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版《西游记》播出后,六小龄童名声大噪,随后又出演了其他几部剧。
有一次,他和一个女演员演对手戏,她的表情越来越奇怪。 六岁男孩疑惑地问道:“你怎么了?”
没想到,女演员突然笑了起来,说道:“对不起,张老师,我还是觉得你是孙悟空,你看我的忍耐力,我的嘴唇都快破了。”
不仅女演员们对孙悟空印象深刻,几乎所有中国观众,只要提到六岁的孩子,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孙悟空的形象。
数据显示,1986年版《西游记》已重播超过3000次,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至今仍霸屏寒暑假。
虽然此后的《孙悟空》电影无数,但在观众心中,最经典的还是针对六岁以下儿童的版本。
事实上,孙悟空这个角色本来就不属于一个六岁的小男孩。
1981年,中央电视台决定拍摄电视剧《西游记》。 杨杰导演几乎走遍了全国所有的剧团,却找不到合适的孙悟空角色人选。 最后一刻,她想起了20年前的邵剧《孙悟空三斗骨妖》。
当时扮演孙悟空的人是有“南派美猴王”之称的张宗义,艺名“刘灵通”。
当年,《孙悟空三打骨魔》播出时,大受欢迎,毛主席看了后也同意了。
这天,杨杰坐上了开往绍兴的火车。 1981年除夕夜,她出现在张宗益家里。
此时的张宗义已经老了,动作也慢了很多。 拍摄电视剧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杨杰说:“二十年前从西游记看职场人生,有一个‘小猴子’在戏里表现出色,不如让他试试。”
杨杰说的就是六小龄童的二弟张金星。 年轻的时候,张先生就认为自己是最有表演天赋的人,将来可以继承这一衣钵。 演出结束后,周总理非常喜欢他,不顾他手上的伤,把他抱了起来。
但“小猴子”十几岁时就得了白血病去世了。 张先生坐在椅子上,泪流满面地向杨杰解释着一切。 随后他话锋一转,指着旁边的青年说道:“让金莱试试吧,我会把金星的所有技能都传授给金莱。”
张金来是六小龄童的真名。
20岁出头的张金来还是浙江昆剧团的学生。 他从小就有昆曲出身,所以杨杰看到他的表演,就觉得有一些有趣的地方。
但电视剧毕竟不是歌剧。 以小品形式表演还是第一次。 这个六岁的男孩非常紧张。 他说那10分钟感觉就像10天一样漫长。 采访结束时,整件衬衫都被汗水浸湿了。
当晚,在北京宾馆,张宗义提着几个大保温瓶爬上楼梯,准备给儿子洗澡。 没想到这一幕被节目组的工作人员看到了。
工作人员表示:“这不可能,一旦开拍,不知道会有多辛苦,你们偏心他,所以我们得考虑他是否合格。”
张先生回到自己的房间,与六小龄童进行了长谈。 我一生都在演猴戏,才有机会演电视剧。 这次拍了近30集的电视剧,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了。 “抓住机会,以后就靠自己了,要不就跟我回家吧。”

1982年的一个晚上,一名六岁的男孩跟随导演登上了央视新闻。 镜头里的他,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笑容腼腆。 旁白称扮演孙悟空的演员已经确定。
六岁孩子人生的八十一难,是随着故事中师徒四人的八十一难开始的。
1982年7月,《西游记》在江苏扬州开拍,先拍摄试播集《乌鸡国》。
那个夏天应该是一个六岁男孩一生中最难忘的夏天。 他第一次画脸,第一次涂头发,第一次涂金皮……一卸妆,脸上就脱下了一层皮。
设备不好,资金也缺乏。 每次拍有电线的戏,一不留神就会有人摔倒。
这集的拍摄结束,已经过去两个月了。 每个人都遍体鳞伤,但体能测试却是次要的。 对于刚接触电视剧的他来说,心理压力更大。
我们都知道孙悟空这个人物性格狂野、张扬、有王者风范。 那时的六岁男孩,更像是一位儒雅腼腆的白面书生。 想要演好太难了。
六岁的男孩想起了父亲之前说过的话,开始学习。 没事了,他就跑到山上,独自站着吹风。
风吹着,他想象下面有一群猴子和孙子,而他就是孙悟空本人。
最困难的是他因600度近视和200度散光导致双眼失明。
白天不拍戏的时候,六岁的孩子会去运动场看人们打乒乓球。 站在球台中央,头部保持不动,眼睛跟随球,上下左右快速旋转;
晚上,他点燃一炷香,盯着烟头。
过了一会儿,他的眼睛可以连续看日出20分钟而不眨眼。
1982年10月《西游记》在中央电视台试播后,观众反响不佳。 六岁的男孩非常伤心,把自己锁在家里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收到浙江父亲的来信。
信中安慰的话语不长,却附上了一大叠照片,让六岁的男孩再次有了信心。
135胶卷拍摄了500多张照片。 张宗义给他发来了各种猴子表演的样子、动作、表情。 为了更仔细地理解猴戏,剧组还给他养了猴子,然后就出现了下面这个被称为最经典的场景。
1988年2月1日起,25集《西游记》正式播出。 从筹备到播出,共历时6年,走遍全国17个省市,全部外景拍摄。
皮肤剥落从西游记看职场人生,演员变得异常瘦弱。 每个演员每集七十、八十元的演出费。 库哈哈的表演充满激情。 最终,《西游记》风靡全国,持续播出了30年。
曾有人问导演:“为什么这个版本的《西游记》这么盛大呢?” 杨杰说:“这是那个时代电视人不怕苦、不怕累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30年来,1986年版的《西游记》影响了无数代人,上至百岁老人,下至小学生。 没有人没读过它。
2008年汶川地震时,六岁的孩子去探望地震后受灾的孩子。 孩子们看到他出现,非常兴奋:“当我在废墟下的时候,我想,孙悟空已经被镇压了五百年了,我们只剩下时间什么都不是了。”
从此,六小龄童决定弘扬《西游记》精神。
然而,也有人看不下去,质疑他:“你的生活除了那部戏,还有什么?” “一切都与西游有关。”
其实,《西游记》之后,这个六岁的男孩已经扮演过无数的角色,比如《1939:恩还故乡》、《连城诀》、《吴承恩与西游记》等。 ..无论演技还是颜值,都相当成功。
可惜《西游记》太经典了。 人们一提到他,只想到孙悟空的形象。
六小灵童说,那好吧。 它值得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一个角色。
于是有人给他起了另一个名字“西八”,说他只认自己的孙悟空,其他演员演技不好。
前不久,六小龄童终于在一档鲁豫节目中做出了解释。
他说,“猴戏艺术可以百花齐放,但西游艺术无论如何变化,本质和灵魂都不能改变。”
另一方面,最近的一些西游改编作品,在市场的影响下,确实变得不伦不类、毁容了。
六小龄童的做法就像艺术家独特的坚持和偏执。 如果你不同意某些想法,你不能忍受,你一定要说出来,畅所欲言,不要担心得罪别人。 至于说他“不分人玩”,这是一个艺术家的表达,俗话说“不疯不成活”。
如今有多少电视剧能像1986年版《西游记》那样称霸银幕30年呢? 有多少演员能像这群人一样,一开始不为名利,只为拍戏?
《西游记》30周年可以证明,只有经典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打磨。
三十年过去了,六小龄童虽然也有自己的偏执,但他的成就和坚持依然清晰可见。
他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梦想,一个关于孙悟空的乐观英雄梦:“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
坚持和乐观是成功的唯一关键。
关注Mag Time,享受职场生活的乐趣!