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阐释企业家精神
青岛新闻网4月3日电(记者 任俊峰)近日,“弘扬企业家精神 聚焦高质量发展”集中访谈来到海尔集团,海尔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就“什么是企业家精神”这一话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在张瑞敏看来,企业家精神是所有企业都要始终保持的一种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到底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是在现有资源之外寻求新机会或创造新资源的精神。对于现在的中国企业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从模仿走向世界领导,或者像国家说的,要走向世界管理舞台的中心。”
在带领海尔创业的艰辛历程中,张瑞敏的企业家精神不断“生长”,而隐藏在这精神背后的价值追求,正是引导海尔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国有小厂成长为一家世界知名企业,进而走上全球管理舞台中央的“驱动力”。
战斗精神:德国专家惊叹
自从20世纪80年代接手冰箱厂的烂摊子以来,张瑞敏就与“斗争”这个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海尔创业初期,从德国利勃海尔引进了冰箱生产线海尔张瑞敏 职场,张瑞敏带队到德国利勃海尔进行培训。当时参加培训的共有三家企业,分别来自青岛、杭州和武汉。到德国后,另两家企业的人觉得学技术很简单,觉得没必要经过十几天的培训,就四处奔波。张瑞敏和团队每天学习到凌晨一两点,周六日也不休息,向德国老师请教问题,务求学得透彻。德国人不禁赞叹:青岛的中国人就是不一样。
多年过去了,我参加培训的两家公司一家已经不存在了,另一家被海尔收购了,这种不达目的决不放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的精神,至今在海尔依然闪耀。
1987年,海尔在北京西单商场举办了首届“琴岛—利勃海尔”冰箱展示会,高品质的冰箱吸引了众多消费者排队购买。

创业精神:“想干就干,先做人”“上厕所打伞”
上世纪80年代,海尔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好的冰箱制造商,其他一切都要服从于这个目标。谁能进北京最著名的四大商场,谁就有优势,张瑞敏说:“你一定要进!”他去北京出差,火车票紧俏,他只能站着一路到北京;没钱住好旅馆,就住进廉价招待所,十几个人挤一间房,上厕所还要撑伞。这些事在今天看来都很难,但对张瑞敏和海尔人来说,只要能实现目标,这些都不算什么。
为了进驻西单商场,张瑞敏多次邀请商场工作人员来看产品,但工作人员都不肯来。经过多次邀请和多方努力,他终于把西单商场冰箱组组长请了过来。到了宾馆,看到十几个人住在简陋的房间里,冰箱就摆在中间唯一的空地上。他被这种创业精神所感动,当即决定引进海尔冰箱。1987年春末,北京西单商场举办“琴岛—利勃海尔”冰箱展示会,优质的冰箱引得众多消费者排队购买。
开拓进取:寻找棋手对弈,提升国际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加入WTO之前,海尔已成为中国家电品牌的领头羊。但张瑞敏认为,当时海尔的员工素质还不能满足国际化的要求,必须走出国门,只有“与高手下棋”才能提高棋艺。当时,很多中国企业在国家号召下走出国门,但很快又回国做OEM。只有海尔坚持创自己的品牌,并选择从竞争更激烈的欧美入手,“先难后易”。
张瑞敏决定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投资3000万美元建设海尔美国工业园,生产家电产品。此举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有人认为海尔是在盲目扩张,也有人持明显批评态度。甚至有杂志刊登了《提醒张瑞敏》,对海尔在美国建厂的前景表示担忧。海尔依然没有派高管去美国本土化,而是聘请了美国本地人来经营,通过让美国高管认同海尔文化,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了所有在美国的海尔人。
如今,海尔已连续9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白色家电品牌,而目前中国家电自主品牌出口量仅占整体海外市场份额的2.46%,其中82%来自海尔。
2001年,南卡罗来纳州政府将美国海尔工厂附近的一条道路免费命名为“海尔路”海尔张瑞敏 职场,这是美国唯一一条以中国品牌命名的道路。
奉献:以身作则,员工至上
张瑞敏坚信“志同道合者胜”,他创立了海尔“人的价值第一”、“员工第一”的理念。当海尔发展好了,能够给员工分配福利的时候,工人们希望能有煤气用。公司用一批冰箱换取煤气券,每一批都没有多少。当时,张瑞敏定下了一个规定,煤气券先发给三班工人,再发给两班工人,再发给普通班工人,最后发给管理人员,最后才发给自己。

分房子的时候,先分给大家,即使领导缺房子,也会先分给工人。一位生产线上的老工人分到房子后,就在扫院子,张瑞敏问他为什么扫院子,他说从来没想过普通工人也能分到房子,所以自己每天早上都去扫院子报答他。正是张瑞敏以身作则,把员工价值放在第一位,才使得海尔从上到下形成了志同道合的创新创业精神,并一次次成功实现战略转型。
学习精神:做时代的读者
“正如你们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中学时读过契诃夫的小说《壳里的人》,现在感触很深,很多企业就像壳里的人,只想着不能乱,每个员工都成了壳里的人,没有敏锐的市场嗅觉。”这是2017年1月,张瑞敏与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赫尔曼·戈夫交谈时的情景。
张瑞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自己年轻时生活在一个特殊时期,书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会到各地借阅各类书籍,而他把范文澜的《中国简史》当做教科书来读。
如今,张瑞敏依然保持着读书的习惯,一有空就看书。一位熟悉张瑞敏的司机说,他一上车就开始看书。张瑞敏现在一年要看100多本书,从各个学派的思想到当今世界最新最前沿的成果。
张瑞敏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很大的图书馆,藏书非常多,需要专门的图书管理员来管理。与很多企业家的书架只是摆设不同,张瑞敏图书馆里的许多书都是他自己批注的。
2018年3月15日,张瑞敏接受山东媒体集体采访
创业精神:让公司每个人都有成为企业家的机会
如今,张瑞敏正把他的企业家精神灌输到每一位海尔人的灵魂里。张瑞敏认为,企业家精神也应该从熊彼特的“创造新的破坏精神”转变为德鲁克的“人人都是CEO”精神,即搭建一个平台,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企业家。他首创了人单合一模式,打破企业层级,把员工变成可以自主创新创业的创客,海尔也成为了创客的平台。
“创业应该让每个人都成为企业家。就像德鲁克说的,21世纪的企业应该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所以创业不是看企业的领导有多能干,而是让企业里的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企业家,或者成为自己的CEO。”张瑞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