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里站位于今淮南市田家庵区国庆东路。 此地原为民国时期田家庵港的货物储存区。 原规划四里,后增至六里,故名六里站。
老龙眼
老龙岩位于舜耕山北麓。 很久以前,这里有一口泉水,终年涌出。 水很甜而且持续不断。 附近的人们用这泉水作为水源。 泉周围有一巨石,形似巨龙,故名“龙岩”。 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老龙岩”。
老龙岩解放后仍在喷水,水量较大。 后来因城市建设被填平,形成现在的老龙岩水库。 据说,真正的泉水依然存在,位于东方医院集团(快手三院)的主院内。
三河
三河乡隶属于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 位于舜耕山麓,与市区仅一山之隔。 东与大同区孔店乡接壤,南与曹安镇接壤,西与扬州市谢家区接壤。 贡镇与古堆乡接壤。
三河原名无极路。 相传,吴、邹、徐三姓曾互相冲突,但后来和解,成为好邻居,故名三和。 2004年6月,三河乡划归淮南市田家庵区管辖。 与此同时,金陵工业区被解体。 岭南村、舜耕村由鹿港村、金岭村、宜城村合并,重新划归三河乡管辖。
蔡家港
虽然蔡家港属于谢家家区,但淮南人基本上用蔡家港来代指西部城区。
周武王封其弟叔都为蔡地(今河南上蔡)。 后来,他的叔叔叛乱,被周公流放。 其子胡又被封为蔡忠。 蔡平侯迁居新蔡(今河南新蔡)。 后来吴国将蔡昭侯迁至虞州来(今安徽丰台),改称西蔡。 后来秦朝在此设立蔡县。
今蔡家港地区位于下蔡城边界,称蔡城头。 蔡国灭亡后,蔡姓人仍在此定居凤台,名蔡纲,后称蔡家纲。
淮南市八公山区、八公山镇、寿县八公山乡均直接源自八公山。
八公山由40多座大大小小的山峰组成,面积200多平方公里。 主峰海拔241.2米。 是连接淮南市凤台县、寿县八公山的一条山脉。 这也是一个风景区。 它与淝水之战等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有关。 历史上,八公山被称为淮山、楚山、飞灵山、北山、寿春山。
八公山因汉代淮南王刘安与左武、李尚、苏飞、天佑、毛备、雷备、武备、金昌等在此学道成仙而得名。 它以战争闻名,留下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八公山下草木皆兵”等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
孤桩
淮南地区以古堆命名的地方有很多,如大小古堆、古堆回乡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颜氏古堆,相传是三国袁术的陵墓。 袁术在寿春称帝后,遭到各方攻击,死于寿春城外八十里的江亭。 认为燕氏孤堆是袁术孤堆的说法是错误的。
丰台
丰台古称周来、下蔡,历史悠久。
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将寿州淮河以北的下蔡县原地分置为单县。 县政府与寿春市北街设立,与寿州同市。 因县内有凤凰台,相传曾有凤凰来此凤台,故名凤凰台。
寿春
寿春自古就是江淮地区的重镇。 寿州、寿县的名称均源自寿春。
《寿县志》记载:“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此地为春申君黄歇所居,名寿春(寿,久义,吉祥字; 《寿春》载:“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国“迁都寿春,名郢”。
此后,随着各个时期行政制度的变迁和避讳的需要,寿春又被称为寿阳、寿州等。
正阳关
正阳关是中国著名的关隘之一。 古称营尾、营口、杨市、杨市、杨市城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 早在东周中期就已形成。 《左传》记载,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楚子来国狩猎,次于英卫”。 据此推算,正阳关镇已有2530多年的历史。 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出版的《寿州志》记载:“州南六十里东正阳镇,古名阳市,汉昭烈建城,这里驻军。”
“正阳”一词,出自战国楚国三鹿大夫屈原的《元佑》篇:“食六气饮郁,漱正阳含晨”。辉光。”
安丰
安丰镇是江淮古镇之一。 南北朝时期,置安丰县,隶属安丰县管辖。 这里以前被称为“安康丰饶”,是典型的鱼米之乡。
安丰塘,古称勺陂,又名七四陂,是我国淮河流域古代和近代重要的水利工程。 它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公元前597年-公元前591年)。 安丰池古称“天下第一池”。 与都江堰、漳河运河、郑国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隋唐以后在此置安丰县,故称安丰池。 寿县位于省中部地区。 据史料记载,为春秋时期楚国相孙叔敖于楚庄王十七年至二十三年所建。
瓦布

瓦埠镇是寿县瓦东地区的第一镇。 瓦布镇发源于瓦布湖,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记载。
据《寿县志》记载:“镇西为东淝河故道,后区为瓦步湖(又名望春湖)”。 “洼部,汉代曾为承德县治,后被金代废置,元代称洼部站。明清时称洼部镇。米子贵,孔子弟子,从鲁出使吴,病逝,葬于此。后人建弥子庙,称瓦部街为“君子镇”。
殷贤
鄞县镇,古称白鹿镇,是曹操三国军营所在地。 因行军和战争期间使用了数百座熔炉来炼制武器而得名。 唐代时,著名儒家董绍南(史称董子)隐居于此,故名鄞县镇。
