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凤台县丁集镇,有一座苍松翠柏环绕的“班章集”革命烈士陵园,陵园中央矗立着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69年来,李文川、李学成、李杰祖孙三代人先后守护陵园安徽凤台新闻,把陵园从一片荒地,发展到规模不大,再发展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迄今已有十多万人前来瞻仰、扫墓。
李学成介绍了其父亲李文川的事迹。
1948年10月,豫皖苏第六军区决定解放凤台县城。10月11日晚,12名战士相继牺牲。这些烈士的遗骸被安葬在凤台县丁集乡西4公里处的幸福沟、板掌集村头。在军领导的建议下,时年16岁的李文川担起了看守烈士陵园的重任。
李学成向学生们讲述了烈士的英雄事迹。
李文川守护墓地已有56年安徽凤台新闻,后来传给了儿子李学成。从小跟着父亲守护墓地的李学成对墓地有着特殊的感情。答应父亲守护墓地之后,算上他陪父亲守墓的日子,已经40年了。他的接班人将是他的儿子李杰。
69年前的承诺,如今已成为祖孙三代人的责任,他们觉得既然做出了承诺,就应该承担起责任。
8月3日,墓地守护人李学成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电话采访,回忆自己多年来守护墓地的每一个细节。
李学成给学生们作讲座。

【对话李学成】
澎湃新闻:您为什么守护这座墓地这么久?
李学成:69年前,我父亲接受军队领导的建议,守护好这些烈士的墓地。我父亲觉得既然答应了,就是一种责任。我从小就跟着父亲守着这个烈士陵园,听他讲革命故事,放学或者节假日帮他捡墓地里的垃圾。渐渐地,我对墓园产生了感情。我们一直认为,守护这个墓园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2004年,我父亲因病去世,临终前对我说,别人托我守护这个墓园,现在你要好好守护墓园,不管怎样都要坚持下去。
李学成正在擦拭墓地设施。
澎湃新闻:这些年您做了哪些工作?
李学成:以前陵园都是荒地,没有路。我父亲用车从200米外拉土,修了一条路到烈士陵园,方便别人瞻仰和祭拜。早期实行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陵园附近的一些村民总想占着陵园种庄稼,我父亲用自己的好地和别人交换,他们才不再占着陵园。
澎湃新闻:你的孩子现在也和你一起守墓吗?
李学成:是的,我的三儿子李杰从2003年起就跟着我守墓地的坟墓,到现在已经14年了。墓地逐渐修建起来,规模也越来越大。我让孩子们出去打工,但他们平时还是回来帮我给墓地除草,给墓地里的花草树苗打农药施肥,管理墓地里的5000多棵树木。
澎湃新闻:您的家人怎么看?
李学成:家人都很支持和理解我,有时候中午在陵园忙不过来,家人会给我送饭送水。2014年过年的时候,我在陵园不小心摔倒,晕过去了,幸好送到凤台县医院急救,保住了一条命。当时三哥李杰告诉我,等我干不动了,他来接替我的工作,继续守烈士墓。

李学成夫妇给孙女讲述英雄故事。
澎湃新闻:你们家现在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靠什么维持生计?
李学成:现在家里就我和老伴,还有孙子孙女,家里四亩地就够我们一家人吃喝了,三个儿子都出去打工挣钱。我们家离墓地只有四百米左右,所以只要不种地,我们就会去墓地看看。
澎湃新闻:村民对于您家三代人守护墓地有什么看法?
李学成:我父亲刚开始守卫烈士陵园的时候,村民们对他的行为很不理解,总问他为什么这么做,甚至有人说他是个傻子。但我父亲却说:“烈士们用鲜血换来了家乡的解放,我们怎忍心让他们没有安息之地?”就算你说我是傻子、是傻瓜,我也会完成政府交给的任务,完成守护12位烈士的使命。现在村民们说起我家,都对我佩服不已。
澎湃新闻:墓园现在情况怎么样?每年来的人多吗?
李学成:陵园现在总面积12亩,这几年来,来这里参观的人数已经超过10万人次,来这里扫墓的学校和单位一共有78家。游客这么多,会扔一些垃圾,给我们的维护带来不便。但我们还是告诉游客,现在陵园很大,管理得很好,希望大家好好爱护。
李学成准备活动器材。
澎湃新闻:您还会继续呆在墓地里吗?
李学成:我现在都有孙子孙女了,可以说我有一个大家庭。全家和睦相处,儿子儿媳很孝顺,孙子孙女也很听话,经常和我一起去墓地帮忙捡垃圾,保护墓地的卫生。我平时也会给孙子孙女讲墓地里烈士们的故事,希望能够激励他们。我们祖孙三代人守护这个墓地将近70年,其实不算什么。今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会继续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