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要说哪种关系最牢固、最深厚,那就一定是父母之间的爱了。
父爱如山,母爱如灯。 人们总是称赞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正是因为这种情感是人类社会中最真挚、最感人的东西。
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孝”的观念,这也构成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但即便有这样的感情,有时也会有难以想象的冷漠和绝情。 有时父母对孩子很冷漠,有时孩子对父母不友善,以致亲戚反目成仇。
虽然这样的事情很少见,但它们确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几年前,安徽省凤台县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令人震惊的案件。
一位父亲残忍地杀害了儿子一家四口,其中包括他一岁的孙子。 到底是什么样的“凶手”才会做出如此令人心碎的事情呢?
都说老虎有毒,不能吃儿子,但对于今天故事的主角朱景嗣来说,他的儿子就是他必须速战速决的敌人。
2013年6月,朱静思站在法庭受审,表情冰冷。 面对检察官的询问,他毫无隐瞒地说出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尽管朱静思在法庭上一直表现得很平静,言语中也充满了淡然的态度,但在谈到犯罪动机时,朱静思还是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忍不住几次哽咽。
那时,朱静思已经五十多岁了,两鬓已经毛茸茸的。 如果不是他在法庭上,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看似老实的老人,会犯下如此惊天的案子。
当人们得知这位老人的遭遇时,情绪不再是愤怒和惊讶,而是难以形容的遗憾和震惊。
事实证明,朱静思并不是一个妖孽十足的小人。 他是安徽凤台县的一名普通农民,与普通的农村大叔没有什么区别。
将朱静思推上犯罪道路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朱静思的儿子朱根。
朱敬嗣有两个儿子,朱根排行最小。 据说养育孩子可以延年益寿。 在农村长大的朱静思,冒着被罚款的风险,结婚生子后生下了小儿子朱根。
按照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生了儿子的朱静思不可能再要一个孩子,但朱静思还是想再要一个孩子。 朱根出生后,朱静思看到又一个儿子也笑了。
在当时的朱静思看来,他有两个儿子,他的余生还有希望。 可谁能想到,这个孩子却让二十多年后整个家族都生活在阴影之中。
朱根出生后,为了避免被罚款,朱景嗣将小儿子寄养在亲戚家。 就这样,朱根在没有亲生父母的情况下度过了童年。
直到朱根六岁的时候,朱敬嗣才将儿子接到自己家里,亲自抚养孩子。
就这样,朱静思将两个孩子一一带入了成年。 虽然他没有把他们培养成人才,但他让他们平安成长,让他们成家立业。 然而,此时,麻烦也来了。
当两个孩子相继结婚后,他们就不能再和长辈住在一起了。 他们需要分开居住。 幸运的是,朱静思辛苦了大半辈子,用自己的积蓄在村里盖了两栋房子。 这两栋房子分给了他的两个儿子。
但麻烦的是,因为分给大儿子朱忠的自建房位置较好,相应的市值也较高。
当时,分配给朱忠的房子市场价值约为30万元,而分配给小儿子朱根的房子市场上只值20万元。 住房分配不均成为朱家家庭矛盾的导火索,从而导致了后来发生的事情。
大儿子朱忠早年结婚,家庭分居后搬了出去。 朱静思夫妇一直带着小儿子生活。
本来,小儿子朱根因为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对父母有偏见。 这次分房子的事,让朱根觉得父亲偏心哥哥,心生怨恨。
然而朱根的妻子陈静并不是一个对待公婆很好的人,在分房子的问题上她也站在了丈夫一边。 夫妻俩凑到一起,都觉得这是父亲的偏袒,必须给朱静思一个解释。
