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 测试爆火,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类别:职场八卦 时间:2024-08-19 浏览:
结合以上两个发现,我们认为,相比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内向型人格者也许更喜欢参与到网络世界的交友中;直觉型人格的人,偏好于在观点分享类的平台进行相关讨论。源于这种“半学术化”的属性,MBTI已经频繁出现在职场测评与相关讨论中,被用来考察不同人格最适合的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派克工坊”(thesparker)作者:陈武岳、陈昱燕、刘锦欣、魏大成导师:赵鲁明编辑:张凌远运营编辑:胡雅婷

这半年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无论你在刷微博、抖音、豆瓣、小红书,MBTI四个字母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前。

图片来自微博

今年3月份以来,“MBTI”百度指数多次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并于4月2日达到峰值,当天整体环比增幅高达249%。

图片来源:Paike Workshop

对于沉迷于MBTI的人来说,转发符合自己描述的文字和图片,或者在上网时寻找性格相似的对象,是件很有趣的事情。然而,没有了解过MBTI的人就会感到疑惑:那些说着INFP、ENSP等奇怪字母串的人,到底有什么魔力呢?

什么是MBTI?它是如何一夜之间流行起来的?

风靡网络的MBTI到底是什么?

MBTI是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测试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的缩写,是由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Isabel Briggs Myers)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Katharine Cook Briggs)共同创立的性格类型理论模型。

该模型以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于1920年确定的八种心理类型为基础,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测试,于1956年正式编制完成。

作者根据互联网整理了这些信息

1997年,第四军医大学心理学系缪丹民教授与美国东卡罗来纳大学学者合作翻译了MBTI-G量表,将MBTI引入国内学术界的视野。

MBTI作为心理测试工具和理论在学术界早已发展起来,直到今年年初,通过韩国综艺节目《MBTI Inside》在国内网络的传播,以及谷爱凌在冬奥会期间主动介绍自己的MBTI性格类型,MBTI才开始被更广泛的人群认可。

到了今年夏天,MBTI在网络上的热度有所回落。不过从各大社交媒体的讨论话题来看,MBTI已经拥有了一大批年轻的“铁杆粉丝”,关于MBTI友情、心理文化的讨论也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日常。

按照MBTI性格分类,中国人最常见的是哪种类型?

MBTI文化体系中,十六种性格类型可分为分析师、外交家、守护者、探索者四大类,每种性格类型都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和职业特点。

MBTI的文化体系也为每一类提供了一些名人参考,比如分析师手下的逻辑学家(INTP)人格的典型代表,就包括达芬奇、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

那么,中国人在MBTI性格方面有哪些特点呢?

根据知名MBTI测试网站16personalities公布的数据,在参加测试的中国用户中,调解人(INFP)、执政官(ESFJ)、守护者(ISFJ)占比最高,创业者(ESTP)、统帅(ENTJ)等人格占比最低。整体来看,内向者占比略高于外向者,为0.14%,情感型人格比理性型人格高出8.52个百分点。粗略地看,中国人总体上是一个比较偏向内向和浪漫的民族。

图片来源:Paike Workshop

由于很多网友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性格类型,我们统计了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的MBTI画像。

图片来源:Paike Workshop

在抖音平台上,I型人格的讨论度略高于E型人格;而在知乎、豆瓣和微博上,I型人格的讨论度远高于E型人格。

知乎、豆瓣、微博等平台,30岁以下年轻人通常是核心活跃用户,而抖音的用户年龄结构则相对均匀。可以推断,年轻人的性格标签多为I(内向)——这或许是因为比较外向的E人在现实生活中已经非常活跃,而相对内向的年轻I人则更喜欢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N和S两个维度,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代表直觉的N型人格比代表感知的S型人格更愿意参与讨论。在MBTI分类中,直觉型人格更注重“第六感”,相反,感知型人格更注重事物本身的细节。

结合以上两项发现,我们认为,相较于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内向者可能更喜欢参与网络世界的社交;直觉型的人则更喜欢在观点分享平台上进行相关讨论。

事实上,MBTI 的 16 种性格类型看似势均力敌,但在讨论热度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INFP 性格类型在所有社交媒体平台上均位居第一。相反,ESFJ 性格类型则很少被讨论。这说明社交媒体上对 MBTI 的讨论一方面基于性格类型群体的规模,另一方面也与性格类型本身的特点和争议性息息相关。

MBTI,真正的测试还是伪科学?

