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很多刚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会面临很多“第一次”,租房、上班、与同事交往……很多人都会感到有些“不适”。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娟网对1334名新就业人员进行的调查显示,初入社会时,57.9%的受访者觉得在学校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要求不匹配,71.7%的受访者希望用人单位加强岗前培训。
接受采访的新员工中,30.2%的人即将入职,69.8%的人已经入职。
57.9%的新员工认为所学内容与岗位要求不匹配
即将入职上海一家金融公司的舒鹏觉得职场新人理财规划,很多毕业生刚步入社会时,总是摆脱不了学生心态,习惯了什么事都让别人来负责。但在社会上,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遇到问题要尽快想办法解决。“你要成为一个能担当的人,我觉得这一点,是学生时期很少锻炼到的。”
大学生初入社会会遇到哪些困难?调查中,57.9%的受访新员工觉得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要求不匹配,工作压力大;52.1%的受访新员工觉得职场人际关系复杂,不适应;50.1%的受访新员工觉得建立新的社交圈困难。
在北京从事出版业的杨敏慧回忆说,刚毕业时,很多事情都很乱,吃尽了苦头。“我自理能力很差,上学时什么事都是别人包办,工作后,租房、吃饭、交朋友等都遇到很多问题。”
在重庆建筑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张宇欣认为,新员工入职后,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无法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学生交完作业后,老师可能会给一些建议,让他们拿回去再修改。但作为员工,交完作业后可能要直接面对客户,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给公司造成损失。”
此外职场新人理财规划,41.6%的受访新职场人士感觉对社会存在误解,无法很好融入,34.8%的人不习惯独居,27.9%的人短时间内难以在心理和经济上独立,27.7%的人感觉独居或旅行时缺乏自我保护意识,27.2%的人感觉在租房或消费时容易陷入陷阱,23.8%的人表示自理能力差,不能自理。
“我不会做饭,每天只能叫外卖,房子还没选好,就住在朝北的次卧,采光不好。好朋友都离开北京了,我也没有拓展社交圈,所以刚毕业的几个月很压抑。”杨敏慧说,毕业前,她以为找工作、离开校园、步入社会,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但其实需要做很多准备。
调查中,人们希望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培训(62.4%)、社交能力培训(57.0%)、专业技能培训(54.2%)等方面加强指导与支持。其次是:诈骗防范培训(47.2%)、心理健康辅导(46.5%)、安全知识培训(44.7%)、健康管理知识培训(28.0%)、生活技能培训(26.0%)等。
“刚毕业时,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身边很多人都有在办理健身房会员时被骗的经历。”杨敏慧说,现在诈骗手段五花八门,她希望高校能够在这些方面给大学生多加提醒,同时加强对身心健康管理的培训和指导。
束鹏希望高校定期举办与职场经验相关的讲座,“以前邀请的大多是成功校友,如果能在职场上打拼的校友能定期与学生分享职场经验,会有很大帮助。”
“一些毕业生不明白五险一金是什么,也不了解五险一金的比例对自己有多重要。”在一家科技公司生态运营岗位任职的董宇希望高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对公司的薪酬结构、分配比例进行培训,“否则我们在社会上很容易掉入陷阱。”
71.7%受访新员工期望雇主加强职前培训
舒鹏即将入职的公司有一个月的岗前培训,所有新员工都会一起上课,学习一些岗位知识和操作技能,还会有破冰游戏,帮助大家快速熟悉彼此。“我们公司还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叫‘老人带新人’,新人入职后会有专门的教练,教他们做事。新人入职后,也会有专人负责照顾,所以我不太担心新人入职的难度。”
为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71.7%的受访新就业人员期望用人单位加强岗前培训,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工作;61.0%的受访者建议大学生根据工作岗位要求,在短时间内自学专业技能;60.6%的受访者建议培养一至两项健康的兴趣爱好,丰富个人生活;57.8%的受访者建议在校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32.5%的受访者希望家庭给予适当支持,帮助大学生学会独立生活。
张雨欣建议,初入职场的大学生要学会及时调整自己。在学校的时候,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一个大致的职业规划,但真正步入社会的时候,可能会发现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不适合自己。这时候就应该认真思考,重新调整,找到最符合现实的职业规划。
杨敏慧认为,家长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让学生学会生活、照顾自己。高校也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职场,避免因了解不足而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中杨敏慧、舒鹏、董宇为化名)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王品志、实习生丁香雪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