朱静思的儿媳妇陈静是邻村的女孩。 她经人介绍认识了朱根。 陈静因为家庭条件好,脾气很好凤台灭门惨案,有点被宠坏了。
平时,朱静思对儿媳妇是有戒心的。 他的儿媳妇陈静从来没有吃过他们夫妻俩做的饭菜。 即使家里来了客人,陈静也不仅不肯招待,反而自己去街上吃饭。
朱敬嗣一生勤劳节俭。 看到儿媳过得不好,他总是有一些意见。 有一次,朱静思按捺不住,对儿媳说了一些话。 结果,陈静愤怒地说:“我有钱,想吃啥就吃啥。”
被儿媳妇挫败之后,朱静思也不能再说什么了,也不会再理会对方,放了他们。
但现在,在分房子的问题上,朱根夫妇却不愿意放弃。 他们必须向父亲和大哥补偿自己,弥补自己和大哥房子的差价。
朱根夫妇向朱重要十万块钱,朱重当然不愿意付钱。 这件事也扰乱了朱静思的平静。 最终,此事传到了村委会。
经过村委会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一致。 朱静思会给朱根分配一块园地,这块地的市场价值在四万元左右,朱重补足六万元。
就这样,朱家之间的矛盾终于结束了,朱静思松了口气,感觉自己终于可以过上几天平静的生活了。
但由于大儿子拿不出6万元,最终朱静思自掏腰包,让大儿子把钱交给朱根。
作为一个父亲,朱静思只想息事宁人,只要不再生气,花点钱也不算什么。
但没想到,朱静思这次却做了坏事。 朱根不知从何而来,对朱静思又拿老板的钱很生气。 他甚至觉得自己的父亲偏心了,心中的怨恨不但没有因为拿到钱就减少,反而变大了。
此后凤台灭门惨案,朱根对朱静思的态度更加恶劣。 他不但冷眼对待朱静思,甚至到了对朱静思大喊大叫、甚至拳打脚踢的地步。
在朱根看来,老头子不是很有钱吗? 好吧,他会继续以房子升值为由向老人要差价。
面对朱根无尽的纠缠和终日受委屈的愤怒,朱静思实在是苦不堪言,不知道该向谁诉说自己的苦。

朱静思的妻子也是一位淳朴的农村妇女。 她没有太多的意见,无法说服儿子朱根,所以老爷子只能忍气吞声。
好在朱静思还有一个大哥,关心弟弟。 朱静思偶尔可以向大哥诉苦,但是朱静思的大哥却帮不了弟弟什么。 他侄子太笨了,谁能不听你说什么。
在农村社会,如果一个家庭发生这样的事情,真可以说是一家人倒霉,会被人笑话的。
朱静思也觉得,一方面自己一直在被人烦,另一方面自己又在逗村民们笑,哪怕一家人都住不进去,就带着妻子到别处打工。
原本朱静思以为自己得罪不起的话,就可以一直躲起来。 时间长了,孩子想了想,事情也就过去了。 就这样,朱静思在张家港平静地工作了一年。
快过年了,一起出来的乡亲们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 朱静思也很想念家乡,于是买了票,打算回家试试。
朱静思带着行李回到了凤台县。 一路上他充满了期待和担忧,但他想自己真的不能去大儿子或者哥哥家里过年了。 如果过完年他就走了,大家见不到面会怎样? 事物?
但没想到,朱静思一回到村子,就看到朱根穿着大裤衩站在街上。 很快,朱根也看到了自己的父亲,脸色立刻就黑了,立刻转身回家了。
过了一会儿,朱根穿上长袖长裤,出了家门。 他手中还握着一把砍刀,愤怒地向朱静思冲去。
朱静思一看这个架势,就跑了。 结果,在村里二十、三十个村民的注视下,上演了儿子拿着砍刀满街追赶老父亲的一幕。
最终,朱静思在老乡的阻拦下才得以逃脱。
此时,朱静思刚回村时的喜悦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肚子的委屈和恐惧。 他不敢再留在村子里,很快就回到了张家港。
在外漂泊了一年多,朱静思的内心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 他想见见他的哥哥,和他谈谈他的痛苦。
朱静思实在想不通,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何已经到了想要与他拼命对抗的地步。 朱静思自问,他一直很疼爱自己的两个儿子,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更喜欢哪一个。
朱静思并没有过多考虑分房的问题,但他不知道自己最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导致他现在很难回家。
在外漂泊的日子里,朱静思无数次在夜里无人的时候偷偷擦眼泪,感叹自己的人生太悲惨了。
不久后,家乡传来朱静思叔叔去世的消息。 因为要回家尽孝,朱静思也没多在意,直接回了老家。
