚年龄时,经人介绍认识了同村的一个女孩并结婚了。 之后,夫妻俩生下了大儿子朱东。
几年后,在外打工的朱静思发现妻子再次怀孕。 当时国家提倡最好只生一个孩子。 如果朱静思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生二胎,他将面临巨额罚款。

朱静思思前想后,决定让妻子偷偷回娘家待产。 不久,他们的小儿子出生了,夫妻俩给孩子取名朱根。朱根六个月大的时候,朱静思和妻子进城打工,把孩子留给了奶奶抚养。
这段时间,大儿子朱东一直和父母在一起,两个儿子的生活负担自然增加了很多。 为了给两个儿子保住家业,朱静思夫妇常年在外打拼。 几乎很少回家。
朱根的童年记忆并不美好。 村里的同龄人嘲笑朱根是“无父无母的野孩子”。 朱根总是想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弟弟可以留在父母身边,而自己却是一个没人关心的孤儿。
正是因为这段经历,朱根从小就对父母心存怨恨,与父母的关系并不融洽。 朱静思上小学后,他和妻子就把朱根收为照顾。 夫妻俩认为可以通过物质手段弥补对小儿子的亏欠。
朱静思的钱越来越多。 2000年左右,他盖了两栋二层小楼,轰动了当时的马甸村。 他的想法很简单:两个儿子都不应该互相争斗凤台灭门惨案,各自应该公平公正。
位于县城的小二楼是朱敬思夫妇送给大儿子朱东的,靠近村子的小二楼是送给小儿子朱根的。两栋楼的价格其实差不多,都是20万。 元上下。
随着县城的发展,朱东分到的二层小楼位于凤台县城中心,市值已达100万元。 2008年,21岁的朱根与邻村女孩陈某结婚,搬进了农村一套二层小公寓。
弟弟的房子价格翻了一倍,朱根的心理越来越不平衡。 老人朱静思夫妇表示希望住在小儿子家,大儿子朱东每月支付赡养费。
俗话说,香远而香近。 原本以为可以长寿的朱静思夫妇与朱根夫妇的关系日益紧张,这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家庭分离加剧矛盾,父亲杀死亲生儿子
朱根在2010年左右正式分居,分居时凤台县房价还没有上涨,朱根并没有太多反对。 他觉得只要有房产就可以了。
2012年,哥哥在县城的二楼公寓配房时市值从30万元涨到了100万元。 朱根不高兴了。 此外,他的父母与他住在一起,他的妻子陈女士也经常与母亲发生争执。 婆媳关系急剧恶化。
朱根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与父母的关系并不是很亲密。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朱根夫妇、朱静之间的关系日益微妙。
村民们形容朱根“脾气暴躁、小气”,因为他曾多次因住房分配问题与父亲争吵。 有一次两人甚至当着村民的面打架,村委会多次介入调解矛盾。
之后。 朱根得知自己居住的朱东房价暴涨,甚至跑到哥哥家闹事,要求赔偿。 为了安抚弟弟朱东,他给了对方6万元。 事件的导火索还是因为这6万元。
有一次,朱静思在一次争吵中透露,朱东给朱根的6万元是他自己付的。 朱根听了很生气,觉得父亲极其偏心。
一怒之下,他将朱静思夫妇的衣服、生活用品全部扔到了院子里,相当于把夫妻俩赶出了家门。 朱静思只能带着妻子继续外出打工。 后来,叔叔去世了,他带着妻子回去参加葬礼。
为了方便,他就住在朱根家里。 他原本以为父子之间并没有什么隔阂。 没想到父母回来后,朱根把门关得严严实实。 父子俩隔着院门开始争吵。 直到全村人都来围观,朱敬思才被劝走。
当晚朱敬思只能住在大儿子家里。 参加完葬礼后,他越想越生气。 他觉得自己辛苦了这么多年,就是为了给两个儿子盖房子、娶老婆,小儿子却这样对待他。
朱静思告诉妻子,他要和小儿子谈谈,妻子告诉他:小心说话,别吵架。 他万万没有想到,所谓的“谈心”就是为了实施他的杀人计划。

白天,朱静思一早就从附近的五金店买了一把斧子、钢管和绳子。 2013年3月11日凌晨,他从院墙进入小儿子家。 他先用水果刀将熟睡中的朱根刺死,儿媳妇才醒来。 还没等陈氏反应过来,他也被岳父杀死了。
被吵醒的两个孙子吓得放声大哭。 两个孩子中最大的只有三岁,最小的才一岁。 朱静思只想着“斩草除根”。 勒死长孙后,他又杀了一岁的孙子。 孙子被踩死了。
杀害儿子全家后,逃往隔壁的利辛县。 仅仅41小时后,朱静思就被抓获,案件真相现已大白。
【法律分析】因家庭矛盾杀害儿子能否从轻处罚引发争议
如果单纯从案件事实来看,51岁的朱静思在杀害了朱根夫妇后,连两个年幼的孩子都没有放过。 他的行为非常恶劣,手段非常残忍,在当地也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
《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构成犯罪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然而,这起案件的复杂性在于,朱静思和朱根是父子关系,而这起杀人案也是由家庭矛盾引发的。
说起家庭矛盾引发的故意杀人案件。 不得不提的是1999年10月最高法颁布的《济南会议纪要》。
最高人民法院在这份文件中指出,对于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民事矛盾激化导致的故意杀人案件,要慎重适用死刑。
文件还强调,如果被害人有明显过错,或者对激化两方矛盾有直接责任,或者被告人有法定从轻处罚情节的,一般不宜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 。
这次会议纪要对于司法机关处理因婚姻关系、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原因引发的故意杀人案件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原因引发的故意杀人案件也被视为“免死金牌”。
法院经审理认为,朱静思的小儿子朱根和小儿媳陈某符合会议纪要中强调的“受害人有明显过错或者对矛盾激化负有直接责任”。
侦查员采访了大量村民,村民均指出朱根对父亲的态度非常恶劣,经常打骂父亲,两人经常发生争吵。 可见,朱根对自己与父亲矛盾的激化负有直接责任。
本案中,朱静思依然被判处死刑,因为法院认为朱根虽然也有责任,但朱静思主观上有恶毒。 在勒死自己三岁的孙子后,他又踩死了另一个孙子。 一岁的孙子。
如果朱静思只是为了报复朱根,完全可以避免死刑,立即处决。 然而凤台灭门惨案,他却消灭了儿子的全家,两个无辜的孩子也被杀害。
这种行为与恶意杀人等普通恶性案件具有相同的性质。 主观恶意极深,手段极其残酷,影响极其恶劣。
此外,朱静思被警方抓获后,认罪态度并不好。 他对自己的行为毫无悔意,并一直声称他对杀死他的小儿子和他的家人并不后悔。 法院还发现,朱静思归案后认罪态度极差,判处死刑并不夸张。
最终他为自己的冲动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令人唏嘘不已。 对于这件事情,大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