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规避职业危机,从职场第一天做起!

类别:职场八卦 时间:2024-03-22 浏览:
高至积累多年、技术突出的老司机,低至应届刚毕业、初入职场的新人;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刚进入职场开始干一份工作,短则数月,长则1年多,就从“一开始觉得每天在很多方面都能学到新的东西,自己在不断提高业务熟练度和专业度。“变为了“感觉重在做差不多的事情

这是一个正常现象,但不是一个可持续的现象。

如果你不相信这一点,你可能会面临职场危机

详情请阅读以下内容:

【精】避免职业危机,从职场第一天开始! (全文共6151字,适合在职人士和大学生)

三年前,一位年薪过百万的工程师,著名的985硕士,在华为工作近10年,在中兴工作多年,一天早上收到了公司的解雇通知, 2小时后从26楼离开公司。 跳下来;

三年后,一位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换了17个工作的实习生向我申请职业规划咨询……

让我惊讶的是,通过信息检索,我还发现有很多人在短时间内换了十多个工作。 更何况,据报道,一位985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曾经创造过一份骇人听闻的工作。 《换工作频率记录》——“1季度换了17个工作”……

种种迹象都在向我发出强烈的信号。 职场危机不仅无处不在,而且似乎与年龄、任期、薪水或职位无关。

既有积累多年经验、技术过硬的老司机,也有刚刚毕业、初入职场的新人;

最近,身边的朋友、学生嘴边挂着职场焦虑,远方,社交媒体上频频出现“中年/30岁/35岁危机”;

针对以上话题,我今天讲两点: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无法摆脱“职场危机”?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职场危机?

1.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无法摆脱“职场危机”?

不可否认,大多数职场人士职业发展的转折点/分水岭确实发生在30-35岁这个年龄段,但为了找出原因,我画了一个示意图(下图)来解释原因。 图中共有3条曲线,分别为:

蓝线:代表职业发展速度; 绿线:代表体力/精神力/活力; 橙色线:代表家庭事务/责任;

大多数人进入职场后会遇到的趋势是:蓝线向下↓,绿线向下↓,橙线向上↑

在这样一种几乎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下,动力逐渐消退,希望逐渐消失,迷茫和无助就会在不经意间生起。

最后,当三条线汇聚并到达“职业死亡三角”(见上图)时,就是职场危机的到来。

图片引用自:陈思维:【精华】职业发展的“阶梯”理论与职业的“死亡三角”理论

上图所示的30岁到40岁之间的“死亡三角”只是一个例子。 事实上,有些群体会更早遭遇职场危机。 本文开头的年轻人用“一个季度17个”“工作”的记录保持者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职场危机”就像一个隐形杀手,常常悄无声息地向我们逼近!

好了,到此为止,我已经通过看图片的方式把原因解释完了。

“散播焦虑”之后,是时候给出解决方案了。 它不是100%通用,但至少是我个人认为对我和我周围的很多朋友和学生非常有用的东西。 我真诚地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 启发。

2.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职场危机?

事实上,在我看来,上述职场危机现象虽然很常见,但也并非不可避免。 我们怎样才能避免呢?

方法很简单,就是从上图的三条曲线入手,一条一条的折断!

1.绿色曲线(体力/能量/精神力)

1.关于体力和精力

首先是运动健身——通过规律、科学的健身,可以降低体力和精力下降的速度,很多时候甚至可以将身体状况调整到比年轻时更好。

很多人年轻时不注重科学锻炼。 以我自己为例。 虽然我在校时上过体育课,也热衷于锻炼身体,但锻炼不规律,时而剧烈,时而松弛,没有将身体调整到相对“健康”的状态。 地位。

近年来,随着创业压力的增大,我越来越意识到体力和精力的重要性。 我知道身边有的朋友为了全力以赴,甚至不惜注射干细胞、去日本输血。 我想给自己“赋能”,本以为先尝试通过运动来观察一下效果,没想到效果真的很好。

