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花鼓灯流派解析:从历史到现代的服装演变

类别:凤台资讯 时间:2024-08-11 浏览:
凤台花鼓灯是安徽花鼓灯中一个重要流派。凤台花鼓灯锣鼓有两种,一是为花鼓灯歌舞伴奏的“灯场锣鼓”,二是为招徕观众或在狮子灯串门,灯班赶会,抵灯时演奏的“曲牌锣鼓”。凤台花鼓灯的舞蹈特点,一是兰花舞蹈中扇花极为丰富多彩。凤台花鼓灯演出内容也有其独特之处,

凤台花鼓灯安徽花鼓灯的一个重要流派,流行于淮河流域,主要分布在凤台及周边地区。历史上,男性角色被称为“古家子”,都穿对襟小褂,不带扣子,左右襟间系带或打结。

穿红彩裤,头缠“头巾”,脚穿布底鞋凤台花鼓灯岳颖,脸上不化妆。女性角色叫“兰花”,由男性扮演。清末“兰花”穿红彩裤,脚下着“挂垫”,上衣为卷领带扣的大领上衣,袖子三边中宽两边窄,肘部有三条类似的装饰。头戴球花,额头系紧“铁子”,脸上系紧以“遮羞”。民国“兰花”穿大领上衣,下穿裙子,包头,头戴“球花”、“架花”、“铁子”,不“遮羞”,不“挂垫”,不化妆。解放后,男女角色均采用戏剧油彩妆。服饰基本沿袭民国风格。所用道具有手巾、折扇、叉伞等。凤台花鼓灯的产生是中国民间歌舞艺术史上重要的一页,是淮河文化在舞蹈上的集中体现。凤台花鼓灯有400多个舞语,50多个基本步法,讲究男女角色的配合,注重情感刻画,动作细腻,扇面图案多样。花鼓灯的舞蹈动作内涵丰富,其中典型动作“三调弯”(三弯)强调腰部的扭动凤台花鼓灯岳颖,这是东方舞蹈的重要特征。S形在花鼓灯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2006年5月20日,丰台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

凤台花鼓灯历史悠久,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萌芽到成熟阶段。凤台花鼓灯起源于宋元时期,到清代中期已初具规模、日臻成熟,并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一种流传甚广的民间艺术;第二阶段是清末民初阶段,花鼓灯在凤台基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为解放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花鼓灯步入高雅艺术殿堂,被誉为汉族民族舞蹈的典型代表;第四阶段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花鼓灯艺术受到重视、获得新生的阶段。

特征

安徽花鼓灯岳颍_凤台花鼓灯岳颖图片_凤台花鼓灯岳颖

凤台花鼓歌是一首以打击乐伴奏的歌曲。主要曲调有十余首,歌词格式多为七字五句,也有四句或四句以上的。歌词丰富多彩,富有艺术感染力,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演唱方式。它常穿插在热烈、​​欢腾的舞蹈中,使整个表演节奏紧张而又轻松,有起伏、对比,起到舞蹈无法替代的作用。

凤台花鼓灯锣鼓有两种,一种是伴随花鼓灯歌舞的“灯场锣鼓”,一种是招揽观众或参观狮灯、灯队参加集会、灯会时演奏的“曲牌锣鼓”。表演所用乐器有花鼓、大锣、大钹、小狗锣等,每种乐器的演奏手法、相互配合、指挥领头乐器等都有一定的规律和规范。凤台花鼓灯锣鼓音调丰富,节奏鲜明,表演情绪热烈欢快,是花鼓灯歌舞的灵魂。凤台花鼓灯的舞蹈特点是兰花舞中的扇花极其艳丽多彩。据统计:30多种扇花中,有一半以上是凤台县独有的。二是其动作灵动、干脆、活泼。如巧妙的“小起步”、“退步”、“追步”转身;而鼓架的“小转身”、“点兰”等动作也十分俏皮。三是代表人物有“绝活”。田真齐的小起步加退勾、扇花抽扇、捧扇、清脆深情的唱腔;陈敬之的颤、抖、摇《三字经》、登高步、风摇柳叶、身形上的“三音弯”、扇花上的“三指捏”、唱腔上的“一线调”等,都独具一格。四是鼓架善于取乐,表演中常常有一些哑剧般的程序。小场中与兰花的交流表演较多,诙谐有趣。

凤台花鼓灯的表演内容也别具一格。一是花鼓灯的锣鼓伴奏以锣为先导,二是清调演唱以民间弦乐伴奏,独具特色,三是对白唱腔发音具有凤台地方色彩,四是鼓架的毛巾结系在额头,五是谢英锣鼓以鼓调奏出,各奏各的,可对打,可后打,体现了本派的特色。凤台花鼓灯讲究男女角色的配合,注重感情刻画,动作细腻,扇花多样,花鼓灯舞蹈动作内涵丰富。因此,长期以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相关推荐
客服服务热线
13485538018
工作时间:09:00-19: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 2012-2023 凤台人才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鄂ICP备2025090247号-24

地址:安徽省凤台县经济开发区 EMAIL:qlwl@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