回家后,朱静思也回到了朱根家,却发现儿子和儿媳妇已经把夫妻俩的东西全部扔掉了。
朱根得知父亲回家后,再次对朱敬思大喊大叫,并威胁说:“你每次回来我都会打你。”
朱静思还是太老实了,这次也就忍了,很快就离开了凤台县。
第二次回国的经历同样令人难过,但朱静思仍将自己的难处埋在心里,只在无人在场的时候静静地哭泣。
过了一会儿,一个让朱静思更加悲伤的消息传来:他的大哥也去世了。
对于朱敬思来说,他的大哥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知己之一。 现在他走了,以后他就没有人可以倾诉了。 想到这里,朱静思差点就哭了。
因为要回家奔丧,所以朱静思并没有太多的担心。 他收拾好行李,连夜回家,为大哥送行最后一程。 他还回去给父母的坟前上香,并与他们交谈。
朱静思刚回到家,之前的一幕又发生了,朱根又拿着砍刀砍了朱静思。
至此,朱静思对这个家庭彻底失望了,心中充满了绝望。 朱敬思再次离开家乡。 这已经是他第三次被赶出去了。
由于长期的漂泊和长期的心理压抑,朱静思的身体逐渐开始出现问题。
由于需要治病,朱静思第四次回到家乡,但他却不愿再回到家乡。 然而,他的儿子朱根一如既往地看到他后,远远地辱骂他,并开始殴打他。 只是因为阻拦,朱敬思才没有被打得重重。
虽然这次事件暂时平息了,而且朱静思也在村里的安排下有了暂时的庇护所,但是这一次回家的经历却让朱静思内心的愤慨几乎达到了极点。
尤其到了年底,别人都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儿孙满堂,全家人其乐融融,而我却连家都回不了,更别说给我的亲人扫墓了。父母和兄弟。
想到这里,朱静思在法庭上热泪盈眶:“只要你能让我回家照顾孩子,哪怕你让我卖血,我补你的钱,我都愿意。”我真的很想家,一晚上都想哭。” ”
这时候,朱静思已经忍无可忍了。 他非常愤怒。 这种极端的情绪占据了他的心。 他只想和朱根彻底决裂。
一念成魔,正是朱静思此时的一念,彻底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朱静思来到街上,去商店买了一把匕首、一把斧子、一根钢管和一根绳子。
朱静思知道朱根是一个还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 他身高1.85米,体重近200公斤。 以他的体力,打架根本打不过老头。
于是,朱静思就想到了趁朱根熟睡的时候杀了他,还有他麻木不仁的妻子。
此时,朱静思的脑海中已经酝酿出一个成熟的谋杀计划。 在确定了这个计划之后,朱静思并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想法,包括他的妻子。
因为朱根住的院落是朱静思所建,而且朱静思对院落的布局非常熟悉,所以他有信心这次能够成功。
于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朱静思带着买来的凶器来到朱根家的一角,借助梯子翻墙进入院子,悄悄来到了朱根的卧室。
整个过程非常顺利。 朱静思悄悄地进了朱根的房间,没有打扰任何人。

当时,朱根夫妇都睡着了,两个孩子也睡着了。 其中,朱根的大儿子只有三岁,小儿子只有一岁。
看着熟睡中的朱根,朱静思紧紧握着手里的钢管。 他回忆起这些年的经历,怨恨从心底升起。
没过多久,朱静思举起钢管,狠狠砸向朱根的头部,连打了两三下。 朱根被重击后并没有太大反应,鼾声很快就消失了。
巨大的动静惊醒了陈静。 陈静发现朱静思后,心中大惊,很快就反应过来。 她冲过去,掐住朱静思的脖子,将他紧紧勒死,但陈静毕竟是女人。 ,并且手无寸铁。
朱静思与陈静纠缠不休。 他奋力挣脱,从怀里掏出一把匕首,在黑暗中刺向陈静。 被刺了几刀后,陈静终于倒在血泊中,再也动弹不得。
朱静思气喘吁吁地从地上爬了起来。 此时,他的心中充满了仇恨,神志不清。 他的脑子里只有复仇的快感。
这一动静也惊醒了朱根的两个孩子,尤其是一直哭个不停的孙子。
朱静思看着自己的两个孙子,心里却感觉不到半点怜悯。 他心里还有一个恶念,就是要把两个孩子也杀掉。
想到这里,已经红了眼眶的朱静思立即冲上前,将两个孩子一一掐死在床上。
一切都结束了。 看着卧室里躺着的四具尸体,朱静思感到身心俱疲。 他把一张遗书扔在地上,上面写着:“杀人的人不一定是坏人。” ——朱静思”