截至本周,已经是我连续跑步的第344周了。 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每天跑步,或者慢跑到底给你带来了什么? 我谈到了跑步对我的影响。 例如,自从我开始跑步以来,我已经4年没有感冒了。 以前每年几乎都会有3、4次大大小小的感冒,无法逃脱。 (虽然我曾经是一名体育生,在高中和大学的各种比赛中都获得过奖牌。我的身体素质不错,但是我的体质……)

我还在知乎上问过一个问题:跑步多年不感冒是什么原因? 平时不生病,一辈子都会得重病,科学吗? ,我想知道这和跑步有多大的联系。

另外,我提到自从我开始跑步以来我就没有午休过。 跑步后我才意识到我真的不需要午休。 既然不困,又何必“养生”呢~有朋友说,这是因为我做的都是有氧运动,据说是血液含氧量较低的缘故。 它高,所以不容易犯困,让人更有活力。

我不是专业人士,无法从学术角度对上述进行严格分析。 事实上,相关性和因果性的区别,从普通人的角度很难判断清楚。 但如果抛开跑步就不会感冒的想法,至少目前来说,我周围的人或者我观察到的同样坚持跑步的人都说,他们的精力和体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其次是规律饮食和作息——合理充足的睡眠可能比饮食更重要。

我曾经转发过陈思维的一篇文章:睡4、6个小时能神清气爽吗? 第二个“短睡眠”基因被发现职场中的迷茫,里面提到了一个重要发现:由于基因的差异,拥有“短睡眠基因”的人每天只能睡4-6个小时,而这对这类人也是有利的。 我的健康状况……简直不可理喻~

显然,由于基因(天赋点~)的差异,我们一定不能坚持睡觉,否则可能山还没砍完。 。 。

熟悉我的同学应该知道,我曾经有一个同学,立志要投身于自己“梦想”的、需要长期密集的熬夜、加班的职业。 四年后,我得知他去世的消息,我思念良久。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从那时起,我就把“熬夜”的考虑加入到职业规划咨询考核中作为必修项目(如下图),并且在这个维度上我永远不会松懈,我会尝试我的最好说服一些不熬夜的人。 学习者调整职业目标和职业道路。

业务成立以来,尽管六七年来几乎每周都会接到9117的电话,但我们始终坚持“凡是能提前计划的事情,就必须早准备”+“早执行,不早执行”的原则。 “比迟到”+“事情可能不会在当天完成”基于一些原则,我调整了自己的工作状态,使得自己很少熬夜。 回想起来,我上面提到的四年或许就得益于此。

关于管理、时间管理等话题,以下脑图是我总结的,供参考:

2.关于脑力

如果我们看分析能力和记忆能力,我认为前者可以通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来提高。 所谓良好的学习习惯,实际上是指“持续学习、终身学习”。

离开学校后,我们大多数人开始减少学习的频率和强度。 除了大家平常在手机上进行的碎片化“学习”之外,真正深入、有价值的学习,比如书籍阅读,却越来越被很多人忽视。

外界总有传言职场中的迷茫,以色列人平均每年阅读50多本书,日本人阅读近30本书,中国人阅读5本书,而5本书中有4本是学校教科书。 。 。 这样的数据至今仍让我震惊。

当然,仅仅知道我们需要继续终身学习是不够的。 关键是要掌握适当的方法,在不断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上形成持续的良性循环。 这是确保我们能够真正继续下去的基石。

随着我们不断学习,我们的知识储备得到了提高,阅读能力也变得更加熟练,这将有助于我们提高以后的学习效率和吸收效果。 我举两个例子:

示例1:

当时,我曾经看到我的一位前同事读了霍金金的一本新书。 只用了不到40分钟就完成了,他可以不断地给我们讲解书中的各种理论。 当然,他也在多场中指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

示例2:

我在国外留学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曾经在一家战略咨询公司工作。 虽然我没见过他读书的速度有多快,但根据他的口述,他平均每周阅读907+本书,全年只休息不到30天。 他平均每年读 100 本书。 从数量上,我可以推断出他的学习效率之高。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还了解到,国内一家私营战略与管理咨询公司要求每个顾问平均每年写100本书。 在其创始人的书中,他还写道,每个顾问都可以完成它。 第一年完成这个任务后,每年完成它都会变得更容易。