鄞县镇是寿县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位于寿县西南边境,北与迎河镇接壤,南与六安市马头镇接壤,西与霍邱县“西引县”接壤。 河水面对面。 “隐贤东隐,贤隐西隐,隐贤心聚街行舟”。 这首童谣形象地描述了鄞县镇的地理特色。
盐六
盐流镇是寿县南部重镇,也是新桥国际空港产业园所在地。 因有炎柳寺而得名。
相传炎柳寺始建于汉代。 当时居住的多为严姓、刘姓的富贵人家,故名严柳寺。 后人误称其为“延柳寺”,一直流传至今。
三睡
三觉镇是寿县南部的一个建制镇,因三觉寺而得名。 民间相传,清朝光绪年间,觉妙、觉修、觉慧三位和尚在此建寺,后称三觉寺。
小店
小店镇位于寿县瓦布湖东区。 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田园风光。 因古时从寿州瓦部至泸州的驿道上有小店而得名。 明末清初称小店。 放。
十里店、十里店
两地分别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和山南区。 古时为寿州、泸州官道沿线的驿站。 因距寿春城二十里、四十里而得名。
菜成堂
菜成堂位于淮南市大同区孔店乡。 是江淮地区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
春秋末年,蔡昭侯被楚国诏书尹子长羞辱为太子。 他被困了几个月。 后来他逃回祖国,发誓要避免这种屈辱。 姬申先向郑国求助,后又向吴国求助,最后率领吴军攻打楚国郢都。 在报屈辱的同时,他进一步得罪了强大的邻国,不得不迁居家乡州,史称夏蔡。 蔡国在淮南地区存在了数十年,期间曾在此建城守,故名蔡城堂。
据清代《寿州志》记载:“菜成塘水利仅次于烧陂,南北长一千八百丈,东西宽五百丈。周围长约三十六里,山峦高峻。西、东、南三面高山,建山脊,有十三道陡门,灌溉农田200余公顷。山坡从北边改道,河流从瑶高、马场向南汇入沟渠。 万十三里,从孔家店东过桥,进入池塘。 沟旁建有减水石门和滚动坝。 水位上涨后,排至北鹿桥,入河回到淮河。”
英
淮南市及周边地区有以营命名的地方,如李营子、王营子等。
“鹰”这个名字的来历非常深远,大概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 当时楚人在湖北京山地区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并把居住的都城称为“郢”。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占楚国都城郢城(今湖北江陵),楚庆襄王逃往陈城。 诸侯联盟后,齐、赵、韩、魏、燕四国联合推举楚国丞相黄歇为统帅,组织六国联军攻秦。 秦军集中进攻楚军,楚军却大败。 黄歇惧怕秦国报复,放弃陈城,带着楚考烈王自西向东撤退,渡过淮河,进入淮南地区。 他在寿春重建楚国都城,仍称“郢”。
受此影响,当地百姓也把那些比王都小得多的村庄称为“营”。 过去,人们常常以一个氏族为基础形成村庄。 为了区别,人们在“迎”字前加上姓氏,一直延续至今。 其实,这是楚国的遗产。
堤
淮南及周边地区还有不少以卫命名的地方,如平卫、诸卫、浩卫等。
“婜”这个名字出现得比较晚,大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清代中前期,丰台县令李兆洛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编撰了《丰台县志》。 其中,凡是涉及淮南地区的村庄、广场名称,都没有“婜”字。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进入湘鄂,江淮地区兴起捻军。 他们炫耀自己的统治地位,攻打州县。 次年,安徽临时巡抚周天爵请求到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省组织团训,抵御当地捻军,并接到圣旨。 团联采取了在其所在地筑堤的方法。 所谓堤坝,就是把一个地方的人聚集成一个更大的村庄。 他们在村外挖壕沟,在村内筑坝,然后训练部队在坝上防守。 这叫做“伟”。 同治元年(1862年),时而依靠清廷屠杀捻军,时而依靠太平天国屠杀官绅民的两面派苗培霖,形成了扎营数百里,与清军对峙。 同治二年,清政府派英雄将军僧格林沁前去歼灭他们。
从此,人们习惯性地将形成圩的地方称为“~圩”。 这些都是古代战争留下的纪念物。
湾
淮河沿岸有许多以海湾命名的海湾,如廖家湾、姚家湾、段家湾等。
“湾”这个名字与河流有关。 淮南有淮河、东淝河、西淝河。 河流拐弯处常有大片滩涂,是肥沃的耕地。 位于河边滩涂上的村庄称为“湾”。
嘴
由于长期的侵蚀,淮河沿岸的土地形成了许多半岛状的土地,看起来就像一个伸出的嘴。 当地人以姓氏命名为“~口”,如李嘴子、王嘴子、江嘴子等。
邮政
淮南市地处江淮丘陵延伸地带,低山多,丘陵高。 当地居民以“山”命名。 如望峰岗、毕家岗、陈家岗等。
放
淮河流域地势平坦,支流众多,古代农业发达。 经过长期发展,各地逐渐形成了一些集镇、集市等城市人口聚集地,并以当地较大宗族的姓氏命名,如潘集、丁等。 吉、田吉、毛吉等。
团
“团”的本义是被猛兽践踏的空地,由此衍生出平坦肥沃的土壤之意。 后来演变为村落或村落的代表名称。 多见于河北省、山东省、皖北地区,如潘集区的河团。 镇。
山
淮南地区属江淮丘陵北缘,多为低山丘陵。 居住在山麓地区的人们,在形成聚集地后,常以山、山族来命名,如山王、山于家、山豪家等。来源:
▌来源:整理于新浪微博、淮南王后裔、淮南文旅发布、淮南刚等摄影师张越、Alu PHOTO、徐志查电影、淮南草根、摄影师小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