两天过去了,没有人发现朱根一家有什么异常。 他们只是好奇,这两天没怎么见到家人。
是陈静的母亲。 两天联系不上女儿女婿,她就想过来找她。 然后她看到了令她震惊的一幕。
不久后,当地派出所接到了陈静母亲的报警。 警车很快抵达朱根家,并封锁了现场。
起初,大家还是很好奇,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凶恶凶手,才会犯下这样的悲剧呢? 大家都认为朱根得罪了什么人。
但案子很快就侦破了。 警方发现了朱静思留下的字条,认定朱静思是最大嫌疑人。
随后,当地警方开始寻找朱静思,但此时朱静思失踪了。
然而法网恢复,朱静思逃跑四天后在利辛县展沟镇被警方抓获。 被捕后,朱静思并没有过多隐瞒自己的犯罪事实。 他承认自己就是凶手。
当警方得知凶手是受害人的父亲、岳父和祖父时,他们感到震惊。 这是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简直难以置信。
随后,当年6月,人民法院就朱根一家四口被灭口一案公开审理,我们开头提到的一幕就发生了。
朱静思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表现得很平静。 直到被问及作案动机时,他才放声大哭,以致声音哽咽。
当检察官问他为什么不放两个孩子时,朱静思说:“我杀了他们的父母,就是为了以后没人照顾他们,他们长大后会学到不好的东西。”
朱景思也道:“我儿子这样对我,他两个儿子有什么用?”
当时,辩护人提交了当地村民写的请愿书,很多人在请愿书上签名,希望能挽救朱静思的生命。
朱静思的辩护人也认为,受害人及其妻子在本案中存在明显的过错,应当承担部分责任。 因被害人已死亡,被告人的刑期应相应减轻。
然而检察官表示,受害人和他的妻子都有过错,但同时被杀的两个孩子又有什么过错呢?
最终,法官认为朱静思在这起案件中的手段太过残忍,案件性质太过恶劣,所以不得不做出慎重的判断,选择先休庭审理。
坐在观众席上的朱静思的妻子一直在抽泣。 当法官宣布休庭时,她泪流满面。 看着朱静思被带走,妻子一直看着他,表情十分痛苦。
最终,朱静思也没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当年7月,他被依法判处死刑。 这起惊天大案也随着朱静思的死而落下帷幕。
朱静思一家的故事是一个悲剧。 本来应该和睦有爱的家庭最后却走向了世界末日,着实令人悲哀。
兄弟间为了利益而争斗,或者不孝顺老人,这并不奇怪。 这样的事情在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曾发生过,但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却是很少见的。
其实,看完事件,大家也能意识到,朱家的悲剧,有一部分是因为朱根从小就被寄养在外,与他的父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父母。
但我们还是不得不说,这远不是朱根恨父亲的原因。 毕竟,朱静思并没有抛弃自己的孩子。 或许,家庭教育的缺失才是更重要的原因。
朱静思本人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不懂很多道理,性格很老实。 自然,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朱静思并没有太多的想法。
在缺乏引导的环境下,朱根养成了刻薄、不友善的价值观,以至于家庭待遇哪怕有一点点的差异,都会导致他的心理失衡。
朱根习惯以强势的态度对待父母,但父母却总是逆来顺受,这无疑会鼓励他的行为。
诚实的朱静思一味忍让,不会通过其他渠道来解决问题。 最终,他在绝望的时候选择了最极端的方法。
整个案件中,两个孩子是最无辜的。 他们年纪轻轻就成为家庭矛盾的受害者,着实令人遗憾。
通过这个案例,相信大家也能认识到,冲动是最重要的。 人们不应该以暴制暴来解决问题。 这个社会对法律等问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朱静思选择了一条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