其实上面的例子从逻辑上来说很容易理解。 有些人在阅读一页书时,可能会遇到各种陌生的词汇、专业术语、复杂的概念,不得不停下来先检查一下,然后才能继续阅读。 ,而有些人可能看起来一眼就读了十行,但本质上这既不完全是由于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不是他们看到完全陌生的信息点时天生的超人理解力。 他们很可能之前已经读过很多页了。 我到处都看到相同或相似的观点和逻辑,所以没有必要过多赘述。

留学期间,我在课堂上认识了一位美国同学。 同学问我:“你以前读过多少学位?” 我说就一个,学士学位,他说:“哦。你以前没有读过硕士学位吗?”我很好奇他为什么这么问,所以我问他:“那你呢?”他回答说:“这是我的第六次了。 我之前学过5个。 他们分别是 XXX、XXX、XXX、XXX 和 XXX。” 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我当时也有同样的感觉,但很快我就明白了。

关键线索就在这5个XXX。 如果你仔细想一想,你会发现专业之间其实是有重叠的。 例如,在另一个需要与计算机编程相结合的应用学位项目中,较软的工程学位的学习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效率的提高,以企业管理(如工商管理)为主的项目学习,为他在项目管理等建筑、房地产、基础设施等方向的项目学习奠定了基础。 他甚至告诉我,一些物理学、生物学的原理在金融数学和企业管理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神奇的联系。

总之,当你学了很多,学了很多,自然就会触类旁通,一切都明白了。

这里我就“从业之初就全力以赴”这个话题说几句。

既然我们明白绿色曲线所代表的精神、体力和精力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会不断下降,那么我们从进入职场开始就必须更加关注每一天,从第一天就全力以赴!

不要抱有“今年慢慢来,以后再补”之类的幻想!

要知道,从业以来的每一个“年”,都将是一去不复返的宝贵“年”。

因为20多岁的每一年都是我们最有力量的时候,也是事业的黄金期,是不能和30岁甚至更晚的那一年相比的!

谈到“从职业生涯伊始就全速前进”,我在陈思伟的文章中也提到过:【精华】职业发展的“循序渐进”与职业生涯的“死亡三角”理论:

我反对“职业发展可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进入职场后的最初几年增长可以较慢,然后逐渐加速”的观念。

我强烈支持:【个人职业发展的程度/阶段】确实需要一步步经历,但是【个人职业发展/成长的速度】需要在早期尽早调整到最高水平事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各方面都能承受的基础上的。 !

详细内容请参考原文,此处不再赘述:

关于脑力和学习,我就到此为止。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下面的延伸阅读继续学习。

关于学习和阅读: 关于如何提高毅力:

2.蓝色曲线(关于职业发展/成长)

职业发展或职业成长曲线之所以持续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个人在成长中不可避免地会经历边际回报下降,从快速增长到缓慢增长再到没有增长。

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他们刚进入职场开始工作时,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多。 从一开始我就感觉自己每天都能在很多方面学到新的东西,而且自己在不断进步。 提高业务熟练程度和专业水平。”改为“我感觉自己专注做同样的事情,没有新意,没有激情,感觉自己没有进步。”

归根结底,我们遇到了“瓶颈”,无法突破。

关于这一点,我之前写过陈思维:30岁了,为什么还没到管理岗位? 它被提到在: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和特征。 遇到瓶颈之后,一定要仔细审视自己是否需要调整突破路径的选择。

限制专业技能或业务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为了打破这样的限制,需要从哪些维度改变自己的能力和心态?

或者说,认知之外是否存在可以借用的“杠杆”?