职场心理学测试_职场心里测试_职场心理测试学什么

MBTI很受欢迎职场心理学测试,但它真的准确可靠吗?喜欢MBTI的人热衷于探究它的文化,但也有人坚信它只是一种被过度营销的伪科学。

我们打开CNKI,决定从学术角度探索MBTI的价值,发现其背后的秘密。

图片来源:Paike Workshop

从MBTI相关论文的发表年份和学科划分可以看出,早期MBTI仅局限于心理科学的讨论,一些研究者发展了MBTI测评量表,并将其人格分类理论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选拔、领导力等管理领域的实证检验,以扩大其解释力。

从1982年开始,心理科学领域中MBTI论文的比例开始下降,1982年该比例超过50%,而今年仅为13.33%。

图片来源:Paike Workshop

一般而言,被CSSCI数据库收录的论文可以理解为在国内社科论文中质量较高、认可度较高的论文,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的优质期刊通常都会被CSSCI检索系统收录。

然而,近年来,讨论 MBTI 的 CSSCI 论文数量大幅下降。21 世纪初,每年有四到五篇关于 MBTI 的 CSSCI 期刊论文。自 2018 年以来,只有三篇论文符合标准。

这一现象体现了MBTI研究方向的普遍化,也为今后社会大众参与MBTI的讨论奠定了基础。

当然,说得更直白些,MBTI已经“淡化”了——学术界对MBTI的兴趣下降了,MBTI也正在沦为一种大众文化。有海外学者指出,支持MBTI理论的声音越来越少,因为经过严格的统计检验,这一理论“并不像以前认为的那样可靠、有效、独立和全面”。

从MBTI的原理和机制来看,它真的严谨吗?

MBTI受到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量表的可靠性。

简单来说,同一个人,每次测评的结果可能都不一样。这是不是MBTI题目选择的单一性和模糊性造成的?对此,我们分析了MBTI量表中的93道题目。

图片来源:Paike Workshop

考试内容按四个维度分为八个方面(E&I/N&S/F&T/J&P)。其中,S和N方面题目占比最高,达到31.1%,T和F方面题目占比最低,仅占21.5%。J&P和E&I方面题目占比相差不大,都在23.7%左右。

这表明,用于进行性格分类判断的问题数量本质上是不均衡的。

在选项数量上,据菜厨提供的中文版介绍,MBTI量表并没有像常见的李克特量表那样有五度或七度的选项,而是只有两个选项。这两个选项通常代表两种极端情况:比如“看肥皂剧时你会很投入”,只有“是”和“否”两个选项,这让处于中间状态(“偶尔”、“有时”)的用户举棋不定,不知道“该站在哪一边”。

从题型性质上看,部分题目提供情境假设,选项提供正面或负面的提示,与学业量表设计所要求的中性、无偏性规范不同职场心理学测试,当这些问题与选项的简化相结合时,容易产生偏差。

例如在“我的朋友说我是个很冷静的人”这个问题中,两个选项分别是“是的,我是个安静的人,很冷静”和“我说话做事都很冲动,不是一个冷静的人”。有些测试者在做选择时,可能会受到“安静”、“冲动”等词语贬义的影响,无法根据第一反应做出选择。

事实上,我们都是 MBTI 的“混合体”

通过对MBTI问题的分析,我们已经发现量表设计本身“有些不严谨”。为了进一步分析MBTI的严谨性,我们对300多位MBTI爱好者进行了两次新的测试,看看受试者在面对其他性格标签的常见描述时是否也表现出认同感。

首先,在一轮问卷调查中,我们让受试者输入自己的 MBTI 性格,然后推送对应的性格特质表情包,看看他们对于这些表情包所描述的情境的认同程度有多高。

图片来源:Paike Workshop

结果显示,约有74.7%的受试者认为表情包中的性格描述与自己现实生活中的言行相符,部分受试者甚至在完成问卷后索要表情包原图,因为非常喜欢。

不过,也值得注意的是,约有四分之一的受试者并不认同与其性格特征相符的表情符号描述。

除了表情符号测试之外,我们还进行了第二轮测试。

在新测试中,我们隐藏了性格标签,将各种性格的常见描述纳入问题,询问受试者是否同意这些描述。结果显示,许多人都同意那些本应与自己完全相反的性格描述。有14种性格描述即使不符合他们声称的MBTI分类,也能被超过一半的受试者认可。