在我的文章中,我总结了三种人才发展模式:技术型、管理型和复合型。

详细内容请参考原文:

3.橙色曲线(家庭事务/责任)

在开始写作之前,我就可以预见这部分将是最具争议性和不确定性的部分。 我在这里提出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能供你参考,但至少提供一些角度供你考虑。

这里我主要讲两点:1、团队管理与协作,2、把家庭事务变成动力,提高工作效率

1.团队管理与协作

比较常见的家庭结构是一家三口,加上四位老人,总共七口人。 一个家庭是否有第三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事务的工作量。 “所有大人围着一个小孩子转”是一种普遍现象。

毫无疑问,家族对第三代的关怀和付出,无疑源于他们对血缘的深切热爱。 但在我看来,如果我们真的陷入了“一家人都在旋转”的困境,那么我们转入这个话题,就是当我们陷入家庭事务,严重影响工作的时候,也许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我们的反思:

多个家庭成员是否需要多次与孩子参与同一件事? 是所有事情都必须自己做,还是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来做? 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独立性和抗挫折能力就足够了吗? 当孩子心智足够成熟时,他能自己上下学/进入寄宿学校吗?

关于1和2

作为职场人士,30-35岁的时候,很多人都经历过或见过各种管理工作。 管理者“亲力亲为”的劳模精神几乎在所有管理岗位上都受到诟病。 、“抓大放小”、“各司其职”、“人尽其才”是更值得遵循的原则。

家庭场景也是如此。 因为显而易见,优化家庭分工与协作可以显着提高处理家庭事务的效率,无论是照顾孩子还是应对其他家庭事务,最终为家庭成员腾出更多时间投入到工作中,职业和休闲生活。 时间(压低橙色曲线的向上弧线)。

关于3和4

记得学校从小就教导我们“自理、自立、自强”,但对于这样的“三自”却没有准确的解释。 事实上,大多数家庭仍然为孩子成年后进入大学后支付100%的学费、生活费和几乎所有费用,而孩子也将这视为父母的义务,仿佛只有在孩子上大学后才能为孩子支付费用。进入社会并找到工作。 是时候开始独立了。

在许多西方国家,超过一半家庭的孩子成年后都被父母“残酷地断绝关系”。 为了准备这个“更明确的独立点”,在父母的鼓励和孩子心中自我驱动的危机感下,如今,人们从初高中开始培养自己的能力已成为普遍现象。通过打工等方式养活自己。

直到越来越多的“月光族”、“啃老族”出现在新闻中、出现在我们身边,我们才逐渐意识到,原来是我们的大孩子还没有长大、还没有独立。 但还是很困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孩子到什么年龄才能实现独立,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成员在家庭事务上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有关。 无论你自己做还是请专业人士负责,如果你没有把这种独立性和抗挫能力放在孩子教育的重要位置,长远来看你在孩子身上花费的精力很可能会事倍功半。结果事半功倍。 更不用说对工作和事业的负面影响了。

2、把家庭事务变成动力,提高工作效率

讲完上面第1点,可以想象很多人都会提出自己的难点,比如:

很好,说明我要一一“突破”我上面的1234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需要在这里谈谈第2点。

是的,30-35岁阶段家庭事务逐渐增多,是几乎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一大问题。

所以,解决起来自然不会那么轻松愉快。 我想问你:

深知可供工作、休闲生活、学习充电的时间将越来越有限,

在意识到一些优质资源的成本对我来说越来越难以承受,甚至可能阻碍孩子的成长后,我

在职业发展的这个阶段,自身能力成长幅度不断下降,体力、精力、心智能力都在下降的残酷认识规则下,

如果你不想再这样下去,是不是应该做出一些改变呢?

以上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给我们自己看的。

只有做好自己,从绿、蓝、橙三管齐下,才能持续推迟中年危机的到来。

所以我认为,不要问中年危机发生后你应该做什么。

因为事实上,无论是在危机发生之前、期间还是之后,应该做的事情始终围绕着绿、蓝、橙三线。

我们从小就呼唤的“三自”,除了“自理自强”之外,别忘了还有“自强不息”,这需要我们终生奋斗!

快点! 不管你是工人还是资本家!

- -结束 - -

其他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
客服服务热线
13485538018
工作时间:09:00-19: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 2012-2023 凤台人才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鄂ICP备2025090247号-24

地址:安徽省凤台县经济开发区 EMAIL:qlwl@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