职场心理学测试_职场心理测试学什么_职场心里测试

图片来源:Paike Workshop

在ISTP的性格描述中,认为自己符合的人群比例甚至达到了82.55%。也就是说,超过80%的人认为自己和ISTP“有点相似”。即便是对于认知度最低的ENFP和ESTP类型,也有近一半的受试者认为该类型性格符合自己的情况。

为什么很多人认同MBTI测试结果呢?

这就如同“星座文化”一样,不同星座或性格类型的描述都是通用的,ENFP所体现的特质,在ISTJ身上也可能体现出来。

毕竟,MBTI分类的结果只是16种“典型”的性格画像,某种性格类型或许能涵盖我们的主要特征,但却很难完全展现出我们所有的独特之处。

职场中的 MBTI - 测试表明我适合这份工作

虽然MBTI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伴随着争议与批评,但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厚爱”。由于这种“半学术”的属性,MBTI频繁出现在职场测评和相关讨论中,用来考察不同性格的人最适合从事的工作。

图片来源:Paike Workshop

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我们发现,如果按照MBTI的文化视角,很多人所从事的工作确实和其所测量的MBTI性格特征存在一定的契合度。

例如在营销岗位上,ENTP 型人格的从业者占比最大。根据 MBTI 测试网站显示,ENTP 型人格在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开拓精神,承担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享受更灵活的工作方式。正是因为这些特质,ENTP 型人格在营销岗位上更有可能取得更好的表现。

但仍然存在许多例外。

比如采购岗位,按照普遍的描述,需要性格外向、善于交际,但在实际从业者中,内向的ISFP才是该岗位的主力;金融岗位,普遍认为需要更理性的T型人格,但实际从业者中,最顶尖的却是注重感受和情绪的ISFP。

可见,MBTI可以作为人才选拔的参考,但没必要把它作为员工选拔的硬性指标,来限制求职。一个重要的解释是,很多人在选择工作时,并不一定追求自己的性格是否真的适合该岗位,而只是想得到一份工作,也许,只有下班后,性格才是属于自己的。

想听翻译吗?付钱吧!

MBTI吸引了大批粉丝,但也引来不少投机者。当你搜索MBTI时,一些来历不明的性格测试网站正在等着你。

图片来源:Paike Workshop

这些测试通常采用测试后收费的方式赚钱——测试人员在完成测试等待结果时,或者看了部分结果后才知道这是个付费项目。好奇心或者无法中途放弃的遗憾驱使测试人员付费。

图片来源:Paike Workshop

对测试结果的解读是否可靠?不一定。随着MBTI文化越来越深入人心,一些改编自民间习俗的MBTI试题和解读也开始被纳入这些网站,使得相关解读的准确性更加令人怀疑。

在16personalities、财初等比较知名的MBTI测试网站上,测试本身是免费的,但如果考生想获得更专业的测试内容和更详细的结果分析,则需要支付数十元甚至数千元的费用。

图片来源:Paike Workshop

作为MBTI的“粉丝”,小葛也是付费用户之一。她在微信上搜索了一个小程序,花了19.9元就得到了结果。她觉得试试也许是个好主意,因为她的朋友们都在问她的性格“信条”。

山寨网站涌现、收费高昂的背后,是MBTI被过度营销的趋势。不过,小哥也注意到,MBTI的热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下降。相关表情包还在,但用得越来越少。身边的朋友似乎又对星座产生了兴趣。她认为,从根本上来说,MBTI的火爆是暂时的,但人们认识自己、社交的需求是永远存在的。

“四个字母,或许,不应该定义我们。”小格说。

如果你还对自己的性格类型的特征感到好奇,我们结合各大测试网站和文献,制作了一份 MBTI 性格图谱,供你进一步参考。

图片来源:Paike Workshop

*参考:

相关推荐
客服服务热线
13485538018
工作时间:09:00-19: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 2012-2023 凤台人才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鄂ICP备2025090247号-24

地址:安徽省凤台县经济开发区 EMAIL:qlwl@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